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邪見有一個特性,會抓取目標。
・人與人的關係要有邊界,要保持慈、悲、喜、捨。
・《蛇喻經》
・觀察自己在生活中,經常哪一類的慢會生起。什麼情況生起什麼慢(9種)。看到後思惟,這會帶給我們什麼過患。
・當慢心所生起,身心不可能輕安的,這兩個心所是死對頭。
雲端阿毗達摩第38講——慢心所特相
今天開始學習慢心所māna。前面學習的幾個心所在經驗上很相近的,比如貪、欲、精進、邪見,都是很活躍的心所。雖然活躍,但是活躍的狀態和程度不同,邪見固執地堅持一種觀念或見解。
「慢」這個心所會讓人感覺到膨脹。想趾高氣揚地說 :「我,我,我……」,就是慢Māna,是身心膨脹、驕傲、傲慢的狀態,堅硬、不柔軟、硬邦邦的。有一種高傲、高人一等,要在他人之上的感覺。
「慢」特相是驕傲、自負,內心高舉。覺得自己比別人強,或者我比較厲害。義注形容傲慢的體驗就好像踮著腳尖走路,喜歡高人一等,其實又沒有那麼高,就要把腳尖踮起來走。再一個比喻,是喜歡高高在上,想做房子尖閣上的旗幡高高飄揚。
我慢,可以因為出生、財富、知識、德行、聲音、眷屬這些因緣而生起。諸如,從出生的家庭背景;所擁有的財富;還有掌握的知識,哪個名牌大學畢業,讀到什麼博士,發表了多少論文,在什麼著名的雜誌上發表過,獲得什麼獎;乃至於德行,全世界各個民族、文化都有對德行的定義,他覺得我有很好的大家公認的德行,當看到人家的德行不如他的時候腳尖就墊起來了。包括像出家人認為我很有戒行,非常的講威儀。再就是容貌啊、身高啊、體型啊,還有聲音,還有就是眷屬,我先生很帥,我太太很漂亮,我孩子非常優秀。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讓我們把腳踮起來的機會。
我慢分三種層次:
第一種,勝慢。勝慢就是真的好過人家,真的在這上面比人家強,確實超過人家,他因此而瞧不起人家,不需要腳尖踮起來就比你強,比你高。
第二種,等慢。我跟你比起來沒有什麼比你差的,你沒有什麼比我更強的,我也沒有什麼比你更弱的,你好不了我多少。或者說,我也不比你差多少,你能做的我也能做,我們都是平等的,你沒有什麼了不起。
第三種,卑慢,經常翻譯為卑劣慢。卑劣慢是什麼呢?確實比人家差,心裡面也認為確實你比我強,我比你差。但是我比你差又怎麼樣呢?你比我強有什麼了不起啊!你有吃有穿,我也有吃有穿,我需要跟你卑躬屈膝嗎?我需要跟你低頭嗎?當你膨脹的氣勢起來的時候,你給自己充氣了,一種強裝的不輸人的狀態。
勝慢、等慢、卑慢,都有個共同的特點:不管是確實比人家強,或者跟人家差不多,或者確實不如人家,當māna(慢)起來的時候,就會給自己充氣了,充得跟氣球一樣,膨脹。
無論你出生在上層階級還是中產,還是比較中下的,每個人都可能生起——勝慢、等慢、卑慢。不是上層階級出生的人只會生起勝慢,也會生成等慢和卑劣慢。
比如,一個人在遇到出生、財富、知識、德行、聲音、眷屬不如自己的人時,他會想到:我確實比你高。他為自己感到驕傲。當他遇到跟自己相當的人時,你是哈佛我也是哈佛,你有一個億我也有一個億,你有公司我也有公司,跟你差不多,覺得很好,感到驕傲。優越的人會遇到比他更優越的,也可能原來他優越,後面有一點落魄,人家超越了他,他會想到:我現在是不如你,但我不在乎,你沒什麼了不起,你哪天也會倒霉的。同樣的,中等階級的人也會生起這三種慢,下等階級的人也會生起這三種慢。
一個優越的人產生優越的慢,或者跟你平等的人相比較產生平等的慢,或者確實比人家低的狀態而產生低等的慢,這些稱為真實的慢。這種慢是很頑固的,只有到阿拉漢道才有辦法根除,很難處理掉。
什麼是被稱為假的慢呢?沒有比別人強,卻覺得高人一等;和別人一樣,卻認為勝過別人;確實低過別人,卻認為跟別人一樣,甚至認為比人還厲害。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吹起來的氣球有虛妄、不如實的成分。這種不如實的慢在初果聖者的時候就可以被斷除。因為初果聖者有不壞信,不會故意犯戒,不會說虛妄語。而被稱為真實的慢,無論勝慢、平等慢、卑慢都非常頑固,只有在阿拉漢道才能斷除,但是我們可以鎮伏它、削弱它。
慢的特點就是給自己吹氣,使自己身心僵硬、頑固。我們知道氣球會被刺破的,一刺破就會洩氣。因為慢是撐起來的,這樣的人在遭受不如意時,往往會被生活的無情會打得暈頭轉向。當在人前人後勝慢、等慢或者卑慢撐不起來的時候,就會有見不得人的心情出來,乃至做出極端的行為。為什麼?因為撐著的慢被刺破了。
義注里說,首先是由於種族和身份不同生起的慢。在我們這個時代同樣也可以體會到,你出生在一個高貴的家族,天生就有這種優越感,很容易生起慢。當遇到比他低的人時,即使會有同情心或者有同理心,往往也是居高臨下的。由於出生高貴或者地位身份產生的傲慢而造作出來的業,會導致你下一生的生命會變得卑賤,失去高貴。業的法則就是這樣。
如果是因為財富帶來的慢,會導致下一生貧賤;學識帶來的慢,會導致下一生愚痴或持有邪見而成為一種卑賤的狀態,嚴重的還會墮入惡趣;容貌帶來的慢,覺得長得比人家漂亮、莊嚴而生起慢心,會使下一生的生命變得醜陋,是醜陋之因。
這四種自視甚高,自視與眾不同的慢,即使他也會有慈悲心,也會有同理心,但他很難有認知移情。看到別人遭遇痛苦,出生高貴的人也能生起同情乃至同理心。但不容易有認知移情,很難去理解一個比你低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認知,也很難去體會他內心滋味的。往往主動去幫助別人,人家還不領情,什麼原因呢?就是你不能認知移情,觸犯了別人的自尊或卑慢。當我們以慢心待人的時候,內心不柔軟,不可能生起認知移情。即使有同情心、同理心,但我在你之上的那種高慢心是很難被自己觀察到、消除掉。當有這種心的時候,就很難和他人進行有效溝通。
所以,即使你出生在一個非常偉大的家庭也不應該驕慢,要用認知移情來搭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慈悲喜捨待人。
這個時代即使印度也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反對種姓或種族歧視幾經成為文明的標誌,然而種姓意識依然在每個族群里根深蒂固。比如白色人種、有色人種,美國人、歐洲人、大陸人、台灣人、香港人、新加坡人,每個人都有一種身份認知,似乎都有可以給自己吹一下氣的本錢,所以Māna(慢)無處不在。
佛陀的弟子蘇尼噠,他的過去生曾經非常傲慢,但是他很有修學。在佛陀出世的這一生也是他最後一生,他出生在四個種姓之外的非常卑賤的賤民,幹什麼呢?掏糞工。印度掏糞工——不可碰觸者,婆羅門如果碰到了都要洗好幾次澡。
有一天凌晨,佛陀入大悲定,觀看誰的巴拉蜜成熟了,蘇尼噠影像在他內心裡呈現。佛陀那天帶著很多比庫托鉢,就特別繞道蘇尼噠經過的地方。蘇尼噠這種不可接觸者是不能在高種姓走的地方經過的。佛陀要專門繞道取糞便的小路,看到蘇尼噠挑著糞便走過來。蘇尼噠看到佛陀的僧團在這邊走,非常害怕,趕緊把糞便放到一邊,向佛陀敬禮。佛陀用他那世上無與倫比的慈悲聲音叫他「蘇尼噠」的時候,蘇尼噠從來都沒有被這樣高貴的人如此稱呼過,當時就感到極度的快樂幸福,就像被澆了甘露水一樣的愉悅,所以他非常激動地回答:「世尊!」
佛陀說:「你想不想出家?」蘇尼噠說太想了。
佛陀伸出右手說:「善來,比庫!(來吧,比庫!)」蘇尼噠就須發自落,袈裟著身,成為一個佛陀的親弟子。在佛陀的教法裡面沒有這種高低種姓的區別的。佛陀把蘇尼噠帶回寺院,教他禪修。蘇尼噠非常精進,非常熱忱地禪修,很快就證得阿拉漢。梵天界的天眾、欲樂天的天眾都來做供養和禮敬。
我們雖然不是掏糞者,但卻都是糞便攜帶者,所有人在輪回當中幾乎都帶著一袋子糞便,沒有比掏糞者更清淨多少,不應該帶著māna(慢)粗魯地跟人打交道。如果我們以自己的出生、財富、學識、眷屬、德行驕傲的話,不僅下一生,也會讓這一生種下卑賤的因。
佛陀弟子中有一些非常著名的例子。當時釋迦族的好多王子——阿拉律尊者、阿難尊者、巴第亞尊者一起出家的時候,帶著他們的理髮師——後來成為佛陀坐下持律第一的伍巴利尊者(憂婆離)一起出家。伍巴利是釋迦族王子的理髮師,也是低種姓的人。當時八個王子要出家,就把所有的珠寶打成一包送個伍巴利,讓他回去。伍巴利想,你們出家了,我帶著這一包珠寶回去,最後會認為是我偷的。他把這一包金銀財寶掛在樹上,也跟著到佛陀出家。
那時阿難尊者這些高貴的王子就跟佛陀講,讓伍巴利排在他們前面出家,可以降伏釋迦族王子的傲慢。所以伍巴利尊者的瓦薩——輩分比阿難尊者他們更高。這也促成了伍巴利尊者的精進努力,最後成為持律第一的大弟子。謙卑,既降伏了王子尊者們的慢心,同時也成就了對方的精進和努力,對雙方都有非常大的好處。上座部分別說系的傳承來自於伍巴利尊者。我們不但要以持律精嚴的伍巴利尊者為榜樣,也要傳承謙卑不驕慢,身心柔軟的素質。
四種容易生起傲慢的情況——種族、財富、身份和學識。帕奧西亞西亞多花了很多篇幅談因為知識懂得多生起的慢。知識本來是為了要行善法,避免不善法,尤其佛教知識。如果有人因為佛教知識和教理懂得很多而生起慢的話,那是很諷刺的事。有些人熟讀教理,本來應該依著所懂的知識實踐也教導別人,但是他不反省教理真正的意義,不嘗試以智慧來體會實踐教理的內容,去體證道果智,反而為了揭開別人的錯誤,與別人辯論或批評他人。有些人學習教理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見解,建立自己的幫派,製造苦因。有些人學習是為了教理考試成功,得名聞利養。得到了就開始輕慢別人,輕慢那些用功少的人,自己也為所欲為,也不懂得照顧人,最終墮入惡道。佛陀在《蛇喻經》講,這是錯誤的學教理的方式,像錯誤抓蛇一樣。一個錯誤抓蛇的人不是拿蛇叉叉蛇的七寸,而是去抓蛇的尾巴或者抓蛇的中間,蛇肯定會反過來咬他,中蛇毒。
佛陀的教導有九分教,第一個是suta,契經;第二個是qeyya,應頌;第三是記說,veyya-karana;第四個是gatha,偈頌;第五udana,無問自說;第六個是itivuttaka,如是語;第七個jataka,本生故事;第八個是abbhudhamma,未曾有法;最後是智解vedalla。
現在還能夠完整背誦佛陀三藏的人,全世界範圍來看,緬甸、斯里蘭卡都有,但比較成熟的是緬甸,緬甸有正式的三藏持者政府考試制度的。近代第一個三藏持者是明昆西亞多。緬甸召集第六次三藏結集的時候,明昆西亞多擔任阿難尊者那個角色,把佛陀的三藏全部背誦下來。從那以後,緬甸的三藏持者通過政府考試的總共有15位,活著的還有十三位。去年國際三藏學院在斯里蘭卡開會的時候,我們專門請了第九位和第十二位三藏大師去做指導。斯里蘭卡也有很多背誦三藏的尊者,著名的聖法大長老也會背誦三藏。
在緬甸除了三藏持者,還有很多二藏持者和一藏持者,還有僧俗二眾的各種經律論級別考試。其實對華語圈來講,目前我們能學習到的非常皮毛。比如我們現在在學阿毗達摩,阿毗達摩在華文裡面可以參考的書少之又少。即使你簡單學點巴利語,借助字典你看得懂單個單個的詞,可以簡單翻閱七部論,不對照譯注、附註,還是很難搞明白。但即使這樣的學習也依然會讓很多人生起傲慢,動不動對論藏和義注、復注提出批評。
佛陀講,一個渡河的人用獨木舟划到彼岸以後,就不需要再背著獨木舟了。法好比獨木舟,彼岸好比是涅槃。不僅是到了彼岸不能再執取,即使在修學過程中對法也不要抓取,包括止觀,要放掉對樂受的愛取。
比如,很多人禪修才有一點點快樂,一點點輕安,就開始抓取。抓取以後,就生起傲慢——「你有光了嗎?我的光很亮啊。我5分鐘就有光了,你們怎麼半個小時才有光啊?是不是我很厲害?」對自己禪修或者修行的某一個狀態有愛取,很容易生起我慢。我慢只要生起,即使可能你有一定的進步,也很容易偏離最後導向涅槃的方向。
帕奧西亞多引用了中部22經Arittha長老的故事。Arittha長老以前是個抓老鷹的,他通曉三藏,經藏都會背,但是卻不持戒,還起了這樣的一個惡見:佛陀在律藏里講的障礙法(犯戒對修行造成的障礙),實際上不會成為障礙。因為他看到大居士Visākhā(維薩卡)只持守五戒,家裡很有錢,享受欲樂,照樣可以證初果,就認為證得道果跟持不持戒、在不在家沒什麼關係。這是以錯誤抓蛇的方法學教理。
還有一些人學習經典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尊敬,獲得豐厚的衣食住藥四種資具,他以這樣的方式來學習教理也像錯誤抓毒蛇一樣。義注裡邊講,如果這樣學教理的話,不如不學,睡覺還好過學教理。回去睡覺還不會造惡,這樣的錯誤學習而生起傲慢,像錯誤抓蛇一樣,這樣的學習很危險。
今天的作業:對照這九種慢,觀察自己經常哪一類的慢會生起。如果你有孩子,看看孩子有沒有這種慢心所的素質,考慮怎樣去除。慢心所對應另外的一個心所——輕安心所。當一個人有慢心的時候就無法生起身輕安和心輕安,兩個是對頭。如果你想讓你的身心能夠輕安,就要去除我慢;如果你在禪修的時候,輕安老不生起,就要觀察一下平常是不是經常有傲慢。
2020年9月14日,尊者於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