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我們不要混淆。你是什麼教派的,就在那個教派裡面學習。不要拿那個觀點套到這邊來,到時候,你就會混淆。
・你任何表現,我都只是去看你背後的東西。我不會被你眼前的狀態、我的感受、所看、所聽、所聞、所嚐、所接觸的這種「受」所迷惑。這是你有智慧的時候,你呈現在當下的那種狀態。
・什麼是「正知見」?從世俗的角度來講,知道業果的法則,知道緣起的法則,這就是「正知見」。
・沒有正念正知,痴隨時會出來,把正見遮蔽掉。
・能證得名色分別智的時候,你就已經看到了苦諦。
雲端起觀-第 49 課
各位賢友好!我們開始今天的課程。
《清淨道論》對於三無漏根的解釋:
第一,在修習前分,由於「我將知道未知的不死之道或四諦法」這樣的行者所生起故,且有根的意義,故說「未知當知根」。
第二,已知(四諦)故,具有根的意義,故說「已知根」。
第三,是全知者——即完成四諦智的作用者及漏盡者所生起故,具有根的意義,故說「具知根」。
帕奧西亞多對慧根的講解是分兩個角度來講的,一個角度是從慧根的角度,一個角度是從無痴的角度。這兩個差別不大,但有一點點區別,到時候我們會講。昨天我們講到了在近因這個層面上。接下來,我們首先來看帕奧西亞多在慧根的角度,是怎麼來講的。慧根的特相 就是透徹、如實了知究竟法的自性相和共相,這是第一個。所謂自性相是什麼,我們要記住,馬上想起來什麼是自性相?比如說地的自性相,硬、粗、重、軟、滑、輕。水的自性相就是流動和粘結。我們前面講到的比如說貪,貪的特相就是黏著,欲的特相就是想要,勝解的 特相就是決斷。我們講的這自性相是指怎麼去認知這個究竟法。
這個「自性相」,跟一些教派說的無「自性」,不是一個概念。如果有人說「南傳講自性,你們就是有自性,你們就是不究竟」這個是錯誤的。 所謂無分別,我們經常講無分別,如果你什麼都不分別,那貪和無貪怎麼分呢?善和不善怎麼分呢?慈心和嗔心怎麼分呢?你不知道慈心和嗔心的自性你怎麼認識這個究竟法。(如果)無分別,大地跟水一樣的,那麼跳到水裡面去,跟走在大地上一樣平嗎?不可能,對不對?所以我們不要混淆,你是什麼教派的,就在那個教派裡面去學習。不要拿那個觀點來套到這邊來,到時候你就會混淆。我們在講《阿毗 達摩》的時候,你就不要拿《心經》來套,套完以後要麼你撞牆,要麼你說我毀謗大乘,這都是不應該的事情。
我們學法不是拿來批判的。但是為什麼經常要提一下呢?因為大家會混起來,混起來就很麻煩。這裡講的自性,就是你怎麼去認識這個人:我認識某某人,他長的什麼樣。你說,「哎呀,不要分別,不要認了,男的女的不要認了,男廁所女廁所也不要認了」,不能這樣的。 無論在世俗上生活還是在究竟法上你都要認清楚。自性相就是它本身擁有的特性。我們看任何東西,是貪、是嗔、是慢,還是信、慧、無 貪、無嗔、中捨性,需要很清楚地認識它們的自性相。
共相是什麼呢?共相,就是所有究竟法共同的特相——無常、苦、 無我。這是我們傳統的翻譯方法。無常,古人為什麼把它翻譯成無常呢?因為生滅。其實無常,翻譯成快速生滅,這樣比較準確。苦是什麼呢?就是受到生滅的逼迫,一直在生滅,你控制不住它,這是苦。無我,就是你無法主宰,這裡面沒有靈魂,沒有可以主宰的,沒有一個根本實質一直恆常的存在,這是無我。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 了。這是所有究竟法的共相。
當你有慧根的時候,你就能夠透徹地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和共相。很多人在學到這一點的時候,馬上就頭大,為什麼呢?透徹、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和共相,那是要有很純熟的觀智。沒有觀智,就沒有智慧。這個跟我們學「痴」是一樣的。痴有厚薄,慧也是一樣的, 它的強度有強弱之分,就是你慧的光明是亮還是暗,是有區別的。所以雖然說它的特相是透徹,但這個是最高級別的,很強的,最後你可以證果的角度來談的。當我們慧根弱的時候,我們也不能講沒有慧根,它只要出現了就是有慧根。舉個例子講,「我是知道有因果的,我知道這件壞事幹下去是會有不良的結果的,在我臨終的時候如果成熟,它會把我導向惡趣」。這樣的認知也是有慧的。這樣的認知,慧根是比較膚淺的,但是你不能講它對究竟法的自相、共相完全不瞭解。它已經看到緣起了,看到業果了。業果就是究竟法的因和果的關係,對吧? 所以我們要有一個這樣的認知,不要說,「好像這個透徹、毫無瑕疵、像神箭手一樣的,跟我沒關係」。我們先瞭解一下,透徹和自相、共相這些關鍵詞。
第二個,它是毫無瑕疵地徹知究竟法,如神射手一般一箭貫穿目標。什麼意思呢?毫無瑕疵、徹知究竟法就是能夠完全正確地理解究竟法的含義,非常的精准。你去看帕奧西亞多的書,只要他老人家理出來的東西都非常的精準。但你問他說,帕奧西亞多,你為什麼那麼精準?他會說,這不是我講的,是三藏裡面講的,佛陀說的法都是很精準的。
那我們對照著慧來看痴的這兩條,什麼區別? 痴,簡單來講,第一個特點,把不真實的看成真實的,就是把無常、苦、無我的,看成是常、樂、我、淨的;它不能夠如實地知見究竟法的自相和共相,類似於想顛倒。痴的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呢?它本身就看錯了,就是它的認知是錯誤的,它看問題的角度就是錯的,類似於心顛倒。慧,毫無瑕疵地徹知究竟法,就跟神箭手一樣,一箭貫穿目標,非常的準確。它不會判斷錯也不會認知錯,不把稻草人當人,也不會視魔術師面前的土塊為黃金。所以我們看痴和慧根是什麼樣的關係,就對照起來:慧就是解決痴的那兩個錯誤的特相。
我們來看它的作用,像油燈般照亮目標。《義注》裡面講像一盞點亮的大口油燈。為什麼這樣寫?如果佛陀出生在我們這個時代,他會說,就像一個一千瓦的探照燈,或者說激光燈發出的光芒,能夠把目標照得非常的明亮,把目標完全照清楚。照亮目標的意思是指智慧 驅除了本來遮蓋目標的黑暗。我們怎麼來理解呢?在學愚痴的時候, 我們講愚痴(moha)覆蓋了究竟法的真實相。這兩天讓大家做作業,去看那個痴。隨眠的痴,你完全看不見,但那個纏痴,浮現出來的纏痴,你就已經能看見了。它發作到違越性的痴就很明顯了。但是,你去看這個纏痴的時候,你直接看這個 moha,你還是看不到,為什麼? 它還是跟這個貪、還是跟這個瞋攪和在一起的,我們也是要穿透到貪和瞋的背後才能看到這個 moha。所以,moha,隱藏在你的感官所緣的背後,它藏在後面,把你透視所緣的能力遮蓋掉。
慧觀一起來,所緣沒有換——同樣都是你兒子,你跟他說一句話, 他「嘣」跟你頂起來了。如果是 moha 在心裡面浮現出來的時候,你會 發現「嘩」心一下被堵住了,然後直接地就是「怎麼這麼沒有教養,你怎麼可以這麼跟我頂嘴,你這孩子有救沒有救?」,完全堵在那個地方。 還是那個兒子,但是你對如何處置這個問題,除了生氣外,毫無辦法, 你連一點點的光明都沒有,堵死在那個地方。今天的作業,我粗粗看過,還沒有看完,個別的同學作業已經寫得很好了,和孩子的交流,我覺得非常的棒,說,「換一個念頭,同樣是兒子,怎麼完全不一樣, 整個心胸就放開了,光明瞭。原來我可以和孩子用這種方式來交流」。 怎麼回事?慧根出來了。慧根出來的時候,moha 就沒有了。同樣是這個目標,智慧出現把你的纏痴,覆蓋了目標真實性的違越性痴 moha 驅除了。所以慧的作用是驅除遮蓋目標的黑暗的愚痴。
moha 就像無盡的黑暗,它遮蔽了究竟法的自相和共相。自相是什麼?這是你兒子,他是男的,他有男性根色,這是五蘊結合體,他現在跟你講這句話,他背後的無明、愛、取是什麼特點?你一看,雖然你沒有觀智,沒有透徹如實徹見究竟法的能力,但是你看到了一點點,看到了一部分,這就夠了。你當下只要不是破除最後的無明,這個智慧就夠照亮你下一步採取行動的道路了。你看到了自相。共相就是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你兒子不會一直這樣,他不會一直想跟你對著幹。你只要一轉,他馬上轉,這就是無常。
那苦是什麼呢?看到他為什麼會這樣,他是在他的無明驅使下而產生這種狀態,他也是被苦逼的,他是非我的,你兒子沒有主宰的。看到他的共相,一看完以後,馬上就亮了,你接著下來就知道怎麼對付他,怎麼樣把他引到善心上來,你們怎麼樣來有效地溝通。這就是慧根的作用。
慧的現起是對目標不迷惑。舉個例子講,就好像你走到一個茂密的森林裡面,你去到巴西亞馬遜的原始森林裡面去了,那裡遮天蔽日,沒有嚮導你是走不出來的。這個慧根就像是你找到的那個嚮導,他在前面給你引路。它對任何所緣都表現出不迷惑,不愚痴,不管是對先生,還是對兒子,還是對太太,還是對上司,還是對同事,還是對客戶,還是對朋友,任何所緣一出來,我知道你是五蘊,你現在說一句 話,我認知移情馬上看到你後面的無明、愛、取。接著下來,我如如不動,看你表演。
這就是慧的現起,對所有的所緣不迷惑、不愚痴。你任何表現, 我都只是去看你背後的東西,我不會被你眼前的狀態,我的感受、所看、所聽、所聞、所嘗、所接觸的這種受所迷惑。這是你有智慧的時候,你呈現在當下的那種狀態。你不會因為人家說一句,「哎呀,你好漂亮」,你就飄起來了;人家說,「唉,你今天怎麼穿這德性」,你不會說,「你才穿那個德性呢」。這就叫跟著去了,這就是沒有智慧現起了, 這是 moha 現起了。
現起的另外一個意思是,跟迷惑的實質相反,跟 moha 相反,跟迷惑相反。當 moha 起來的時候第一個是迷惑,第二個是失去目標,沒有目標。當慧根現起來的時候,第一個,不迷惑;第二個,我有路徑。比如,以前你沒上過這個課你不知道,當 moha 起來的時候,第一個是迷惑了,別人的一句話就把你堵死在那個地方,啞口無言,出不來,這是對目標迷惑了。第二個是沒有路徑,不知道怎麼辦了,除了生氣,除了以牙還牙,沒招了。這是失去了慧的嚮導。這是 moha 和慧對起來,它們的現起的不同。
第四個是近因。近因從慧的角度上來講,與後面無痴會有一點點差別。慧的角度上來講,慧的近因是「定」。佛陀說,有定者能夠如實 知見諸法,定是慧的近因,是觀智的近因。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來講也是一樣的。我們日常生活講的定,說「你這個人有點定力好不好」,講「八風吹不動」,這個就是考驗我們的定力。
定力的前提有幾個呢?第一,以正見為先導,要有正知見,知見很明確。什麼是正知見?從世俗的角度來講,知道業果的法則,知道緣起的法則,這就是正見。知道在每一個當下,佛陀講了「不造一切惡」 ——不善心不能生起來;「具足於諸善」——一定要把心導向善,不然 會有麻煩,對解決這件事情毫無幫助,只有損害沒有幫助。這是正見。有正見,但如果你沒有正念正知,這個 moha 出來你也發現不了。 moha 隨時都會出來,把正見遮蔽掉。所以有正見,同時你還要有正念正知。對於我們佛教徒來講,大部分人號稱有正見,為什麼?我們都知道業果,誰不知道?上了這麼多年課了,聽這麼多師父講課。但是為什麼臨現場的時候,你就 moha 了呢?因為沒有正念正知。正念正知就是一種剎那定力。平常就一直在告訴你,要麼你就覺知業處,入出息,要麼隨時覺知你身心的狀態,四念住,你如果能把握這個原則,你就有一點定力了。有點定力的時候,你的慧就能夠不被 moha 遮蓋,如果你這點都沒有的話,那 moha 就隨時陪著你了,你就在 moha 的狀態裡面。
講到慧根,在《阿毗達摩》中是特別指觀智。因為觀智是通過辨識諸行法或者修觀禪所生起來的智。這種能夠修觀禪和辨明諸行法的定,是一種智慧之光。這種智慧之光生起來,可以驅散心中的痴暗。對於一個能夠修習觀禪,能夠辨識究竟行法的人,在他的心的認知裡面,這種慧就能直接對究竟法的自相和共相的本質不迷惑,很清楚,如實知見、徹見。如果要達到這樣的能力,必須要有定,沒有定就看不清楚。比如在帕奧系統的課程裡面,為什麼強調一定要先修定?我們在修安那般那的人都說有光。在網上,有很多批評帕奧的人,說「帕奧的禪法是一種錯誤的禪法,他們是用光,他們搞光,光的污染,他們搞錯掉了」。如果你認真地去瞭解這些人,發現這些人都沒有修過禪那或者他們根本沒有證過禪那,然後就人云亦云說,「帕奧系統,他們修光,光怎麼能夠做為修行的主要目標呢?」因為他不知道光是做 什麼用的,光是用來照亮究竟名色法的。
我們修完定,特別到開始修色法和名法,後面修緣起的時候,有修的人會知道,會特別喜歡用光明遍或白遍來修,為什麼呢?這些禪那的光比較明亮,看究竟色法和名法比較清楚,比較清晰。你當然也可以用死隨念獲得的近行定來修觀禪,也是可以,但是那個定的光明就沒有辦法和光明遍、白遍比,而且它不清淨,為什麼呢?所緣是屍體,依屍體獲得的定力不是很清淨。定本身是清淨的,但是它的所緣不清淨。《大復注》的論師提出,在辨識究竟真實法的自性相和共相的時候,是用智慧之光的,也就是慧——不僅僅是透徹地見到,它是真的會產生光明的。這個光明是心的光明。真有修到禪那的人,或者在修觀禪的人就會很清楚在說什麼。沒有修到禪那,沒有修觀禪的人就不知道這個光是什麼意思。一聽到外面的人講,你就會產生疑惑。
在《殊勝義注》裡面,慧的相、味、現起、足處和我們剛才談到的是一樣的。帕奧西亞多在整個文章裡面,引用四個地方來講慧心所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我們就不再一一地去介紹了,內容都差不多。
在現起這個層面上,《殊勝義注》中所講的現起就是對目標的不迷惑。有迷惑是 samoha。不迷惑,在《殊勝義注》中特別提出來就是準確無誤地了知四聖諦,苦聖諦就是見到究竟的色法、名法,看到究竟色法、名法,我們叫名色分別智。在你證得名色分別智的時候,你就已經看到了苦諦。你這一堆名色就是苦,這一堆五蘊就是苦。什麼苦呢?不圓滿、受逼迫、壞滅、下劣、無法控制的這樣一堆東西,就是 dukkha。所以其本身就是裝滿著苦的容器,然後還不斷地製造苦的發生器,是痛苦的發生器,是苦的容器——這就是我們的名色。當你能夠透徹地看到它的時候,你就看到了苦諦。
接著看,你這一堆剎那剎那生滅的名色五蘊,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你要去看到這個名色的成因。比如色法有四種生起的方式,一種是業生的,一種是心生的,一種是食物生的,一種時節生的,物質的部分明白了。業是怎麼來的?你要去追過去。名法也是這樣。名法都是各種心,89 種心,我們現在還沒有講,現在講它的心所。我們大致知道有五門心路,有意門心路,心路和心路之間的間隔是有分心。
你一生當中無外乎就是一堆六門心路,中間間隔著有分心。這是我們的名法。為什麼它會這樣生起,它生起為什麼是這樣的一種狀態?有 時候是善的速行,有時候是不善的速行,為什麼是這樣?除了它的因,還有它的緣,它們的關係,當你能夠看到這個,你就看到了集諦。看到集諦,我們說看到過去,看到未來,你還要看到涅槃。
看到涅槃,你就是現見到了滅諦。見到了滅諦,你就會發現說,真的有比我們現在這一堆剎那剎那剎那生滅的名色法更安穩之處。哪怕是好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它也還是這樣剎那剎那的名色聚合體,但涅槃不是這樣的。那樣的地方比較好。就像我們從農村走向城市,從中國跑到美國。現在美國也很亂。有沒有一個更好的地方?但是你再怎麼跑,你發現去到無色界天還是會死的,壽命還是會結束的。但涅槃不生不滅,你如實看到了,看到了滅諦。這個地方好,我要去,怎麼辦?準備資糧,三十七道品、七聖財、十巴拉蜜、戒定慧三學的資糧。準備好資糧,買上涅槃之船的船票,那你就可以出發前往涅槃,這個路徑是八正道,就是道諦。
對目標不迷惑,找到路徑,透徹地知道四聖諦,這就是慧根。它能夠引領你對治過去的 moha 和 avijjā,痴和無明。被無明所覆蓋的了知四聖諦的這種能力,透由慧的光明讓它顯現出來。當你的慧成為根——慧根的時候,它會引領你所有的心都能夠去徹知、了知四聖諦。這是慧根。怎麼去引領呢?比如說,我們曾經講過想心所。想心所在被慧引領的時候,就是慧想,就不會是稻草人。當你的欲心所被慧引領的時候,你就會想,「我要發願證悟涅槃」。你的「想要」,就不會是想要「我要多多的錢,我要漂亮的女朋友」,而是「我要涅槃」。欲會被慧根這樣引領。你的精進就不是說,「我執著要去賺多少錢」,而是「已生善法令增長,未生善法令生起;已生不善令斷除,未生不善令不生」。這就是慧根在這裡面的作用。
慧根最根本的特相就是光明相,如同在一間四壁完全圍繞的黑暗的屋子裡面,你點燃了一盞燈。這盞燈只要點燃,你就會發現本來完全看不見任何東西的黑暗,剎那間就消失了,整個房間籠罩在光明之中。同樣,當慧光出現的時候,當慧光照耀的時候,當你的心生起明覺的時候,你就沒有黑暗,黑暗就不存在。黑暗和光明是不能重疊的: 當你有黑暗的時候,就一定沒有光明;當你有光明的時候,就一定沒有黑暗。當你有慧根的時候,你對四聖諦就能夠清楚地了知。光明驅散了黑暗的說法不準確,是有光明就不會有黑暗,看不清楚只是因為光明的強度不夠。
帕奧西亞多說,在我們的生命中,沒有一種光明可以跟智慧之光相比。他引用的《阿毗達摩義注》的一句話:當一個人修行觀智一段時間,就可以照明一萬個輪圍世界。這是指你的觀智的光明可以照破無盡的黑暗的意思。我們無始以來所累積的痴暗、愚痴,如果可以用厚度來形容的話,可能都不止一萬個世界。但是不用害怕,你只要在當下點燃一盞燈,智慧的燈,哪怕是一萬個世界也都被你照亮。這是鼓勵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心。智慧的光明可以在剎那之間破除你的煩惱。我相信這兩天大家如果有做作業,就能感受到這一點:心一轉,馬上就亮堂了。就是這樣。它可以鏟除一切的無明黑暗,帶來光明的種子。
明就是智慧。所以,當你轉過來,你發現所有都亮堂了。智慧多好啊! 為什麼一定要撞牆啊。你有一點智慧就行了,你看,多好。
我們如果有看過《彌蘭達王請問經》,naga 那先尊者有一個比喻,說:「尊敬的陛下,如果有一個人拿著一盞大口的油燈,進入了屋子, 燈光將會驅除黑暗,讓屋中生起光明,各種可見的物體被眼睛所見; 同樣的,陛下,當光明出現的時候,它驅除如同黑暗的愚痴,avijjā 無明;第二,它給予可以看見的殊勝之智,就是光明 vijjā,它給予光明的這種殊勝之智;第三,它顯示明覺的了知,你生起可以完全看清楚所有物品的洞察之智;第四,它令四聖諦變得清晰可見」。所以,那先尊者說:「陛下,慧有光明相。」我們要記住,什麼是智慧啊?智慧就是光明。它最大的特相就是光明,它可以把所有的東西照亮,使人看清楚,不會被迷惑。
昨天我們講說,你這一生中如果還有什麼意義的話,就是培養智慧。我們剛才講的光明相,現在再講慧根的另外一個主要的特相,就是讓人遍知。讓人遍知,就是它能讓你了知、徹知究竟法的自相和共相。帕奧西亞多講,《義注》裡面有一個比喻,就像一個非常高明的專科醫生,他知道對一個病人來說,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恰當的,什麼是不恰當的;什麼是該吃的,什麼是不該吃的。同樣,智慧能夠讓我們知道各種法的現象,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什麼是可以接觸的,什麼是不應該接觸的;什麼是邪惡的,什麼是聖潔的;什麼是清淨的,什麼是不清淨的;什麼樣的東西可以帶來相等的回應,什麼不會帶來相應的回報;什麼是苦、集、滅、 道四種聖諦。智慧有這種讓人遍知的特相。
佛陀曾經講過沙利子尊者的智慧,說沙利子尊者能夠遍知,遍知什麼?遍知苦,遍知集,遍知滅,遍知道,遍知究竟法的自相和共相。同時,很重要的是,要透視到另外一個究竟法,寂靜自性的究竟法— —涅槃。佛陀在贊嘆沙利子尊者的時候,《義注》講到,沙利子尊者 的智慧是什麼樣子?就是整個閻浮提在下雨,整個印度在下著雨,在一個剎那,整個閻浮提落下來的所有雨滴的數量,沙利子尊者的智慧 可以知道,他的智慧可以達到這種程度。當然,這個智慧和佛陀又沒辦法比。但對我們來講,就匪夷所思。這跟腦子是沒有關係的,以前 我們講過。我在帕奧禪林裡面,曾經聽一位尊者講,他在一個剎那可以同時覺知 2000 條心路。我說,「太厲害了!」他說,「跟沙利子尊者沒法比啊!」智慧有這樣的差別。我們現在說讓你經行一下,手腳都不知道怎麼放,反應不過來。這就是智慧的差別。這是從慧根的角度上來講。
帕奧西亞多從慧根的角度上來講,講了這麼多。他也從無痴的角度來講,amoha,內容是差不多的。無痴的特相也是能夠準確、無失誤地知道究竟法的自性相和共相。所謂究竟法就是心、心所、色法,這所有的五取蘊。知道它們的無常、苦、無我,它們的業果的關係,它們的成因,以及它們的關係,這是它們的集諦;看到了究竟涅槃,它的自相的寂靜;如何去導向涅槃的聖道。對無痴有一個更準確的說明,就是像一個技術高超的弓箭手,他射中比翎尾尖,就是羚羊毛更小的目標。如果你的靶是一根羚羊毛,羚羊毛比我們人的頭髮還細,你能夠一箭射中它,這是你的精準性,透徹的精準性。因為這部分有很多重覆,我們就不一起細講了。
在講到無痴心所的時候,無痴的現起,像森林的嚮導一樣,能夠很精確地知道目標。他特別提醒,一個人在臨死的時候,如果心沒有智慧的話,就是迷亂困惑的。它不僅僅是痴,它集合了痴,還有這種困惑。困惑,就是到底會去哪裡啊?死了會很恐怖,會很害怕。沒有智慧的話就是 samoha 這種狀態,迷亂、困惑、恐懼、糾結、害怕。這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臨死時候的狀態。
但是如果你有慧根,你就不會有這種困惑。為什麼呢?你知道,「只要我一直憶念佛陀的功德,我一定去善趣;只要我回想,我這一生都是在持守五戒,雖然有時候不是非常清淨,但我每天都有在受持。佛陀講過,你只要持守五戒,一定去善趣,臨終不昏迷。怕什麼?! 我只要覺知呼吸,我只要始終把心放在呼吸上,一定去善趣,而且下一生再來,修入出息念非常容易。」你心裡面不害怕。我們有一個說法,就是懸崖敢撒手的氣概。那就是智慧啊!那就是對佛法的信心啊!對業果的信心啊!換一個身體再去一個地方。我現在覺知呼吸,我想著我這一生做的善行、善業——供養、佈施、恭敬、服務,功德巍巍。以這個為基礎,覺知呼吸,再發個願到天界去做修法的天神或者到有正法的地方童真出家,心裡很篤定。有慧根的人臨死都不害怕,跟 samoha 的人就不同。
無痴心所,近因的這個部分,同樣是講到定。不同的是除了觀智之外,無痴心所還講到了戒,講到了慈、慈心,講到了由於修慈心,修戒而生起的輕安,這是無痴的近因。前面我們講的一點點不同的地方就在這裡。就是你沒有在修觀智,沒有觀智的人,你的近因是什麼呢?就是要有這些基礎,再加如理作意。我們講 yonisomanasikāra, 就是能夠如理作意。持戒、修慈而生起輕安,它是從一個大的概念來說,就是你總是把心導向善的意思。如果你都能夠用慈悲喜捨的心去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然後,你不造惡,你不為惡,那就是戒。你慈悲喜捨,你有持戒,以這個為基礎,你自然就會如理作意,就會 yonisomanasikāra。
從整個的慧的角度上來講,第一個,就是光明;第二個,遍知。遍知什麼呢?就是對所有的法,都能夠透視、照亮;通過它的光明,能夠遍知、透視所有的法。它的現起就是清楚、不迷亂、不籠統、很清晰地知道所有法的內容。慧根作為根,統領所有的心和心所,讓它們同樣清楚、不迷亂、不籠統、很清晰地知道法的內容;這些法就是名色、緣起、苦聖諦和集聖諦;清明地知道我們生命當中的各種生命現象和生命現象的成因,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知道慧根對我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了。那怎樣才能有慧根呢?要學習和實踐。我們從 moha 講到 paññā講到 amoha。為什麼兩個放在一起講呢?就是讓我們看到這個比照。當你 moha 的時候,是什麼狀態?當你amoha的時候,是什麼狀態?對在家人來講,對於vijjā,對於觀智現在還差一步,有些人已經到了,大部分人還沒有到。但是,無痴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從 moha 到 amoha 就是一念之轉。為什麼讓大家做轉念呢?一念之轉就是從 moha 變成 amoha。一念之轉,你的內心就會現光明。為什麼一再給大家講,當果報呈現的時候,不要立即對果報採取行動。幹什麼呢?把油燈點亮。
我們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裡。今天的作業就是觀察今天這一天有沒有點亮油燈過,油燈是怎麼點著的?你陪著你孩子一起點一盞心燈,光明的心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