截圖 2021-04-23 上午11.25.17.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你跟錯誤的認知在一起,心就會陷入負循環。

 

・唯有七聖財的快樂,才不會邊際效應遞減。(七聖財:戒行、信、慚、愧、多聞、捨、智慧。)

 

・什麼是惡友?就是在生活中不能幫助你善心生起的人。

 

・你要找一個德行比你高,智慧比你高,閱歷比你豐富,能力比你強的人,請求他指導你,做你生命中的貴人。

 

 

 

 

 

                雲端阿毗達摩第八講

昨天我們學習了佛陀給我們的建議,如何不造一切惡,具足於諸善,淨化其自心,用什麼樣的方法淨化其自心,什麼樣的次第。佛陀給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學。

通過持戒立志做一個高尚的、有品德的人,先淨化我們的言行,讓我們的言行符合高尚有品德的標準,要持守sila(),最低的五個標準——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虛妄語、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學處。再往上增加高尚的有品德的素養,可以守八戒、九戒,在家人還可以守在家十戒;如果你出家成為比庫,要持守227條。律藏里還有很多在言行舉止上的約束和要求,數以千計。還有根律儀戒、資具依止戒和活命遍淨戒。全面地規範一個出家人的言行舉止,

一個出家人要成為人天師表,是有標準的。227條學處,加上根律儀戒、資具依止戒和活命遍淨戒以及所有的生活細節,佛陀都給予了明確的規範。不是說,披上袈裟,就是人天師表了,是有標準的。言行要得以淨化,言行是由我們的心來指導的,真正要淨化的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有很粗猛的層面,也有非常微細的層面。粗猛的層面就要通過正語、正業、正命來約束,以戒來約束。中等微細的層面,我們要通過心的清淨,通過正念的訓練,如理作意的訓練,一境性修定方式的訓練,去除五蓋。最後我們的心能一直都在定中,都在一個目標上。這樣的狀態,心能變得寧靜、安穩、祥和、快樂。這個心會非常敏銳,非常有力量,不會被困擾性的煩惱所困擾。

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依然不能清除潛伏在名色流深處的煩惱,在強大外境的誘發下照樣產生負面情緒。為了對治這樣的煩惱,佛陀建議要修慧。修慧不是那麼簡單,你要能洞察生命的真相,徹底把這種由於因緣聚合才能存在的、剎那生滅的、無常苦迫的、完全沒有自我控制的生命狀態的真相徹底看明白,知道它不可以倚靠。然後還要看到比這個更好的、永恆的涅槃。心的習慣就是要找到好的,沒有認識到有更好的之前,總講這個臭皮囊不好,這個五濁惡世不行,沒有意義。沒有更好的,我們只能這樣湊合著過。

什麼是更好的?就是非因緣所生的,不會被外界的因緣條件所影響和制約的,無為界的「涅槃」法,你要看到。親見涅槃,你才會說:原來確實還有更好的。通過名色分別智看到生命的真相,通過緣攝受智看到生命的因緣,以及如何從這樣一種不堪的生命狀態中解脫出來,看到涅槃,度疑清淨。什麼是度疑清淨?對自己的生命方向和目標再不疑惑了,橫下一條心,以解脫為目標,有這樣的一種內心動力和方向感生起來,這是度疑清淨。

雖然道理懂了,知見清楚了,但是內心的那種無明所引發的愛取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我們的生命無數次地輪回,現在又陷在人類這種物種基因的編碼裡面,這兩股力量把我們牢牢地束縛住。如果我們的內心不能夠徹底從這個生命的狀態裡面生起悚懼,看到過患,產生厭離,生起真正想解脫的心,是不可能放棄這種抓取的。這樣的過程需要修慧,這個過程是阿毗達摩主要講的內容。

什麼是慧的內容?佛陀有一個名號叫「明行足」。「明」指智慧,「行」指福德。「明」主要包含什麼呢?蘊、處、界、根、諦、緣。「蘊」就是五蘊,「處」就是十二處,「界」就是十八界,「根」就是二十二根,「諦」是四聖諦,「緣」是十二緣起支和二十四緣力,這全部都是阿毗達摩的內容。

經律論三藏也有這樣的分法:律屬於戒學,經偏於定學,論偏於慧學。學習阿毗達摩在於增長我們的智慧。你要認得什麼是五蘊,什麼是十二處,什麼是十八界,什麼是二十二根,什麼是四聖諦,什麼是十二緣起支和二十四緣力。它們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是怎麼運作的?有什麼樣的自性特相和共性特相?生命的認知是要微細到這樣的程度,我們才有可能從這裡走出來。

有賢友說修行就像剝洋蔥。剝洋蔥是很粗糙的啦,我們不止是剝洋蔥,一直要剝到屬性為止。這個世界、這個生命的根本屬性是什麼?不是最小粒子的形態。屬性是什麼?就是究竟法——八十九種心、五十二種心所、二十八種色法和涅槃。這些屬性以及這些屬性的成因和屬性之間的關係都要洞穿,你才能想抽離出來。所以佛陀開出的藥方,給出的建議不是泛泛的,不是隨便的,是很清晰的,這是從究竟法的角度上講的。

然而我們還是要回到現實,怎麼看待我們的生活?這堂課是人類最需要掌握的能力,是快樂之道。不是等到你修到能夠見到究竟名色法,見到緣起,修習觀禪,才能觸及快樂。我們在座的大部分人可能這一輩子都不容易做到。

在家人還要看你到底有沒有想解脫的心。更多人沒有想解脫,覺得輪回很可愛。即使你覺得輪回很可愛,我們也可以給你一點建議,給你一些幫助。有人問佛陀:我想這輩子過得好一點,怎麼辦?佛陀也給出方法。佛陀從來不是見人就講:活著有什麼意思啊,要解脫。不管你是想解脫,還是想這輩子過得好一點,我們都需要認識生命的狀態,認識生命的真相。

我們一再地說什麼是真正的快樂,為什麼會有痛苦,人類的困境是什麼,為什麼會造成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生命就是苦dukkha,苦就是不圓滿的、受逼迫的、會壞滅的。生命叫做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精神和物質的組合體,它是苦的、不圓滿的,是下劣的,受逼迫,會壞滅的。

有人不同意說「下劣」,你有什麼不同意呢?你那個身體那麼骯臟,那麼不堪,每天你不管出入多麼高檔的會所,打扮得多麼光鮮,都不能夠掩蓋一個事實:你的肚子裡面裝著好幾公斤的糞便。很美,很高尚嗎?你灑再多的香水,香水味道去掉,汗流出來就是一股臭味。你吃完飯不仔細刷牙,半個小時以後嘴巴就很臭,哪有什麼殊妙的東西呢?它就是下劣的,一堆不堪的三十二身分。不要和豬狗比,有本事最少和天人比一下。

快樂有三要素:不造新的苦因,造作樂的因,淨化自己的心。這是快樂的要素。怎麼開始呢?想要快樂,回到當下就能開始。       

為什麼回到當下就能開始呢?心回到當下就有正念。心裡面的所有心所跟這個心都是俱生的,也即是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當你有正念的時候,善心會生起來,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會同時出現,也就是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捨性、輕安、輕快、柔軟、適業、練達、正直心所會一起生起來。

如果你生起正念,當下就有快樂。比如你經行的時候,馬上就有體驗。你能做到在十五米的經行路上,從這邊走到那邊,從那邊走到這邊,連續四個來回沒有妄念的時候,就會感覺心要飄起來了,身體要飄起來了。這是你吃鮑魚吃不出來的感覺,你聽輕音樂聽不出來的感覺的,這是你通過吃好東西、得到異性的愛撫感覺不出來的,這是不一樣的。看到好看的,聽到好聽的,吃到好吃的,聞到好聞的,得到異性愛撫的那種樂是什麼呢?是喜心所跟貪結合起來產生的,是那種想再要、想抓住、粘著的狀態。有快樂嗎?有!但它是跟貪連在一起的,或者跟傲慢連在一起的,如果要把它拿掉,你會覺得像被割掉一塊肉。

同樣有快樂,但是善心的快樂跟不善心的快樂是不一樣的。

所以要想獲得快樂,你的心總是要回到真相,回到當下。跟真相在一起,而不是跟我們那些想象在一起,不是跟扭曲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在一起。如果你跟扭曲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在一起,就會導致不善心路重復生起,停歇不下來。不善心路重復生起,就是當看到好看的,你就很歡喜,因為對你的生命延續、生命存在有幫助時,鼓勵機制就會起來。鼓勵機制一起來,你就會貪、粘著它。然而,這種快樂是邊際效應遞減的,是為了保護你的。一遞減怎麼辦呢?你會想再抓住它,刺激你不斷地想去抓它,想繼續努力。你繼續努力的時候,你的貪心造的是不善業,這個不善業導向苦的果報。所以你種的是苦因,它不是快樂的因,未來產生的結果就是苦,不是樂,你就沒有樂了。

那麼沒有樂的時候怎麼辦呢?你的保護機制就啓動了。痛苦,會記住。很簡單一個例子:看到一個美女,繁衍後代的基因啓動,你就去追求她,貪起來了。被拒絕了,感到痛苦,你就會起嗔心。由愛生恨,最後可能痛苦,乃至於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和舉動。

即使是夫妻也是這樣。夫妻之間要認識到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你真愛她(他),不但有慈心、悲心,還要有捨心。捨心就是:我給你空間,沒有佔有的慾望。你的妻子、你的先生不是你的個人用品,不是你的私人財產,即使是私人財產也是外在的。有捨心就不會有佔有的慾望,快樂是要這樣去看問題的。

所以你要回到當下的現實來看,而不是在我想要、我不想要的情緒裡面。你只要在那個情緒裡面,你的心就飛出去了,你就不善心路重復生起了,就痛苦不堪。當你回到當下的時候,就看到現實了。看到現實,你要接受這個現實。Dukkha(苦)就是我們的生命狀態。我們每天遇到的所有的現實,呈現在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現實都是結果。如果你想種快樂的因,不想種苦因,就永遠不要對著結果馬上、直接地採取動物性行動。

如果你想讓現實朝好的方向發展,那你造樂因啊,不要造新的苦因啊。如果想造樂因的時候,你發現心很抗拒,不聽你的話,什麼問題?心不淨。你要淨化你的心,不淨化你的心,就在裡面打轉出不來。

   我們孜孜以求的這些世俗的財色名食睡,帶來的快樂有這些特點——排他性、競爭性、不滿足性、不穩定性、不健康、損害自他的福利,不是善行,是智者所呵斥的。

那我們就沒有追求嗎?有人講,你們佛教徒很消極。不是啊,佛教徒不消極,佛教徒非常積極,特別講精進,很努力。三十七道品裡面出現最多的就是精進,一共有九個道品以精進根為主。

佛教徒要種樂因,不種苦因。我們平常累積的是什麼?金銀財寶啊,美女啊,俊男啊,都是邊際效應遞減的。到底有什麼東西不會邊際效應遞減呢?佛陀告訴我們,要累積七聖財。這種財富不會邊際效應遞減,不會造成排他、競爭、不穩定、不健康。它們是什麼呢?七聖財是戒、信、慚、愧、多聞、捨和慧,或者說信、戒、慚、愧、多聞、精進和慧。累積這種財富,可以導向你成為聖者,能生起八聖道。這樣的財富不會不穩定。

為什麼穩定呢?智慧不是競爭的,不會你擁有了智慧,別人就沒有了;不會我今天擁有智慧了,明天智慧就消失了;不會我在美國有智慧,去了加拿大智慧就丟了。智慧是一種巴拉密,是一種導向解脫的素質,美好的素質。

昨天有人在提問:五蘊無我,到底誰在成佛?誰在解脫?

沒有人在成佛,沒有人在解脫。如果你不斷地累積七聖財,不斷地累積十種巴拉密,你的生命相續流的素質就從很低層不斷地向上走。解脫、佛果在最上端,你的生命相續流自然就會觸及解脫,觸及佛果。你的巴拉密將你剎那生滅的生命相續流導向解脫。

     有居士問佛陀:我想過好這輩子,您覺得有哪些重要的因素?佛陀給了四個建議:

第一個是方便。什麼是方便呢?就是有技能。在這個社會上混,你要有一些能力,要有能夠獲取生命保障的能力。

第二個是守護。就是守得住財富,不會大手大腳,不會隨便亂用,你知道以什麼方式來用。

第三個是善知識。你要有生命中的貴人。你要找一個德行比你高,智慧比你高,閱歷比你豐富,能力比你強的人,請求他指導你,作為你生命中的貴人。

第四個是正命。正命是什麼?以正當的方式來謀取你生命的需要過生活,這是正命。不要做殺盜淫妄酒相關的事情,不要做屠宰,不要做武器製造,不要製造毒品,不要販賣人口。你只要能做到這四點,這一生大致就能過好。

佛陀沒有說,你要信佛,你要皈依我,你要聽我的話。沒有!只是這四個要求,這輩子你就可以過好了。

居士又問:我也想下輩子有個好地方,也能過好,那有什麼建議呢?

佛陀說那就不一樣了。你想下輩子過好,第一個要素是你要有信心。信什麼呢?信因果,信生命是輪回的,就是你要信戒定慧三學,信三寶,信緣起。

第二,你要持戒,致力於成為一個高尚的有品德的人。

第三,你要佈施。從守護這個層面就要有佈施。比如說你賺了100塊錢,分成四份,一份孝養父母、妻子、兒女;一份留著擴大再生產做本錢;還有一份你要拿去做佈施,佈施給任何你覺得應該佈施的人;功德最大的是佈施給心清淨、高尚的人。第四份存起來,作為不時之需。

    第四,你要學習智慧,要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這個智慧不是小聰明,至少要有業果智。阿毗達摩講蘊、處、界、根、諦、緣,這都是智慧範疇。智慧有五種,分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世間智慧有業自屬智、禪那智和觀智,出世間智慧有道智和果智。

我們看問題要從緣起上看,一個問題出現了,都是果報,現實都是果報,都是因緣聚合而來的。你能不能夠看到這個現實出現時背後的緣起?我們講隨緣,就是隨順這個因緣條件的變化規律,從而引導這些因緣條件朝向更好的方向。隨緣就是要種樂因,隨緣不是隨便。我們常會錯誤的理解。比如佛系青年認為,隨緣就是隨便。這是嚴重地錯誤理解了隨緣這個詞的含義。隨緣是很高的智慧加精進。有位北傳的法師講過,隨緣就是明確了自己的生命宗旨和目標後,在修行的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我是很認同的。

不管你是想這輩子過好還是下輩子過好,有一個共同點:都要遠離酒、色、賭和惡友。不要喝酒,不要色迷心竅,不要賭博,不要交惡友。遠離酒肉朋友,那種教你起不善心、乾壞事的朋友。在這個時代,大家可能不容易碰到像黑社會這種情況,但惡友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什麼類的惡友呢?就是他所有跟你互動的言行舉止總是不能讓你的善心生起來,總是讓你的貪嗔痴生起來的人,那就是惡友。當你受委屈了,他說:啊,他居然敢欺負你,找他算賬!我再叫一幫兄弟來給你兩肋插刀。看上去很義氣,但這是惡友。為什麼呢?他讓事態朝向更不好的地方發展。他不是種樂因,而是會引導你種苦因的人,那是惡友,不要跟他在一起。那你說我到處都是這樣的人,怎麼辦呢?那你最好居住遠離處,回向值遇善友,還要有智慧,先把自己搞好。

要導向快樂,首先要找到快樂之道的起點,第二你要有快樂的本錢。然後是快樂的方法和途徑。

善法的快樂和五欲的快樂是不同的。善法快樂的特點是什麼呢?它不是競爭的,不是排他的,健康的,其行為是善的,不會給你不滿足的感覺,造作後每次都覺得滿足。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它的邊際效應是遞增的。

大家去幫助人,或者是佈施供養。你付出了,你幫助人了,它不是競爭的,不是排他的,你幫助了別人,其他人也可以幫助。你去愛一個人,你生起慈愛心,慈愛心是不競爭的,不排他的。當慈愛心生起來的時候身心是健康的。當你以慈愛心去幫助一個人,會感覺很滿足,會讓我們想去幫助更多人。這個效應是遞增的,你越幫助越快樂,越愛人,越快樂。這種行為是一種美德,你擁有這樣的素質是一種美德,生起來的心是一種寬廣的大善心。

貪心,心很小;不善心呢,比如貪心,除了大家都有的通一切心所外,其所含心所就這麼一小撮,四個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痴、無慚、無愧、掉舉,再加一個貪,有可能加一個邪見,或者加一個傲慢。如果是嗔心,除了通一切心所和遍一切不善心所外,裡邊含嗔心所,或者多一個妒忌,或者一個慳吝,或者一個追悔。疑心也差不多,單個、單個結合在一起的,心是比較小的。

那麼善心呢,除了通一切心心所外,至少有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是廣大的心,內心是很廣大的。當你做好事的時候,內心顯得特別寬闊,它是一種善行。大家都會贊嘆的,它是健康的。在你造作這個善行的時候,身心都洋溢著那種愉悅、輕安、輕快、柔軟、適業、正直、練達的特質。你的心生色法也是輕快的、適業的、柔軟的,它不會堵塞在你的心臟周邊,不會讓你的心血管堵塞,會通掉你過去由於不良情緒而留下來的那些內心記憶、身體的那些記憶,那些被堵塞的東西。

為什麼佛陀講,嗔心重的對治的方式就是慈心?慈心生起來,嗔心就會慢慢地減少,心血管周邊那些堵的地方,也會慢慢地被你的心生色法軟化掉,淨化掉。那些高膽固醇會淨化掉。善心生起的當下是健康的,會給自他都帶來福利的,會留下好的影響力的,在未來帶來好的果報。如果這樣的心在你臨終的時候成為臨終一念,成為你的臨死速行心,下一生將會在善趣里結生,至少是做人,好的就去天界了,享受天堂的富貴,不需要上帝帶你去,你的業會把你導向這樣的地方。

    最高的善心是禪那心。為什麼說最高的善心是禪那心呢?因為你證得禪那的時候,你的心持續長時間在這些善心裡面。其他的善行,比如佈施、供養、服務啊,幫助他人啊,那個心都是一段一段的、一串一串的心路過程。               

    當禪那心生起來的時候,入禪四個小時,生起來的心是一樣的,廣大的禪那速行心,它屬於廣大心。所以最高的善心是禪那心。如果這樣的心一直維持到你臨終,你將會在色界天、在梵天界出生,身體光明,內外清淨瑩澈,沒有男女之別,沒有吃的慾望,沒有五欲的慾望,禪悅為食。身體非常地廣大光明、晶瑩透徹,是這樣美好的、高級的生命狀態。最美的心是大唯作心,是阿拉漢和佛陀才有的心。唯作就是超越善惡,生起來的心都是美心。超越了善惡是最美的心,它不會再留下任何業力。

    一個要追求快樂的人,要生起善心——欲界八大善心、色界無色界廣大心和道果心。我們追求七聖財,播撒智慧與福德的種子。

一般世人的追求都會導向12個不善心的生起,大部分的努力奮鬥就是八種貪心,邪見相應或者是邪見不相應的,有行心或者無行心,悅俱或者捨俱這樣的心。再加上兩個嗔根心,兩個痴根心,合起來12個不善心。只要我們是落在保護機制或者是鼓勵機制裡面,去面對所有的現實,生起來的心都是這12個不善心。12個不善心是苦因,未來會帶來不樂的果報。這個是佛陀發現的,我們也可以部分觀察到的。

我們要去追求真正的快樂,就不能在看到、聽到、聞到、嘗到、接觸到、心裡意識到的這些東西的表面上去嗔,去貪,而是看到這個現實是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成的,不可改變的果報。如果我們想讓它變得更好,至少要生起八大善心。

然而,我們對於感官的慾望是如此的執著。所以佛陀在很多經典中,給我們講過五欲的過患,其中在《中部·哺多利經》中,佛陀做了很多比喻。沈迷在欲樂的危險,就像一條飢餓的狗,沒有辦法通過啃沒有肉的骨頭,來消除飢餓和它的虛弱。感官的快樂就好比啃沒有肉的骨頭。這個比喻就像是一個富翁賺錢一樣,因為他賺錢沒有飽足感,越賺越飢餓,每天忙得半死,哪怕是坐私人飛機全世界的跑,非常地忙。其實他需要的很少,但是他沒有飽足感,就像啃著沒有肉的骨頭一樣。

它又像禿鷹嘴上的碎肉。一個禿鷹的嘴上叼一塊碎肉飛行,會被其它的群鷹攻擊,甚至會導致死亡。所以感官的快樂就像禿鷹嘴上的腐肉。

又如一個人握著火把迎風而行的時候,他就很容易被那個火炬燒著頭髮,燒著眉毛,甚至燒死,遭受致命的痛苦。佛陀說感官的快樂,就好像一個人拿著火炬迎風而走,很危險,你會被那個財富燒死。

感官的快樂,就像火炭坑一樣。當一個人掉入充滿灼熱火炭的坑里時,會被灼熱的火炭灼燒導致死亡。感官的欲樂就好像火炭坑一樣。當我們想獲得成功,我們想賺錢,或者我們為了去搶奪一個情人,當情敵出現的時候,我們要決鬥的那個狀態,那種痛苦就像在火炭坑一樣。

它又像麻風病人身上的瘡,越抓它越癢。感官的快樂就是這樣,它有那種抓癢的樂受,但是越抓越癢,最後全身潰爛,甚至拿火燒才能夠止息一點點痛苦,很快就又開始癢,這就是感官的快樂。

佛陀說,感官的快樂就像一個人夢見可愛的花園,醒來後絲毫看不到那個花園的跡象。今年就很明顯,原來你很有錢,有很多房子啊,公司股票很高的價格呀。新冠肺炎一來,三次熔斷,最後差點房子都沒有了。這個花園就是夢中的可愛的花園,就像做夢一樣。

感官的快樂,就像一個人向別人借物品來使用,這個物品總有一天要還回去。比如死亡來臨時縱使你有億萬家財,也是與你無關了,等還回去的時候,你會感到很沮喪,所以感官的快樂就好像是借來的物品,因為它短暫,邊際效應遞減。

感官的快樂,就像一個人爬上果樹去摘果實,但是那棵果樹被人從根部砍斷,你還不知道。你覺得摘果子很快樂,結果樹被砍倒了,倒下來的時候,你非死即傷。所以感官的快樂呢,就像是在果樹上痴迷地吃著果子,但是它潛在著很大的危險,你都看不見。

對於感官的快樂我們要看到它的過患,要看到它的根源是我們的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它是一種工具,是要讓這個生命得到生存的保護,物種得到延續的一種工具。所有的快樂出現的時候,你至少要起來這樣的一種智慧,看到保護機制起來了,獎勵機制起來了,我跟你走,還是不跟你走?跟你走有什麼過患?不跟你走我應該用什麼方法?

如果我們是跟著我們動物性的本能方式走呢,那這種追求不管是你給它穿上再好看的、炫目的馬甲,它本身就是不健康的,庸俗的,未來會帶來不善果報的,有智慧的人會覺得你這樣是不應該的。

如果面對一切境界出現的時候,我們的心都能夠導向善,那麼你當下就是健康的,你的身心言行就是聖潔的,你的行為留下來的就是有良好影響力的,未來是帶來好的果報的。如果一個有智慧的人看到,他會贊嘆你:真是有智慧的人,真棒啊!

什麼是這樣的善行呢?那就是基於佛陀開出來的三個藥方——言行的淨化、心的淨化和煩惱根本的徹底的淨化。七聖財,生起幫助人的善心等等。

我們第一天的課程就跟大家講,能不能以無害且無可指責的方式去獲得快樂?很多人會擔心,沒有貪欲人類怎麼進步啊?人類的進步就是通過我們想要的慾望來推動的,人類的社會就是靠這個來發展的。貪欲是能夠推動某一些發展和創造,但我們也看到它深深的過患。有識之士看一看,這短短幾十年科技昌明、物質文明的發展帶來的是什麼?給這個時代帶來的是真正的快樂嗎?物質是富足了一些,生活是便利了一些,但是你的心呢?今天你不刷朋友圈,你會什麼感覺?現在的孩子如果是在十歲前後,如果你不給他玩遊戲,你能對付得了他嗎?這是快樂還是痛苦?這還只是苦因,未來還會有很多苦報在那裡等著呢。

我們能不能以無害且無可指責的方式來推動人類的進步?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佛法強調很多幸福的獲得方式,比如精進,精進是「已生善法令增長,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不善令斷除,未生不善令不生。」它是非常積極的。科技文明是一樣的,如果你抱有為全人類的通訊方便、交通方便去創造的這份心,但是對於結果不抓取,不渴求,你生起來的心就可能是善心。這種善心無害,無可指責。但你說科技的發展是為了想鬥過別人,超越別人,這樣可能是善心嗎?所以佛陀這樣講,人類的爭鬥根源在於妒嫉和慳吝。

妒嫉和慳吝是怎麼產生的?比如我們說,某某國家怎麼樣,我們要超過他。你做就好了,乾嘛天天喊?你是為了全人類服務,就應該沒有想超越別人的心。想超越別人的心,就是不善心,就是嫉妒的心。那個被超的人就想:要超我,我為什麼讓你超呢?慳吝的心、傲慢的心就會生起,爭鬥就開始了。誰也不讓誰,都是嗔心,這些就是可指責的心。

真正要解決人類的困境,一切都要從善出發,在善裡面找到解決方案,找到的路徑,找到我們內心的安寧、平靜和快樂。這樣才是無害的,無可指責的,對人類以及整個社會、整個生存環境才會是有利的。

 

 

2020814日,尊者於北加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