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無明的表現是對生命的執取。
・北傳講「本自清淨的心」,是因為心識本身沒有貪與不貪的問題,是加上心所後,才有貪瞋痴等問題。
・心識是董事長;思心所是總經理,負責工作的。
・修行不是拿一個禪那就有用的,而是要改變自己。
・所有的痴根心,掉舉及懷疑,是不會有欲心所的。
・欲心所要很小心,因為它可以讓善法增長,也可以讓不善法增長。
・人生要以「目標」為導向;不要以「結果」為導向。
阿毗達摩實修第29講——欲心所
一、關於貪的部分有必要再做一些釐清
捨俱和悅俱的貪有何不同?捨俱的貪就是無感的黏著,平常的時候無感,但是如果真拿走了,你就受不了了。平常大部分有感的貪是,看見美味就想多吃幾口;看到美女、俊男了,就想多看兩眼;聽到贊許了,心裡就飄飄然。這些都是很強烈的貪,但很多捨俱的貪容易被大家忽視。
有賢友問:「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日常用品,這不應該屬於貪吧?」
如果你問他:「你把那個東西送給我行不行?」
很可能就捨不得了。其實一直是黏著的,只是太習慣了,每天都在用。快樂的邊際效益是遞減,重復幾次後,就沒有樂受了,沒有悅俱了,但你的黏著是在的。
你說:我沒感覺啊,沒黏著啊,這個東西對我無所謂啊。給你拿走看看?送給別人看看?能否送得出來?真的讓你送的時候,你就能感覺到心對它有沒有黏著了。如果你送給人,或者隨便送給一個流浪漢,心裡要有那種不捨,甚至被刮走一塊肉的感覺,就不能講你對它沒有貪。不是說無感就是無貪或者只是純粹的欲。關鍵要看那個東西失去的時候,你內心有沒有不捨的反應。
馬哈甘達勇西亞多提到了貪還有很多表現形式——惑、欺騙和偽善,隱瞞各種短處,偽裝成完美無瑕,比如男女出軌,互相欺騙。他舉了一個例,妻子如果出軌了,當天就會對丈夫顯得特別好,搞得丈夫很納悶,為什麼有時候特別好,有時候特別不好?她只要出軌,就會心裡過不去,對他特別好。這是一種偽裝。
古代有個居士一直供養一個隱士,對這個隱士特別地信任。居士有100金幣沒地方藏,對隱士講:「我在你這個洞窟附近找個地方放著,比較安全。」
一段時間後,隱士起了貪心,跟居士說:「我要離開了,你要照顧好你的東西。」走了一半,又走回來,說:「我發現背上沾了一根茅草屋頂的草,特意回來還給你。」
居士很感動說:「多麼高尚的隱士啊。」
結果居士家裡的另外一個客人看得很蹊蹺,說:「這個人至於這樣嗎?你看一下,你的金子還在嗎?」居士一看金子沒了。他們一起去追到隱士,結果發現金子被隱士拿走了。他表現地特別高尚,結果是個小偷。為了謀取利養和信任,用很拙劣的小計謀來算計,在生活中也很多見。
還有諂媚的「諂」。當一個人假裝擁有某一個特質,而使他人對他稱贊不已。這個是諂,誑諂。馬哈甘達勇西亞多特別舉出家人的例子。如果出家人明明有很多不清淨,但是他在人面前表現出很有戒行,很有修行的樣子,修行功夫很高的樣子。這些都屬於貪的範疇,而且比一般的貪更惡劣。我們在很多不良習性後面,都能看到貪。
心識的唯一功能是識知目標,心本身不具善和不善。心會變成善和不善,是由伴隨著的心所的善和不善而決定的。就像水本身沒有顏色,如果加入染料以後,水就變成有顏色的了。在水里加入紅、黃、綠、黑染料,水就變成紅水、黃水、綠水、黑水了。
二、欲心所
我們已經討論了善和不善,貪和無貪。貪是黏住,不貪是像荷葉上的露珠般不粘黏。貪比較好理解,但有一些經驗跟貪似乎很相似,有時候很難分辨,這就是chanda,欲。
Chanda中文翻譯成欲,或者意欲。其實這個欲是想要,而不是貪欲的欲。我們暫時用這個字眼——意欲。Chanda也是一個心所,就像貪心所、無貪心所一樣。也是心的內涵,或者心的素質、心的材質。比如,貪心對所緣黏著,裡邊必然有貪的材質,也就是貪心所了。一個很慷慨佈施的人,很捨得佈施的人,內心有無貪心所,有這個素質的人就能很自在地做佈施。
欲心所這種素質就是想要。從阿毗達摩的心所歸類里,意欲chanda是52個心所中的一個,是雜心所。在經典裡面,佛陀有時也把貪稱為欲。因為貪和欲的巴利都可以是chanda。有時候佛陀講chanda是講貪,有時候講chanda是講意欲。但是在阿毗達摩裡面,欲和貪分得非常清楚,chanda特指欲心所。Chanda欲心所的特相是想要,欲做,想要目標。
欲是一個心所,貪也是一個心所。貪心所,展現出來就是黏著。無貪心所帶來的效應是慷慨、大方、好善樂施,有正直、良善的習慣。而欲心所的表現只是要去做,它是中性的。
意欲在52個心所裡面屬於雜心所。雜心所是什麼呢?尋、伺、勝解、精進、喜、欲六個,它們有時候生起來,有時候不生起來。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稱為遍一切心的心所。所有的心中,這7個心所一定會一起生起來。遍一切心心所和雜心所合稱通一切心心所,適用於所有的心。痴、無慚、無愧、掉舉,這4個叫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所有的不善心中,它們一定生起來。一個貪心生起來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是通一切心所,第二是遍一切不善心所,第三和貪有關的心所,邪見相應,或邪見不相應,或慢相應。再加上一個貪相應的心識。通一切心的心所加上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再加上一個貪,或者再加上邪見或者慢,貪的不善心就這樣組合起來了。如果是被自他慫恿的,再加上昏沈睡眠;如果不是被自他慫恿的,就沒有昏沈睡眠。昏沈睡眠不是睡著,而是你的心沈滯、遲鈍,閉塞心門,沒有清楚的念知。
從欲的特質來看,欲心所一定不會出在無因心裡面。無因心是什麼?沒有貪嗔痴或無貪無嗔無痴的心,比如雙五識、領受、推度。意欲必然是有因心才含有的心所。也就是說,想要的心所生起,必然是和貪、嗔、痴,或者是無貪、無嗔、無痴這6個心所關聯。但欲不會出現於掉舉和疑兩個痴根心裡,因為這樣的心沒有想要。
這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啓示:伴隨著想要,要麼是貪嗔痴,要麼是無貪、無嗔或無痴的這種心理狀態。有人問,我禮佛,憶念佛陀功德,很歡喜,心裡很舒服,很愉悅,這是不是貪啊?這個不是貪,是想要善法。那個想要的、欲作的是佛陀的功德。憶念佛陀的功德非常快樂,還想繼續,不想放下,現起的是善欲,不是貪。
大家體會一下,貪圖美味的快樂,以及渴望異性愛撫的快樂,和憶念佛陀的功德,或者跟覺知呼吸、投入似相產生的愉悅輕安,渾身遍滿的那種快樂會一樣嗎?你禮佛、誦經,觀想佛陀,內心的這種歡喜和看著情人的歡喜一樣嗎?可以分得出來的。
意欲的特相是想要,就是想要獲得所緣,或者他想要從事這個事,想要繼續去做這樣一件事情。至於怎麼做,就要看它伴隨什麼樣的心所了。
比如你在做家務的時候,希望先生能體會你的辛勞,或者也幫著做做飯。至少不要把你當空氣,或者把你當作奶媽、保姆,好歹轉過臉來安慰你一下。這種想要,伴隨著貪,就變成欲貪了。但如果你忙得很舒服,看到四周都很乾淨,先生再也不會被蟎蟲叮咬了,內心很歡喜。這個欲是純粹地想要服務家裡,讓家裡有個很好的環境。伴隨著無貪、無嗔,這是一種供養的心。
如果你想去做,是伴隨貪的話,chanda就會跟著貪一起去抓所緣。由貪的方式去想要,欲就被貪心所污染,變成貪欲。
欲和貪、嗔總是配合著的,跟無貪、無嗔也是配合著的。你只要想去做某一件事,不管是善心還是不善心,它都有欲在。所以那個想去做、要去做的力量是欲。你想要去貪著,或者生氣,或者去做善行,乃至於四念住,那個也是欲。
欲可以說是一種生命力,一個人很有生命力,有強烈的想獲得目標的內在動力,這個是和欲相關的。欲也代表有理想,有目標,有願景。在這裡,要和精進區別開來,精進是在朝向這個目標的時候非常努力,百折不撓,抗擊打能力很強,勇猛向前。但沒有欲不會有精進。
心和心所,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心所就是心的素質。對於悅俱智相應三因結生的人,有34個名法,好比一個合伙人組織,心識是董事長;思心所是總經理,負責召集乾活的。善和不善心所是生產線上的工人,具體製造產品的。通一切心的心所,相當於公司的綜合部門。遍一切心的心所,它們在所有的心裡都會出現。就像一個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財務,人力資源,綜合辦公室,都是必須要有的。雜心所是起加強作用的。比如有些公司還有戰略發展部,企划部、市場部、銷售部,對企業管理髮展有加強作用,提升作用,乃至可以產生很大效用的。
遍一切美心所,或遍一切不善心所,則決定你的生命製造車間生產出來的產品是營養品,還是毒品。製造營養品的基礎人員19個,製造毒品的基礎人員4個。營養品有八種。毒品有貪、嗔、痴三類12種。其中貪類組里有貪、邪見、我慢八種,嗔組里有嗔、嫉妒、慳吝、惡作兩種,痴組是疑、掉舉兩種。
作為一個人來講,通一切心心所是你的基本素質,無所謂善惡。某種程度上講,基本素質越強越好。但是基本素質強做好事的能力很強,做壞事的能力也很強。所以,基本能力訓練是重要的,但是在基本能力訓練之前,讓他知善惡更重要。不然他的基本能力越強,乾壞事的能力也越強。所以,教育前提是先要明善惡,知慚愧,行中道。要在這個基礎上,來培養基本素質、生命力量才穩妥。
通一切心心所是心的基本素質。美心所和不善心所決定心的善與不善。我們的訓練是要在美心所的基礎上,強化基本素質的訓練。前提要知道什麼是善與不善,這個確定清楚以後,來提升心的素質就有價值,不然就容易有問題。
意欲的特相是想要獲得所緣,或者想要從事所緣,也就是想要做這個所緣。至於怎麼做呢?就要看他所伴隨的心了。比如心是貪心的話,貪心裡邊有貪心所,那這個心裡邊的chanda就是,想要以貪心去抓這個所緣,擁有它,也就是想要黏住所緣的經驗。另外一個特相想要獲得所緣,就像順手去拿一般。西亞多G比喻,像我們的手開始伸出去,往所緣的方向伸出去了。
巴利chanda這個詞,經典中在不同的地方,同樣的字眼有不同的含義。比如chanda kama,五欲中的欲欲。五蓋中的第一蓋貪欲也是用chanda。對於五欲想要去拿,也是用chanda, 這個chanda字眼本身就帶有貪的意思。另外一個是跟精進有關係的。在談到跟精進有關係的,經典中常講到一個定型句:[chandam janeti 發動意願, vāyamati精進…]。意思就是有意願或發動,有這個發動意願。這個是形容精進的,所以這個chanda跟精進也有關係。
雖然在不同的語境會有不同的定義,但在這邊講的chanda,義注師們很專一的就把這個定義為想要所緣,或者想要做所緣。比如面對顏色所緣,想要看這個顏色所緣;想要聽聲音所緣;針對氣味,想要嗅這個所緣;對味道,想要嘗;想要快樂的身體觸受;想要各種思考、想象,是從意門。六種意欲,六種想要。
貪和欲雖然有差別,但是不能分開。因為有貪一定有欲,有嗔也一定有欲。在貪裡面一定有想要,但是想要的黏著,想要的抓取。嗔心,排斥所緣,也是想要。我想罵人,我想打人,也是想要,是想要排斥。但在瞭解心的素質的時候要分開。分開的價值在哪裡呢?因為想要是一種基本素質,如果一個人連想要都不會,你說這個人有啥用啊?
當有貪、嗔的時候,欲就會從屬於它們。當你有貪的時候,欲貪就是黏著地想要;當你有嗔的時候,就是想要粗暴。想要爆發,想要發飆,想要揍你,想要罵出去,是在嗔驅使下的想要。其他的,比如各種煩惱、邪見,「這個東西我一定要持有」,「我才可以持有的」,就是邪見驅使下的想要。傲慢、嫉妒、慳吝、追悔,這些都是我想,我想嫉妒,我想慳吝,我想追悔,都是在不善心所染污下的欲。本來欲是中性的,但是被不善心所驅使或者染污的時候,它就變成不善心的從屬,為這些不善心所服務了。就像一個人本身沒有想要做壞事,但是被人家洗腦了,就跟著乾了。
相反的,面對善法也是。想要持戒,想要佈施,想要禪修。就像修安那般那一樣,想要得定,面對所緣就會想專注。如果沒有想要得定,面對所緣就會會有各種蓋了。修慧也是如此,觀色法、名法、緣起的時候,想要觀察到清晰的目標。所以當究竟法所緣出現的時候,進一步就會想要讓心透徹觀察到這些目標。這就是善法欲。這些欲——想要的力量就被善法所使用。我們要生起學修戒定慧三學的力量,都要靠這個想要。
雖然在經驗中我們可以體驗到,貪有很強烈的想要反應,但我們也會發現,當我們做佈施的時候,想要佈施,跟想要黏著我們喜愛東西,是有差別的。一個有黏著,一個沒有黏著。曾經有人給過這樣的一個比喻,比如當我們很愛一個人的時候,那種想要見那個人的心是很黏著的。相反的,如果我們想要把一個東西佈施出去的時候,那種感覺就不一樣了。第三種更明顯的想要,是想要吃,就拿著東西往自己嘴巴里塞,要吃進肚子才是我的。但是如果有些人想要時沒有執著,像一個獵人,他想要拿箭射出去,他去拿箭時沒有對箭的執著。他想要拿箭這個心所就是意欲心所了。
總體來講,通一切心心所跟隨善與不善心的方向。如果是不善心生起來,意欲就從屬於不善。相反地,面對善法也是這樣,你想對佛陀生起信心,想對三寶生起信心,想對戒定慧生起信心,想要克服自己的各種不善,想要精進,這種欲心所也同樣的是信的想要,精進的想要。我想禪修,我想專注,我想覺知,我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正念正知,這個也是想要。如果在善法裡面沒有想要的話,你就會放棄,就沒有力量。有些賢友報告說,今天心特別沒力,不想上座,就是欲心所生病了。
所以欲心所,如果用的對就可以防範不善,增長善法。有句話叫「有志者事竟成」,經典上講,你只要有強烈的欲,無事不辦。有志者的志,就是我們講的要發願,發願就是欲——想要。「我發願要成佛」,就是你想要成佛;「我發願要解脫」,就是你想要解脫。巴利語里叫Asa chanda,Asa就是願望,chanda是意欲,Asa chanda就是有想要的願望。我們願修戒定慧,願證涅槃,願成為佛陀,通過這樣的一個意願,精進地累積巴拉蜜。這樣的願發完以後,累積的巴拉蜜全部會被帶向這個方向。這就是所謂的以願導行。
如果一個人沒有生命目標、沒有生命方向,庸庸懶懶、得過且過,意欲很弱的話,他的任何行為都會變得無力,難以成就,因為沒有想要。基礎能力的訓練包括欲、精進、心、智慧、勝解等,這些都屬於基礎能力。貪會領導欲,嗔會領導欲,信、無貪、無痴也會領導慧。當我們想要去實現某項事業的時候,如果先描繪好激動人心的願景,然後做好整體的里程碑規劃,在實施的時候不忘初心,不斷以願景和里程碑目標來激勵自己,欲心所力量會越來越強。
二十四緣里有一個增上緣,分倶生增上和所緣增上。倶生增上有四種增上,其中一個就是欲增上。四種增上在三十七道品裡面叫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觀如意足。如意足什麼意思?如意就是如意成辦的因素。當你具足這樣的一個增上素質的時候,將一往無前,沒有任何障礙可以阻擋你。不管是善法還是不善法,都會不顧一切。不顧一切貪和不顧一切嗔的時候,貪和嗔心所反而沒有欲強,欲變得非常強大。在增上緣裡面,論師比喻,當這四個增上有一個出現的時候,其力量相當於轉輪聖王統領所有的臣民去做一件事情,沒有人不服從它。
經典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菩薩本生的故事。菩薩在累積巴拉蜜的時候,為了成就某一個目標時的強烈的欲。菩薩道行者要被授記時,要具足八種條件,其中第七個條件是至上願——成佛,這是欲。這個欲到什麼強度呢?如果他相信,從世界的這一邊到世界的盡頭充滿刀山火海,只要走過去就能成佛。這位菩薩將毫不猶豫地踩過去——這樣的意欲,這樣的增上願,這就是他的欲增上。
在《本生經》里,有一次菩薩掉到海裡游七天七夜被救起來。菩薩為什麼能在海裡面游七天不死?欲產生的力量跟轉輪聖王一樣,統領所有的名色法,他的心生色法就變得非常強有力,可以支持他在海裡游7天,身體不會壞掉。心的力量是無窮的。
琉璃王滅釋迦族的故事。他是釋迦族的親人,小時候回釋迦族受到侮辱,就發了一個惡願:只要我成為國王,一定要滅掉釋迦族,用釋迦族的鮮血來洗滌我的座位。佛陀三次去勸告他,阻止他,都不能讓他平息,乃至最後屠殺釋迦族,血洗釋迦族。在血洗釋迦族回來的路上,在河邊紮營,大水衝來,把他們所有的將士都衝死了,他自己也墮入到地獄,遭受無間痛苦的折磨,不知道要多長時間。
以上都是從意欲的特相展開來講的。
那意欲的作用呢,就是尋找目標。當我們有chanda,有想要東西的時候,就會到處去尋找。要買東西去菜市場到處找,想要找資料就到處翻資料。因為有意欲,我們就會行動去找目標。
意欲的現起是什麼呢?就是要做的那個目標。面對這個目標時,想要做這個目標。比如我們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作意那個人。意欲就是讓自己作意這個目標,讓自己嗔心在這個目標上可以加鹽加醋。本來都已經忘記的事情,通過作意到這個嗔心的目標,通過這個願強調,誒,把自己的思維導向他曾經對我做過什麼錯事,對我的朋友做過什麼錯事,……,通過這個意欲把以前已經滅去的瞋重新再勾起,又生起了瞋,瞋繼續增長。這些想要做這個目標,或者是需要目標,也是現起。在心中想要的目標,也是意願。比如想要開始學習巴利,當有這個意願的時候,心中現起需求,這個就是欲的現起了。西亞多G說,伸展手,開始往所緣的方向去取去拿。
欲的近因是什麼呢?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標,想要的目標。
總結一下,意欲是基礎,心先要對所緣有興趣,想要或想做。一般情況下,如果意欲與善或不善心所相應時,意欲是從屬,力度不比決定心是善或不善性質的心所力量強。但如果經過不斷的重復緣和親依止緣的反復激勵,則可能成就強大的欲,而具有欲增上的緣力,像轉輪聖王一樣主導其他相應名法。像那些極其深刻強大的仇恨或極其強大的善行善願都是欲增上的力量在主導。不善的欲增上可以強到摧毀整個世界,善的欲增上可以強到捨掉自己心愛的東西,佈施出去,或者可以捨下自己的全部財產去出家。菩薩過去生做國王時可以把自己整個國家捨下而去出家。
所以,欲屬於基本的生命力,你用得好的時候,它可以在善行路上給你強大的支撐力;如果你導向不善的時候,它也會有強大的力量支撐不善。
2020年9月5日,尊者於洛杉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