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如果纏縛性的痴浮現出來,我們不觀察、不管控、不調伏,它就會進一步加強,變成違害性的痴,它就會爆發出來,變成身口的違害性的行為。
・有四種東西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它可以擊敗你的智慧,哪四種呢?就是貪、嗔、 痴、慢。
・當一個人能夠知道不善,也能夠回避不善,那無明就是比較薄的。
・無痴的近因是定,無明的近因是四漏 ——欲漏、有漏、無明漏、邪見漏。漏就是煩惱。
雲端阿毗達摩第 48 講 痴心所(二)&慧心所
各位賢友好,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
一、 痴心所 1.1、隨眠潛伏性的痴、爆發出來的痴和違害性的痴
昨天我們把痴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簡單地過了一下,近因 部分還沒有細談,昨天我們是談到了現起。現起我們講到了痴,它也有三種層次:一個是隨眠潛伏性的痴;一個是爆發出來的痴,巴利里面叫 pariyuṭṭhāna,這個爆發出來的痴,我們古大德把它翻譯成纏繞的「纏」,比較準確的翻譯就是現行。這個隨眠的痴浮現在我們內心裡面了,已經浮現出來成為困擾性的煩惱,你覺得不舒服了,但還沒表 現在身口上,這個時候的痴,就是屬於 pariyuṭṭhāna 這種纏的痴,纏痴、纏縛痴。
我們昨天講到痴是名法,那麼當我們還沒有觀智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很準確地觀察到這個潛伏性的痴。在日常的時候,一個痴顯現出來,成為這種爆發性的痴,也就是 pariyuṭṭhāna 這種纏縛性的痴的時候,我們可以觀察,然而這個觀察我們不能完全地跟觀智去比。 痴都是跟一堆的不善心一起生起來的。我們只能透由不善心的狀態, 去觀察我們是怎麼被蒙蔽的,然後去體會這個痴,去感受一點點這個 痴,但不能夠非常精確地去瞭解、去觀察這個痴。這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大家要注意去觀察。
心所講到現在,其實對於每一個心所的特相、作用、現起,大家 多多少少都能夠把握一點了。因為同一個心的心所都是俱生的,因此那個心的所有心所都是糾合在一起的,沒有觀智的前提下,我們並沒有破除名法的密集。雖然名法的密集我們沒有破,但其中某一個最強 大最主要的名法是可以觀察到的。跟我們講地大的特相一樣,就是你看到大地,看到石頭,你知道它的基本色是地大。當我們看到一個貪的心生起來的時候,我們會觀察到這是一個以貪為基本名法的心,知道這個貪,去體會這個貪的特相、作用和現起。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 中能觀察的話,就這樣來觀察。
包括痴也是這樣。痴比貪更不明顯,它更不顯現,為什麼呢?因為它是幕後黑手,顯現出來的其實是貪、嗔等很明顯的特質,比如妒忌、慳吝、傲慢,像這些你是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的。那麼痴呢?它躲在它們的後面,它縱容這些貪、嗔、慢、疑,還有妒忌、慳吝、諂曲,讓這些不善的心和心所得以生起來。要這樣去觀察。
當這種纏縛性的痴浮現了,就覆蔽了我們對於目標的無常、苦、 無我的共相的了知,於是就會導向錯誤的行動。所以我們講世界上所有的邪惡和愚蠢都源於痴,痴是所有惡的主根。如果這個纏縛性的痴浮現出來,我們不觀察、不管控、不調伏,它就會進一步加強,變成違害性的痴,它就會爆發出來,變成身口的違害性的行為,傷害自己, 傷害他人了。違害性的痴,是由於纏繞性的痴不斷地驅使,不斷地重復(而引發的)。我們後面學二十四緣會講到重復緣,重復緣是後面的心得到前面的心的重復緣的緣力的支撐,它會比前面那個心的力量更強有力。我們經常講越想越氣,越想越氣,就是重復緣的力量。當他不能受控的時候,就會爆。這個時候即使是一個睿智的、有德行的人也會犯下這個惡業。
昨天我們講佛陀在祇園精捨的時候,提到一位比庫。這位比庫堅定地出家,但是當他看到一個身材很漂亮、裝扮很美麗的女士的時候,他就想脫下袈裟回去,去找那個女士。佛陀就開示說,愚痴的這種污穢,確實會破壞人的美德,而使人忘記了真正的快樂之道,總是把再生投向地獄。即使是擁有八定五神通的這種智慧的苦行者,他們本身已經有非常純正的道德了,乃至於無數生累積起來了很強的巴拉密, 但只要他的煩惱沒有完全斷除,這種潛伏性的痴都還可能浮現出來。
佛陀基於這樣的因緣就講到他過去作為菩薩時候的一個故事。 《本生經》裡面講,那一世,佛陀叫 Haritaca 菩薩,他當時放棄了自己價值八億的財產,到喜馬拉雅山做隱士,去修行,並且成就了八定五神通。他所在的地方靠近巴拉那西。有很多人去巴拉那西朝聖過,初轉法輪的鹿野苑就在這裡。雨季的時候,因為喜馬拉雅山下暴雨,他就從山上下來,到了巴拉那西,住在巴拉那西的國王的一個花園裡面。這個國王就是阿難尊者的過去生。國王對這位隱士、對這位修行者非常敬仰。他不僅讓隱士,就是我們說的這位 Haritaca 菩薩,住在他的花園裡面,供養他四資具,還請他每天到皇宮裡面來應供。但是有一次巴拉那西國內發生了叛亂,國王親自帶兵去平息,出發之前他一再叮囑皇后一定不要忘了照顧這位 Haritaca。
有一天皇后早上洗完澡,(這是印度人的習慣,熱帶氣候的人都習慣早上洗澡),披上漂亮的沙麗,(大家知道在印度就是披紗麗, 一塊布披一下),然後躺靠在沙發上,等這位隱士的到來。當菩薩以神通從空中飛過來靠近皇宮的時候,他的長袍在風中飄動。皇后睡著了,突然聽到聲音,就醒了,趕緊從椅子上起來。由於起得太急忙,她的紗麗就掉了,那麼 Haritaca 看到的就是一個裸體的皇后。這個時候,即使像這樣的具有八定五神通、修了無數生累積巴拉密的 Haritaca 菩薩,他心裡面的隨眠,anusaya moha 就現起為纏縛的 pariyutthana moha 這樣的纏痴,他的內心完全被情慾把持,被情慾戰勝。
煩惱現行的時候很粗重。粗到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心全都被它佔滿了。重就是像大地一樣重,你根本控制不住它。他抓起皇后的手,就像食人妖怪物一樣,犯下了不道德的邪淫罪行。即使像 Haritaca 這樣的菩薩,當隨眠痴現行的時候,它也可以把他的智慧遮蔽掉。我們要知道痴和慧,是心的素質,並不是有一個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存在。我們前天跟大家講過,Haritaca 做這樣的惡行不止一次。當他做這樣的惡行時,他的八定五神通馬上就消失了,就完全沒有了。然後他就住在皇宮裡面,等國王回來。他畢竟是菩薩,在國王沒有回來之前,他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他非常羞愧,等國王回來的時候,就向國王發露、懺悔,請求國王對他進行處置。常規來講這個是要殺頭的, 但因為國王是阿難尊者的過去生,他們多生多劫都在一起累積巴拉密,國王就原諒了他。最後這位隱士回到了喜馬拉雅山去修行,然後再恢復了他的八定五神通。他在回去之前,告訴國王,有四種東西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它可以擊敗你的智慧,哪四種呢?就是貪、嗔、 痴、慢。貪、嗔、痴、慢的力量非常強大,它們可以擊敗你的智慧,一定要小心。
再一個,跟這個痴很相似的一種心的特點就是放逸。就像我們講,「哎呦,沒事,今天本來應該打坐,但是想想,算了吧,打一會遊戲」; 或者今天本來應該要去供養,但想想算了,「天氣這麼熱,下著大雨,又潮濕,算了,多睡一會吧」,這種放逸。那麼它的特點,其實就是心很迷惑、迷亂,所以才會放逸,表現為懈怠,這是由痴帶領的,受痴所影響。
西亞多吉也用了一個故事來說明。不記得是在斯里蘭卡,還是在印度,有一群出家人,有新出家的人,也有長老比庫,他們在遊行的路上,碰到一個燒木炭的工人。燒木炭的工人,大家知道,因為燒木炭,所以他渾身就會很黑。本身南印度或者斯里蘭卡的人皮膚就比較黑,然後加上燒木炭,也還沒有清洗,所以身上到處都是黑黑的。 他背著一塊木炭準備回家。年輕的比庫就取笑他,說:「你看,這根炭是你的爸爸,這根炭是你的媽媽。」這樣開玩笑,取笑他。這個木炭工人聽了後,很沮喪,很悲傷。他看到年輕的比庫說笑,就聯想到自己的過去,於是就把木炭放下來,先向比庫僧團頂禮,然後說:「請比庫僧團聽我說,我以前也是一位比庫,曾經有非常強大的神通,可以用手去觸摸太陽,可以把月亮拿下來洗腳,可以飛天遁地。但是由於放逸的緣故,才變成像這樣的下場。」他沒有細講為什麼放逸。往往放逸是跟怠惰,或者是情愛這些東西相關,特別是情慾。一旦情慾生起,基本上他的神通就消失了。只要沒有證果,他就變成跟普通人一樣。他就請求比庫僧團,應該精進修行,不應該放逸、取笑、嬉笑,以免落入像他一樣的下場。
這群年輕的比庫聽完以後,生起了強大的悚懼心,站在那個地方現場修行,當下精進修行,都證得了阿拉漢果。這個例子就是說明,你曾經很用功地修行,證得了神通和觀智,但因為愚痴這個隨眠現行為纏,導致一個人放逸,那麼過去累積的巴拉密就無法起作用,不善法就現起來,然後他所有的能力就都退了。
帕奧西亞多也舉過一個瞎眼織女的丈夫的故事。他原來是沙馬內拉的時候,就有神通。他的師父是一位阿拉漢,他經常在他師父面前表現神通。他的師父有一天去佛塔,掃塔,供花,花很少。他就說:「哎呀,師父,這花太少了,你等我一會」。他就接過師父手上的缽,一屈手的時間就到達了喜馬拉雅山的一片花園裡面,採來了一缽的花,馬上回來讓師父去供花。他師父供花,他就說:「師父,你用這一缽的花能把整個塔全部供完。」師父說:「可能嗎?只有這麼多啊!」他說:「你從最頂層一路往下供,一路灑這個花,供花」。但是這個缽裡的花一直都用不完,直到最後一圈,到了最底層,花全部鋪完了整個塔,他缽裡的花才消失。他有這個功夫。
他作為侍者服侍長老,在每天去托缽的時候,都要幫長老拿缽, 拿大衣,拿三衣 saṅghāṭi。他經常說:「長老,您先走吧,等到您到村口的時候我就來了。」他每天都這樣,師父走到村口,他就現神通飛過來。師父跟他講說:「年輕人,不要這樣,不要老示現這個東西,你要以這個為基礎,進一步去獲得一個出家人應該有的足處。」這個沙馬內拉不以為然,長老觀察了沙馬內勒的未來,然後告訴他:「將來,你會喝瞎眼織女所做的酸粥。」
有一天小沙馬內勒用神通飛行在空中,未能守護諸根的他看到了一座蓮花池,裡面有一個少女在採摘蓮花。少女唱著動聽的歌,這歌聲打動了沙馬內勒,他內心深處的隨眠痴就浮現為纏繞痴,他即刻失去了神通,但由於他的定力和福德,他緩緩地降落了下來,來到了蓮花池邊。他向少女表白,希望能稱為她的丈夫。然而少女看到他是一位沙門,身穿著土黃色的染色衣。少女勸告他,在家生活是勞苦的,能夠過沙門生活很好,為什麼要還俗?
可是少年不聽,他的心中已經被「淨相」帶來的欲想所佔據,禪相已然消失,對於此刻的他來說,似乎能夠得到的、能夠體驗的、能夠追求的,已經不再是禪修、禪那的輕安、愉悅和中捨、寂靜——已經變成了熱烈的、令心動搖的、強烈地導向於欲樂、錯以為實在的「女人」,輪迴的更深處。少女拗不過他,找來了自己的父母。她的父母也同樣勸說他,然而身著染色衣的少年這樣說:「在家人,為什麼連 一塊布都不願給我呢?」於是這家人給了他遮身的衣服,他換下了袈裟衣,成為了在家人。
成為在家人後,由於他年少出家,沒有什麼營生的技能,就隨妻子學作了織工。因為他的心傾向於淫欲,沒有能再禪修。即使是統治大地的轉輪聖王,只要女人認為自己完全俘獲了他的心,也會對他不再尊重——尊者這樣描述被女人俘獲了的男人的情形。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女孩對這男孩不再尊重和很好地照顧。
一天,他在織布的工坊里辛苦地勞作,到了開飯的時間,工人們都吃上了家裡送來的食物。而他只能一等再等。這讓他感到煩惱、痛苦,這種在乎、執取、認為那個人是我的什麼、認為那個人對我存在怎樣的義務,或覺得關係應當是如何......然而這些總是不能圓滿,不能確切地符合,不能帶來令人滿意的快樂。長時間的等待之後,女孩終於送來了食物,那只是一些並不好吃的酸粥。當男孩看到伴侶毫無歉意的輕慢態度時,他的忿怒再也克制不住了——他拿起織布用的梭子,扔向女孩,頓時女孩的眼眶流出血來。少年愣在了原處。他回想起了長老曾經說過的話:「你將喝瞎眼織女做的酸粥。」男孩淚流滿面, 懊悔充滿了他的心。
這個也是一個例子,如果我們不能夠即時觀察到隨眠的痴上升為纏縛性的痴,最後就會犯下惡行,給我們的修行造成很多障礙。
這裡我們需要說明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痴跟我們一般講的不知道,不是一個東西。無知就是我們對情況不瞭解,不知道某一些東西,或者曾經學習過的忘了,記性不好,那麼這種所謂的無知即使是阿拉漢也會有的。阿拉漢是沒有了無明,但是他不可能對世出世間的所有東西都完全瞭解,只有佛陀是世間解。但是即使佛陀是世間解,他也不是在一個剎那遍知一切的,需要有人去請問他,然後佛陀以他的智慧導向,才能夠知道。佛陀不是一剎那了知一切,在經典裡面專門有講過。
1.2、痴會障蔽我們的智慧
痴,我們講有三個層次。這樣的無明,簡單看起來,分成了三個層次,但其實它從很厚到慢慢變得比較薄的過程中,是有很多層次的。 佛陀成佛的時候,省察完「阿毗達摩」,最後,他就覺得法太深奧了,太難了,眾生被無明遮蔽,很難明白法,他都準備入般涅槃,不想弘法了。大梵天的天王下來祈請他。如果我們讀《大佛史》,就會瞭解到並不是所有的佛都喜歡弘法的。
有同學講,看到眾生苦啊,想到底要不要成佛?發願成佛的前提是你想成佛,具有佛陀這種圓滿的功德,也一定是自利與利他相結合的。自利是排在前面的,即使是佛陀也是這樣。大部分的眾生都是無明很深厚的,大梵天王跟佛陀講,也有一些無明比較薄的眾生,通過您的教導,他們可能能夠趣向涅槃,佛陀就答應他了。如果一個人的智慧之眼被完全蒙蔽,乃至不分善惡,善惡都分不出來了,完全沒有善惡的這種認知,那麼這種人的無明就非常地深厚。至少我們各位賢友,現在明確地知道善和惡。我們第一堂講名法的時候,給大家的作業,下面留著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當一個人能夠知道不善,也能夠回避不善,那無明就是比較薄的。
今天我們有人在群里提出來,什麼是心的出離?心的出離就是你知道什麼是不善,而且你願意回避不善,這就是心的出離的開始。這個無明相對於那種完全不知道善惡的無恥之徒,也就是無慚無愧的人,就比較薄了。然而即使你有比較薄的無明,但離摧毀無明還非常地遙遠。雖然初果、二果、三果聖者都已經能夠透視四聖諦了,他們的無明要比我們要薄很多,但依然沒有斷除,所以大家不要沮喪,阿拉漢 才徹底地斷掉無明。
在這裡特別跟大家說清楚,無明或者痴,都是從究竟法的角度來談的。它的特相是障蔽究竟法,也是從究竟法的層面來看的,就是色法名法,以及色法名法的成因和它們的關係,也就是因果和緣起。如果不能夠正確地了知,把本來沒有的理解成有,本來不是的理解為是,在究竟法的基礎上形成概念法,虛構出來一種認知,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種無明就成為蓋,非常強有力的無明蓋,把我們完全蓋在裡面。我們就活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
在痴前面,我們講了想心所,有慧相應的想,還有識相應的想,以及它們識知目標的區別,那現在講到痴,就有痴的了知和痴相應的想。從究竟法上講,慧的了知像銀行家對錢幣的了知,能去透視它,有智慧你就能透視它,生起智相應的心。識的了知像普通市民對錢幣的了知,能知道作用。當生起的是智不相應的善心的時候,這個想是由識去引導的,那它依然會生起善心。而痴的了知,就不單是無法透視,而是完全被遮蔽了。
講到透視,都是指的究竟法的層面。在理論上推導的,或通過思辨層面上得出來的,這都是想蘊的功能,都是屬於想蘊標記,就是對於普通的知識的憶持。這都是想的功能,不能算是透視。即使我們今天在這裡坐著,我對大家口若懸河地講,要有智慧,要無痴,我跟你講四聖諦,那其實也是我腦子里一堆堆的想蘊。我們通過思維邏輯去瞭解任何事物,包括佛法,其實都是想蘊的各種標記,成為知識的累積。我們在思維的時候,(後面講到尋心所的時候會講),尋心所不斷地去調取你曾經標記過的印象、記憶或者知識,拿來做比對,捕捉回來再重復標記,然後再去印象裡面做架構、添油加醋,這些都是想蘊。 即使你再聰明,也都還是在這個層面上,這跟觀智是不同的。
1.3、觀智的重要意義
我們講到非我和無我。要徹底地看到無常、苦、無我,就是要用觀智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乃至於在邏輯上去分析,我們可以用「非我」的概念,當煩惱現行的時候,我們會觀察到這裡面沒有我,不是我,可以用「非我」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所以兩個層面上我們都要搞明白。只有正確的成熟的觀智,才可以透視、透徹地觀察到究竟法。為什麼培養觀智呢?就是因為需要用觀智來達成這樣的目的。
日常中我們的心體驗到部分究竟法的特相,舉個例子講,我們對色法這種硬粗重軟滑輕的經驗,是可以體驗到的。用舌頭壓壓骨頭,是硬的,舔一下嘴唇,是滑的,是軟的,這是經驗。這些經驗經歷過以後,留下的印象就是想蘊,對吧?為什麼說修觀過程中,有時候要很小心,有可能我們會把這個想的概念法當作究竟法來修。在當下的這一剎那,它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在當下體驗那種硬的滋味,這個時候你能夠體會到什麼是透視硬的這種能力。硬在所有色法的究竟法里面,有最明顯的體驗。其它更細的色,十六種微細色,就更細了。乃至於名法,名法比所有的色法都細。名法和色法之間的成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這種因緣的關係,就更深奧了,緣起就更深奧了,這種細緻的法就必須透由觀智,很直觀地、很直覺地去體驗它、去透視它,而不是邏輯去分析它。如果我們不能夠達成這樣的方式,那麼痴就會一直陪伴著我們。
我們不能夠時時地生起觀智。觀智一直都存在的就只有阿拉漢,他們才能夠任運生起。一個很純熟的禪修者,一個正念非常具足的禪修者,如果每一個當下都有正念,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讓痴生起來。阿拉漢是徹底地斷除了痴,他是任運的,自然不會有不能透視的情況。阿拉漢為什麼經常入滅盡定呢?因為他看任何東西都是剎那生 滅、苦迫、非我的,他會覺得疲勞,他的心就覺得,都是這樣的東西,毫無意義,除了去弘法。他如果不去弘法,就都是這樣的,他會疲勞,所以阿拉漢就願意入滅盡定,或者現法樂住。
當我們還不能夠有純熟的觀智,就要訓練自己的正念正知,以使我們不會總是被痴所蒙蔽。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正念正知,我們也是籠統地去體驗一些身體的感受,包括我們生起來的心,比如貪嗔痴, 喜怒哀樂,這些情緒。這裡面其實大部分都是有痴的內容。貪、嗔、 痴、喜、怒、哀、樂都是對於人事物的虛構造成的。透由這種認知的虛構,然後再加工,認為它是常樂我淨的,你才會出來這種喜、怒、 哀、樂的東西。
二、痴、邪見、無明、三顛倒和慧根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記住,痴是什麼?痴就是誤以為人事物是有常樂我淨的,第二個是錯誤地認為它們就是常樂我淨的。我們一直都活在愚痴所覆蓋的這種黑暗當中,這種黑暗是沒有智慧的黑暗。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怎樣去觀待人事物。
2.1、無痴的作用像明燈般照亮所緣
我們接下來講慧和無痴。帕奧西亞多在講「無痴」的時候,用了很 長的篇幅。他把無痴跟慧,分開來講。
我們現在簡單來看,無痴是什麼呢?如實徹見究竟法的自性相和共相,無誤地徹知究竟法,按照經典講,就是像善巧的箭手,能夠射到羚羊尾巴的毛;羚羊毛,拉一根下來,放在箭靶上,讓你去射,你能夠把那個毛射中了,這樣的水平。它的作用就像明燈般照亮所緣。怎麼理解呢?就是你孩子跟你吵架的時候,你不會因為他的一句話就堵住了,而是內心非常的光明;他是什麼狀態啊?他的無明愛取是什麼?我下一步要跟他怎麼談?我怎麼把他引出來?你內心非常清楚。我們講說,他的脈,你都給把住了,隨時可以把他拎出來,這是智慧。而不是說跟他頂著幹,罵他一頓,不是這樣。像明燈般照亮你的孩子的名色法,對所緣不迷惑,像深林中的嚮導一樣。
無痴的近因是定。我們看這個近因就出來了,你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你的正念正知,專注,一心一用,就無法生起無痴。你雖然沒有禪那,但是你要訓練這樣的定力。這樣你就不會被情緒帶走,被環境帶走,被個人喜好帶走,這就是有定力。
2.2、無明與痴
那無明呢?無明一般是在緣起支中來講,在經典裡面有無明緣行,行緣識。佛陀在很多經典都是用無明,但他批評一個人時說,「你這個愚痴人。」那無明是什麼呢?無明跟痴很像,但是它比痴的內容簡單一些,也比痴更深厚。它的特相,沒有寫那麼細。那我們先不去討論它,我們看它的近因是什麼?無痴的近因是定,無明的近因是四漏 ——欲漏、有漏、無明漏、邪見漏。漏就是煩惱。對於緣起支的無明來講,是因為漏,由於煩惱所引發。煩惱是什麼?煩惱的根本就是無明,它們互為近因。這是從經典上來看。
2.3、痴與三顛倒的關係
我們回來看痴,痴的特相就比無明寫得更清楚,心無法見到究竟法所緣的真實相或無智,不能夠透視究竟法和所緣的真實性。無明不知究竟法真實性,其反面是了知究竟法的真實性,就是明 vijjā。那痴呢?某種程度上是更基礎的東西。它的近因是不如理作意,看錯了,把所緣認為是常樂我淨。我們就從特相的角度來看,或者從它的四法的角度來看,痴是更基礎的東西。不斷的痴,你的痴越來越多,無明就會越來越厚。
痴會產生三顛倒,對不對?由於痴,我們先產生想顛倒,標記錯誤。不斷地標記錯誤,你就產生心顛倒。你第一次標記稻草人之前,你是看到那個人的,被人嚇到以後,他弄一個假人在那邊,然後你一看到假人,你就以為是真的人,這個是想顛倒。但一次一次地,他就認為那個稻草人就是人,這就是心顛倒。想顛倒和心顛倒重復識別、 認知,最後形成頑固的錯誤觀念和看法就是見顛倒。
無明和痴的近因是不同的。在《中部∙正見經》裡面,沙利子尊者講,當漏生起的時候,無明生起,當無明生起的時候,漏生起。它們是相關聯的,互為近因。因為輪迴是無始,我們不能講它們哪一個是開始,哪一個在後面,總體來講是因為渴愛。為什麼渴愛呢?是因為痴,看錯了,才會渴愛。我們講冰山理論的時候,我們把這一團冰山,當作生命的唯一,簡單來講,就是把我們現在這一堆五蘊名色,你的這個身體,還有你所有的感受、想法、你的行動力、你的認知力,當成是唯一可以依賴的東西。
如果沒有這個生命那怎麼辦啊?我們很恐懼、很害怕。乃至於你講有一個涅槃可以去,你都會害怕,「涅槃是怎麼回事啊?聽說是焦芽敗種、灰身泯智,都沒有了,那活個什麼勁?我們努力了半天學佛,最後學成什麼都沒有了,那不完蛋了?」這就是顛倒,由於愚痴,看錯了,把本來不是真實的、不能夠恆常的、只有剎那的真實,沒有快樂,不能夠主宰,一點都不好玩,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不淨的東西,當成常、樂、我、淨,這是痴。當成常樂我淨,你就抓取它, 渴愛就出來了,你要餵養它,用四食來餵養。你一直地培養培養,之後,為了生存,我們就形成了鼓勵機制和保護機制。凡是對你的生命存續和繁衍後代有幫助的所緣,你就會體驗到快樂;反之,你會體驗 到痛苦,然後你就繞在這裡面。繞在這裡面,就是心顛倒了。然後,執取在裡面,就是見顛倒了。這個意思,我們大概知道一下就行了。 文字上,也沒有必要太去攪它,反正無明跟痴、顛倒、渴愛、煩惱都是一堆東西。但是我們學的時候不能把它們當一堆,要一個一個給它掰扯出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認得它們。
我們講渴愛、痴、無明,它們的根本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是導向不善的。想顛倒,是標記錯誤,認假為真,認稻草人為人。心顛倒就到無明瞭,以假為真,那稻草人就是人。見顛倒是堅定活在這個假的世界裡面,類似於駭客帝國的虛擬世界裡面。但是在有慧的時候,稻草人不是人,慧的近因是定,要培養我們的定力。認假作真和以假為真不同,你堅定地活在假的世界裡面,乃至你就在這個虛擬世界里面,習以為常。我們的顛倒一層一層提升。最後你要靠智慧,才能夠把它斷除。
三、慧心所(無痴心所)
慧根,我們今天來開一點點頭。慧根在帕奧西亞多的《趣涅槃道》 裡面,是花了最多篇幅來講的一個心所。一般上,我們把無痴等同於智慧。帕奧西亞多引經據典,把無痴跟智慧、慧根分開來講。雖然差別不大,但是他也把它們分開了。智慧有不同的名字,有智、有慧、 有慧心所,還有慧根,正見、正知、無痴,這些都是智慧,都是智慧心所的別名。還有初果道智、二果道智、三果道智、四果道智,這些道智也是智,它們是特別的智,為什麼呢?它們會斬除煩惱,其它的智都沒有這個力量,只有這些智可以斬除相應的煩惱。
那慧根跟其它的區別是什麼?因為它加了一個根。根,老同學都 知道,蘊、處、界、根、諦、緣是明種子。在佛法里真正的智慧,就是對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聖諦、十二緣起、二十四緣的了知。
慧根有幾個層面。第一個根,就是普通的慧根,比如說我們修觀智的根,或者你觀察到究竟法的時候,觀智中的慧心所就是普通的慧根。第二,未知當知根,是與須陀洹道心(善心)相應的慧心所。第三,已知根,是與須陀洹果(果心)、斯陀含道(善心)、斯陀含果(果心)、阿那含道(善心)、阿那含果(果心)、阿羅漢道(善心)等六個出世間心相應的慧心所。具知根,是與阿羅漢果(果心,無記) 相應的慧心所。
智慧的價值在那裡呢?如果我們認為這個生命、這堆五蘊還有一 點意義的話,那就是可以用來訓練這個慧心所,累積智慧了。如果你想要成佛,要累積十種巴拉密。但是對於一個要走解脫道的人,最主要的價值,就是累積 paññā,累積智慧。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只有智慧才能夠真正導向涅槃。再者慧是根,根的意思就是它有帶領、引領的作用。我們曾經在前面講過,當欲心所、精進心所成為增上緣的時候,它們會像轉輪聖王一樣,具有統領作用。其它的根,就像大臣、部長,慧根能夠引領其它的相應法導向善的方向,導向對於目標的透視、透徹的瞭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