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1.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眼識生起的依處,也叫眼所依處色。當色所緣出現的時候,它撞擊眼淨色,同時也撞擊有分,撞擊我們的意門。意門經過有分波動和有分斷兩個心識剎那以後,生起一個五門轉向心,轉向眼識,接著一條眼門心路生起,如果所緣足夠大的化。如果所緣不夠大,就可能不會生起完整眼門心路。什麼是所緣不夠大?比如你開著車,你的眼睛只看車子前方的這些目標,不會取兩邊一閃而過的景色。雖然那些目標也很明顯,但心是不會取這些目標的,可心知道有那些東西經過。有時候,這些路邊的目標可以讓我們生起五門轉向,有時候甚至五門轉向都不會生起,就是有分波動一下。

 

・如果阿毗達摩不能來指導我們的生命成長,它就是哲學理論。阿毗達摩肯定是要來指導我們生命成長的,阿毗達摩一定能夠落回到我們的生命上來。

 

・想心所是負責做標記的,它會不斷地做標記。這個所謂標記就是認知的基礎。

 

 

 

       

 

 

          雲端阿毗達摩第十三講

 

前面這些課程的內容,從一般心理問題一直到原生家庭的問題,到孩子的成長,今天我們回到阿毗達摩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的經歷,他身心的協調,以及世間通稱「我」的邪見是怎麼建立起來的?不同的人見解的差別是如此之大,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扭曲的;有些事接近真相的,有些是遠離真相的。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個問題非常非常地重要。這裡從個人角度提出一個看法,給大家一些思考。

有一點我們是確定的,阿毗達摩所提出來的理論是基於佛陀先驗的、如實知見的。兩千五百多年來只要依著佛陀的教導和傳承,都可以繼續去體驗的、去觀察我們的身心現象。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觀看身與心是什麼樣的關聯,從心路的角度,也能夠看出來。

我們還以眼門心路過程做比喻。眼門心路過程的色所緣,就是看到的那個顏色,它是在過去有分的時候出現。顏色所緣出現的時候,它撞擊眼淨色,眼淨色是在眼門。眼識生起的依處,也叫眼所依處色。當色所緣出現的時候,它撞擊眼淨色,同時也撞擊有分,撞擊我們的意門。意門經過有分波動和有分斷兩個心識剎那以後,生起一個五門轉向心,轉向眼識,接著一條眼門心路生起,如果所緣足夠大的化。如果所緣不夠大,就可能不會生起完整眼門心路。什麼是所緣不夠大?比如你開著車,你的眼睛只看車子前方的這些目標,不會取兩邊一閃而過的景色。雖然那些目標也很明顯,但心是不會取這些目標的,可心知道有那些東西經過。有時候,這些路邊的目標可以讓我們生起五門轉向,有時候甚至五門轉向都不會生起,就是有分波動一下。

同樣的,聲音也是這樣。比如你非常專注地在看一樣東西,或者在打坐,而且定力培養的不錯了。剛開始外邊的聲音對你很明顯,一點點聲音就會很受刺激。隨著心對禪修所緣目標——如入出息,越來越專注的時候,那個聲音對你的影響會越來越小。當完全沈入似相的時候,不是很大的聲音,你甚至完全聽不到。可能有時候,你能一絲絲感覺到一下,就是波動一下。這個就是耳門心路過程,只到轉向,甚至沒到轉向。一旦轉向了,心就出不來了。這就是在心裡面完成的。

色所緣在外面撞擊眼淨色,眼淨色產生一個眼識。它類似於我們的照相機、攝像機拍個照片,照相機只是機械的取到一個照片的信息。然而眼識是一個心理活動,它裡面有七個心所和一個眼識同時工作。七個心所——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同時生起,它是一個心理活動。

這個在眼睛里發生的心理活動在五門轉向之後,它會生起。眼識是在眼淨色這個地方生起來,這個眼淨色也叫中命眼淨色。色法的壽命有17個心識剎那。中命眼淨色的意思也就是說,過去有分生起來的眼淨色,剛剛過了四個心識剎那,它的壽命屬於中間階段,叫中命眼淨色。

這個眼淨色不是在眼識生起的這個心識剎那才生起的,它是在顏色出現的時候撞擊眼淨色的時候生起的眼淨色,再生起這個眼識。

除了眼識的物質基礎是在眼睛里的眼淨色以外,整個眼門心路其它的所有的這些心,包括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的心,都是在心臟里的心色,或者說是在心所依處色裡面生起來的,在心臟那個地方生起來的。書上講,這個後面生起來的所有的心都是通過眼門而生起的,這個怎麼理解呢?不是說再生起來的這個心還是通過眼淨色生起來的,不是這個意思。它意思是說,任何心要生起都要有所緣,所緣從哪裡來呢?它是從眼門來的,是在過去有分撞擊眼淨色形成這個眼識取到的這個所緣目標。然後下面所有的心再去取眼門所取到的這個目標為所緣,然後生起這些心的。它是通過眼門而生起,並不是這些心在眼淨色那裡生起來。

從心路上來看,也就是說,眼識——從眼睛那個地方的信息是要傳達到意門的。意門是在心臟的地方發生的,這是如實知見的。我們知道心的速度非常快,我們所有的身心活動都是要透由這個心去處理的。有人講可以一心二用、三用、五用,比如打遊戲的人一邊眼睛盯著遊戲情節,一邊手操作鍵盤,可能嘴巴還喊著哇哇的聲音,乃至於身體還搖擺。這些都是由心來完成的。也就是說,這個心跟我們相關的各個部位是要不斷切換的。它要不斷地切換,一定有一個中間的開關體系在這裡切換。阿毗達摩沒有講這個開關體系,現代科學也沒有聽說有這方面的研究。根據一些禪修者的觀察,中間的切換是由腦來完成的,腦是聽心指揮的。這就涉及到心、腦和身體的關聯性的問題。

對於一個佛教徒,想要走向解脫,想解決禪修過程的問題,那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重要,很有價值。到底我們身心的這些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如果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協調自己的身心,下手處到底在什麼地方?如果用阿毗達摩去指導生命的教育,我們的立足點到底在哪裡?這個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心腦的這種分工,是一些禪修者觀察發現的。我們不談論心腦神經科學,這種觀察就是一個角度。大家可以從這個角度獲得啓發,或許對科學研究、對於你的教育會有所啓發,有所幫助。如果簡單用一台計算機來比喻的話,心臟像一個CPU,大腦像一個主板、總線,五官、四肢就像是外設。大腦就像一個智能開關群集,協調五門和意門的連接和切換。從阿毗達摩的角度和止觀的角度觀察,這三點是確認的,每個人都可以看的。

第一個:思維活動的基礎是心臟里的血液;第二:每一個心識剎那裡只有一個心生起,心不會並用,不會並行。眼睛看什麼,耳朵聽什麼,你說心可以同時處理,這是不可能的;第三,所有的身心活動,除了五識以外,都是發自於心的指令。而五識的產生也是和心交互的。就是當色所緣出現的時候,它同時撞擊眼淨色和心臟處的有分。基於這個角度,因為心只有一個,然而你的五官、四肢的協調要有很多內容去做的,它必然要有一個機制來完成這個東西。這個就是以大腦為首的神經系統完成的。大腦就像只能開關群集,如同中醫講的腦竅,協調五門和意門的鏈接和切換。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心、大腦和五門的溝通機制就是生命最複雜的系統。神經元的連接或許是一個通道,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透由大腦跟身體其它所有器官的協調、溝通機制的建立,是要有通道的。一個人生下來,什麼時間去建立這個通道的連接是有窗口期的,你必須在適當的時間去建立,對這個人的身心成長才是最有幫助的。

昨天講到印度被狼撫養的狼孩的情況。這就是說,在一個窗口期裡面,你去建立我們人的認知行為習慣才有可能。這些東西如果沒有比較,你覺得人先天就會這些行為習慣,但是看到這個被狼撫養的印度狼孩兒以後,你會發現真的不一樣。被狼撫養到八歲以後再救回來的這個女孩到了十七歲,她都改不過來。

昨天講到現代的孩子感統失調的問題,案例就是千百萬,不是幾個的問題。全世界這方面的研究很多很多了,共同得出來一個結論:在七歲之前,孩子要建立良好的感統協調機制。這也在一個側面說明瞭,心腦協調的重要性。五官四肢的協調不是一個簡單的手腳動作的問題,不單單是眼睛看個東西,耳朵聽到聲音這麼簡單。單單看一個面部表情含有多少的要素在裡面,這個面部表情背後有多少的心路要生起來,多少臉部肌肉協調,多少心腦的連接和釋放?這些都是要有通道的。當然這個通道交給科學家去研究。         

阿毗達摩跟科學家研究角度不同的是,我們把思維的中心放到心臟上了。無論是多麼高難度的瑜伽動作,還是身體的每個汗毛可以竪立,都是身心互動的結果。有些人認為汗毛竪立是無意識的,比如嚇一跳或者一陣寒風吹過,汗毛會竪立。但我見過有人可以控制身體哪一部位的汗毛讓它張開、關閉。甚至有人可以讓他背後的肋骨一根一根轉動。這是個中醫師,他說如果你能做到讓你的後背肋骨一根一根地轉動,就可以自己調整你的脊柱側彎等身體問題了。

讓你的肋骨轉動、控制部分汗毛張開等都是心發出的指令,不是機械反應。心要不斷地切換。既然心臟只有一個,全身的協調,不管看聽嗅嘗觸,看聽嗅嘗還簡單,特別是這個觸,就是身體所有的部分,包括面部表情、聲音的表達——身表和語表,都是由心來控制的,必然要做很多切換,這個切換就要由一個連接中樞來完成。所以我們說,大腦是做這個中樞切換使用的。

那麼,大腦要完成這個事情,它必然有那個連接要建立的。看一些科學雜誌講,大腦的神經迴路建立得最多的是小孩子七歲的時候。之後大腦迴路越來越少,到我們老的時候,就會變得很少,而且每一條都變得很粗壯,所以我們說「老頑固」。任何事情,你都按你的經驗直接轉到「我認為這個事情是這樣的」一個角度上,腦神經迴路的連接都是很粗壯的,都是高速公路,轉換很快。

最早是儒家提出來的人生五階段:0-3歲,幼兒養性;3-13歲,童蒙養正;13-21歲,少年養志;21-60歲,成年養德;60歲以後,老年養福。我給加了兩個階段,一個是什麼階段?一個是3-7歲,把它單獨切出來,就本來是3-13歲,把它切成兩個階段,3-7歲,幼童養行,7-13歲,少童養學;然後把13-21歲分成兩個階段,13-16歲,少年養志,16-21歲,青年養能。老年養福時間給延長到70歲,因為現在人到60歲還是很年輕的。為什麼這樣來分?是看到很多研究再加上這些年的觀察,313歲,在7歲這個階段是有很明顯的分水嶺。7歲以前是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七歲以後就上學了,各個國家都差不多。

七歲以後求學的能力和慾望就變得很強。三歲(虛歲)以前的特點是什麼?正常的大部分孩子兩週歲左右開始會走路,能說話,能自己做一些簡單的事,比如吃飯。在兩週歲之前,孩子很多的需求都要依靠大人幫助。兩週歲之後,他的很多行為就可以開始獨立完成了。

到了七歲的時候,這個孩子作為一個人,你給他充分的機會的話,他所能完成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差不多都可以做到了,所以七歲是一個分水嶺。

從十三到二十一歲,也分成兩段。主要的區別是在十六歲之前養志最重要。孔夫子講: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們看到孩子們的追星,差不多就在初二到高一、高二這個階段。為什麼在這個階段追星?十三歲之後不管男孩還是女孩,他(她)的性特徵就開始很明顯。青春期的一些表現就出來了。生理的因素會促使他(她)去思考他(她)要成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生命如何去度過?而在這個階段裡面,他觀察到、學習到的東西,對他一生的影響是最大的。在這個階段確定一個什麼方向的生命目標對他一生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我把儒家的五階段分成七階段。

回到阿毗達摩的角度上來講。這樣的一個劃分跟阿毗達摩什麼關係?我們的課是阿毗達摩實用,如果阿毗達摩不能來指導我們的生命成長,它就是哲學理論,甚至哲學理論都不是,哲學理論也是要來指導實踐的。阿毗達摩肯定是要來指導我們生命成長的,阿毗達摩一定能夠落回到我們的生命上來。

我們是由0歲一直長到死,我們如何在一出生乃至還沒出生之前,就能得到阿毗達摩最好的指導呢?阿毗達摩能不能在這些方面做一些實踐呢?這是我們這些學阿毗達摩的人應該去做的,哪怕會冒一些風險。怕風險有什麼意義呢?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經歷風險。

結生心是我們生命的第一個心。這第一個心到底怎麼來的?從結生心開始一直到死亡心,中間的生命過程將發生什麼樣的事情?發生這樣的事情和這樣的行為會受到什麼樣的因緣條件所影響?佛法講生命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無我的,但它是有規律的。昨天我們講了生命受五種主要規律影響,受時節的定則影響,受種子的定則影響,受業的定則所影響,受心的定則所影響,也受法的定則所影響。

圍繞生命定則與生命的這些關係,我們到底能讓生命怎樣過好?現在我們已經成長成這樣了,還有沒有機會改變?對剛剛出生或還沒有出生的人,我們能不能給出一些建議?這是阿毗達摩的現實價值。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以及止觀課程的觀察,如果你是一個已經培養了四禪八定的禪修者,今年40歲,等你的觀禪完成了名法、色法的分別後,就證得名色分別智。就是對你當下的生命狀態看清楚了,它就是一堆剎那、剎那生起、滅去的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這些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這樣剎那、剎那地生滅到底是什麼成因呢?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要把它搞清楚。怎麼去搞清楚?這時老師會讓你開始修緣起。

通常就是根據你能觀察到的當下的身心現象往前推,或往後推。往後推一直推到你證悟涅槃;往前推,你可以按照課程的要求,至少推五生。怎麼往前推呢?就是這一個剎那的名色身心現象,是上一個剎那的來的,今天是昨天來的,這個月是上個月來的,今年是去年來的的……。當你熟悉之後,你會像電影倒帶一樣一直倒到這個結生心。

如果你對阿毗達摩,對佛陀教導的法深信不疑,知道結生心的上一個心就是你上一生的死亡心,你再往前倒一個,就到了上一生的死亡心。上一生的死亡心再往前推,就是上一生的臨死心路過程。

每個心都有它的目標所緣。你可以檢查你的臨死心路過程的目標和所緣。臨死速行心路的所緣可以被你觀察到。臨死速行的所緣有三種——業、業相和趣相。趣相對於人來說,就是你母親的粉紅色的子宮內壁;業有多類,人都是善業結生,這個業有可能你是在供養,或者在服務,也可能是你在擦佛像,也可能是在聽阿毗達摩;業相就是相應的場景或工具。然後你通過這個業相,找到你當時造業的那個心路,就是「無明緣行」裡面的行。找到這個造業的心路過程,再找到造業的動機,做這件事的動機——無明、愛、取。比如說你在做供養,有做供養的動機和行為,這個供養做完之後留下一個影響力——業力。這樣你就把你當時做這件事的動機,以及做這件事留下的業力觀察到了。十二緣起裡邊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就是就是這個結生識,過去的無明、愛、取、行、業是過去無因,使結生識生起來。

結生心對「人」來講是善的結生。善的結生有三種:一種是三因結生,一種是二因結生,一種是無因結生。

在座的人不可能是無因結生。無因結生是先天殘疾,盲聾暗啞,你不可能有。二因結生的可能性有嗎?可能性很小。你能學阿毗達摩,二因結生的可能性很小。什麼叫二因?就是你的結生心裡面沒有慧根這個心所。

對一個三因的結生心來講,他有3433個名法:有19個遍一切美心的心所,再加上通一切心的心所13個或12個,有些人有「喜」,有些人沒有「喜」,再加上慧根,再加上心識。

講這個結生心的含義是什麼?比如,如果你的結生心是有喜的,那麼你這一生所有的有分心都是有喜的。這樣的人有什麼特點呢?他就比較愛笑,性格比較開朗。如果你的結生心和有分心是無喜的,這個人天生就比較不苟言笑,比較嚴肅。逗他笑,可能都不是很自然。這個東西是先天的。為什麼會有這個先天?為什麼會造成這個情況?

有喜無喜,就是在他上一生的臨死心路裡面成熟的業所導致的,比如說當時你在做善行,在做供養,在學習阿毗達摩。做供養的人大部分人都很歡喜,為什麼?因為你肯定是喜歡寺院,喜歡老師,或者喜歡什麼人,一般都會帶有「喜」。在學阿毗達摩的人就不一定。他如果學名相,可能那個時候他深入法義,很認真嚴肅,沒有生起喜悅的心。當時的這個行,這個造業的心就沒有喜心所。結生心因為受過去五因的影響,可能就沒有喜。

因為沒有喜,所以你這一生可能都不苟言笑。因為有喜,你一生都可能開朗愛笑。最重要的是,比如做供養的人,供養是佈施,就是對他財物的無貪。他三十四個名法裡面,無貪心所是比較強的。無貪心所比較強的人,這一生他的有分心裡面無貪心所也比較強。有分心裡無貪心所比較強的人會怎麼樣?你這個人就會比較慷慨大方,因為有分心也有力量,會對後邊的心產生無間緣的力量。當時造作留下業力的這件事情的時候,你的心所、心的素質是什麼樣的,它會嚴重地影響結生心裡面的心所的素質,所以我們講與生俱來。與生俱來的其中一個,就是當時造業時的那個心和心所的狀態;第二個與生俱來的是什麼?就是你無數生以來留下來的那些業習,那些習慣。

那些習慣怎麼講?如果我們過去一直以來養成的習慣都不是很大方,但是你上一生臨死前成熟的那個業,剛好造的業行是比較慷慨的,那麼你在這一生的生命裡面,你這個結生心、有分是比較慷慨的。但是你每次要慷慨佈施的時候,過去這個習慣就會跑進來,就會讓你糾結:我到底供不供養?業習的影響就會是這樣的。

第一個是你當時的業,第二個是你過去的習慣,第三個與生俱來的就是父母傳承的基因,對你的結生也是產生影響的,但父母傳承的基因更多的影響是身體部分的影響。精神部分的影響更多的是來自於過去的。

為什麼說教育非常非常地重要呢?我們講原生家庭也好,或者後天的學校、社會教育也好。因為不管你上一生成熟的那個業,在造業的時候你的心是什麼樣的素質,或者你過去有什麼樣的習慣、業習,這些在在這一期生命中都是以一種緣力的方式出現,是以一種緣力的方式對你的身心產生影響的。它不會是一個固化的東西,類似從過去生平滑地移植到這一生來,你這一生就會是這樣的,不全是這個概念。它是一種緣力的表現。在你結生以後,在你結生心裡的素質它是這樣產生的,這只是有分心而已。

那麼你這一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你養成的這些習慣是怎樣來的呢?你從媽媽的子宮結生,那時生命就開始了,雖然你還沒有長出耳朵、鼻子,但你的意門心路就已不斷生起。當你開始長一團肉的時候,你的身門心路過程也會不斷地生起來。只要生起來,你的每個心裡面都會有一個想心所,想心所是負責做標記的,它會不斷地做標記。

這個所謂標記就是認知的基礎。比如說在過去的緣力影響下,你這一生的媽媽是一個非常喜歡運動的人。她懷孕了,她每天運動,對胎兒是有影響的。媽媽的心理活動是對胎兒的心理活動直接產生影響的,因為心理活動會產生很多心生色法。心生色法產生的時候是遍布全身的,它也是要到胎兒的身體上面來的,也會影響胎兒的身心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內心的所有反應既受到過去緣力的影響,也受到現在媽媽給你的影響和外在環境的影響。而且這些所有影響,你都會給它做標記。媽媽一活動,產生心生色法很舒服,你可能就有標記了。出生之後,你也喜歡運動。媽媽喜歡糾結,喜歡跟人家吵架,孩子也在腹內做標記,慢慢他也可能會長成這樣一個性格。

03歲幼兒養性,養的是什麼性?更多的是跟過去的東西相關的。我們講貪性行者、嗔性行者、痴性行者、信行者、覺行者、尋行者——六種行者,這是與生俱來的,跟過去有關的。

這在一開始就會表現出來。有些媽媽一懷孕,感覺人都變了。有些人剛開始做什麼都賺不到錢,但是一懷孕天天賺錢,為什麼?孩子的福報帶來的。有些人平時很愛笑,但一懷孕,不愛笑了。有些人比較不苟言笑,懷孕完之後,就會變得很開朗。這種例子很多。這是孩子和母親的互相影響。孩子的性情在結生的時候,媽媽懷孕的時候就會表現出來。如果你懂阿毗達摩的話,我們就要開始去轉。

根據《清淨道論》,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貪性行者,你可以把他轉成這種信行者;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嗔性行者,可以把他轉成一個覺行者;如果是一個痴性行者,你可以給他轉成尋行者。在肚子裡面,你觀察,你就可以開始做這樣的事情,開始調整。這就是其價值意義所在。

 

 

2020819日,尊者於北加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