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6-19 下午3.52.39.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慳吝是不善的種子。這種不善種子如果心裡經常種,經常培養保留,就是地獄惡趣輪迴之因,不善趣輪迴之因。

 

・見不得別人擁有或者阻止別人成就,這是比較惡劣的慳吝。 

・貪和慳吝往往經常互相作為親依止緣的。你如果不對這個東西有貪著的話,你往往不會慳吝。所以我們總講,沒有貪就不會有嗔。

・經典裡面講,慳吝是生起惡念的誘因。

・作業:根據自己發現的主要瞋相應煩惱,做一個對治計畫。

 

 

 

雲端起觀-64 慳吝(特相、 作用、現起、近因) 

 

昨天我們學習了 5 種類型的慳吝,我們今天來學習慳吝的特相、 作用、現起、近因。 

 

慳吝的特相 

總體來講,就是要隱藏自己已得或當得的利益,包括

第一,他已經實在擁有的或者正在擁有,已經到手或者已正在到手了這是第一種。 

第二,他雖然現在還沒有到手,但已經確定了他可以獲得這樣的利益,乃至於他擁有這樣的一個渠道和途徑,或者說他知道如何通過這個渠道去獲得他所擁有的東西。比如我們講的銷售渠道,或者客戶資源諸如此類的,在這個範疇裡面。 

第三,不見得是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但是別人如果也擁有或即將擁有和自己一樣的或者相似的財富或者知識,乃至於容貌,他就受不了,這是屬於隱藏自己已得或當得的利益範疇。 

第三種範疇比較奇怪,我們平常可以發現:比如你長得美,然後聽說某人要去美容跟你一樣美,你就受不了,這是很普通的一種。比如現在世界上,某些國家的政客,認為其他國家不能和他國家一樣強大,不能夠發展和他們一樣的科技,一樣的政治經濟影響力,也是屬於這個類型的,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去觀察,比比皆是,例如學識。你原來學識很高,聽說有人也要去攻讀這方面的知識,以後你就不是唯一的了,你就會難受。如果人家請教你當時怎麼學的,「啊,這個東西不容易。」 隱瞞不告訴他應該怎麼學。這是已經擁有的、別人想要擁有的時候,他雖然不是從你家拿走,僅僅別人也可能擁有,你就受不了,這是隱藏已得當得利益的第 3 種。 

針對這三種利益,擴展開來講慳吝的特相。 

第一個特相,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財富不願意分享出去,這樣的特相我們大部分都能夠理解,就是自私。 

第二種展開的特相,它不見得是一種財富,或者一個完整的東西,或者是具體一個榮譽,而是能夠獲得這樣的利益或者榮譽的方法和途徑或者渠道,他不想讓人知道,他擔心別人也會擁有跟自己一樣的東西和成就,這是第二種慳吝的特相。 

第三種慳吝的特相,他會阻止或者干預他人成就,或者阻止或者干預別人去佈施,或者阻止或者干預別人去分享,這也是慳吝的特相。因為別人分享了,就可能會跟他一樣。比如別人去佈施,去供養,「哦, 他可能功德會跟我一樣。」 這個他也受不了,第三種人,比較奇怪。

不管是這三種中的哪一種,總而言之,就是不想別人得到,隱藏自己的或者把它蓋起來。不管是別人還是自己的,只想把它蓋起來,不想讓別人知道,或者擔心別人和自己有一樣的東西,或者去阻止別人,讓別人不能做這種供養、佈施、分享這個工作。 

「一毛不拔鐵公雞」,是慳吝的極至。當然現在這種表現為很明確的「我就是一毛不拔的人」很少,如果有人直接表現出來「我就是一毛不拔,你別拔我的毛」,不惹他就完了。但也有一些人表面上好像很沒有所謂,很慷慨,但背地裡不是,心裡面不是,心裡面是鐵公雞,還加上了很多的覆藏、慳吝、惡意在裡面,包括我們這個捨不得自己 去做佈施、護持、供養,都屬於慳吝的特相。 

慳吝是典型的不善種子,是惡趣的因,惡趣的種子。嫉妒是惡趣之門,慳吝是惡趣種子。吝嗇的人不斷地種惡趣種子,還讓這些種子不斷地發芽,要很小心。 慳吝有比較細的慳吝和比較粗顯的慳吝。「自己東西不想跟別人分享」,這種慳吝不是最糟糕的慳吝,是屬於比較微細的慳吝。其實只要身為人,沒有證初果,多多少少都會有點這樣的慳吝。另外一種是粗顯的、乃至粗暴的慳吝,比如:別人想佈施或者分享給受施者的時候,他跑出來阻止干擾不讓對方佈施。這種阻止對方佈施分享的慳吝是粗暴的慳吝。不但把自己的東西藏起來,乃至於要求你的親朋、你的眷屬、你的信眾把東西藏起來,把這個利益或者這個管道,或者這個途徑或者這個知識藏起來,或者把它封閉起來不讓別人知道,或者不可以得到,這就是粗暴的慳吝。 

兩者有差別,輕度的慳吝是隱藏自己財物、財富、榮譽,這種輕度的慳吝是內心本性的習慣。粗暴的慳吝是去阻止別人佈施、分享、服務。我們來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看不得別人也學習、進步、強大,這種技術封鎖、壁壘、禁令,其實背後就是這種粗暴的慳吝。 

所以佛陀才會講,世間的人乃至於欲界天的人,就是因為嫉妒和慳吝會爭鬥。沒擁有的人,嫉妒別人有,會用各種方法去獲得;已經擁有的人,又會想盡方法讓別人沒有,這個都是粗暴的慳吝。 

所以嫉妒 issā的本質是討厭別人獲得成就、財富和榮譽。慳吝就是不喜歡跟別人分享,不希望別人獲得與他相同的利益或榮譽,阻止別人去佈施奉獻乃至分享,所以慳吝是不善的種子。這種不善種子如果心裡經常種,經常培養保留,就是地獄惡趣輪迴之因,不善趣輪迴之因。有很多慳吝的種子的時候,去四惡趣就不用花費任何努力。嫉妒是購買去四惡趣的門票,慳吝是直接在四惡趣種種子。 

慳吝的作用 

慳吝的作用是不能忍受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利益,它有兩個角度或者兩個面向

第一個,他做不到不把自己的東西覆藏起來,以避免被別人接觸。總是這樣,他一定要他的東西藏起來。凡是別人可能接觸到他的東西的這些機會、或者途徑,他會做出相反的動作和語言讓別人不知道。 人家說:「什麼時候去你家玩呀?」「哎呀,沒什麼好玩的,我們家很凌亂的,去你家玩吧!」 就是這樣地反方向的。這個是不能忍受,他不 是說:「你來我家吧,我帶你來。」他根本不讓你來,所以他的行為和語言都是與讓別人接觸到他的利益或者管道相反的——把你引向反方向。人家問他路,本來應該指去左邊,他給你指到右邊去,那你要走得更遠,永遠看不到他的東西。這個是相反的意思。 

第二種角度是,針對自己乃至別人的東西,本來是可以把它分享的,或者已經遇到可以分享的機會,自己不願意也就罷了,但是他不能夠看到和不能忍受別人去做。別人做供養,他也很不滿,去阻止,「我不幹你也不能幹」。這也是慳吝的作用。我們剛才講的特相裡面其中的一個特相,就是不能容忍「別人也會達到跟我一樣的水平」「如果任何人可以幫助到你獲得這樣的途徑,或者成長出跟我一樣的能力或 者財富,我要阻止他」。這個就是慳吝心所。如果你的心有這樣慳吝的心所,它產生的作用就是這樣,它不得不做出一些動作、行為、聲音來覆藏自己,以避免別人能接觸到你擁有的這樣的一些財富或者利益,然後不能忍受和別人分享,也見不得別人擁有,這個是慳吝的作用。見不得別人擁有或者阻止別人成就,這是比較惡劣的。 

慳吝的現起 

慳吝的現起,帕奧西亞多舉了 3 個面向。 

第一個面向是,慳吝起作用的時候,它對於分享自己所得的成就會畏縮遲疑,往回退,這就是吝嗇。比如自己的東西,當自己佈施的機會出現的時候,或者有人接觸到他的利益的時候,他就會遲疑往後躲,或者當自己的東西有人可以接受佈施的時候,他自己就縮起來躲起來,這種畏縮遲疑的心就是慳吝的現起。遠遠看到出家人來托鉢,自己先躲起來,或者一想到「某人要來找我,明天某人要來我家,可能會想要我這個東西」的時候,內心狀態是:「他最好別來,他來的時候我在房間鎖著,讓他沒辦法進去看。」就是縮起來,或者找個理由說:「實在對不起,我明天有事。」把人家打發了。就是這種往回縮, 不能夠坦然去接待別人的這個狀態,這個就是慳吝的現起。 

這裡面,我們要搞清楚一點,如果你對某個東西本身執著的時候,這是貪的性質。當然,貪和慳吝往往經常互相作為親依止緣的。你如果不對這個東西有貪著的話,你往往不會慳吝;你對它沒有貪,你不會覺得是你的東西,就不會有慳吝,它其實是背後有貪才會慳吝。所以我們總講,沒有貪就不會有嗔。慳吝是嗔,前面當然是你對這個東西的執著,在執著的那一刻它是貪,但是當別人想來、或者可能跟你分享、而你不能忍受的時候,起來的是慳吝,那是嗔。有人在作業裡面問說:「到底什麼是貪?什麼是慳吝?分不清楚。」這下分清楚了, 貪是黏著;別人來的時候你抵抗,嗔慳吝就出來了。也就是說,如果這樣的東西,你面對的時候你黏著,就是貪;但這樣的東西如果要跟別人產生關係了,或者要被別人擁有了,或者別人將會擁有了,你感到排斥,你不喜歡,這個就是慳吝。 

這裡面擴展出來,其實就不僅僅是東西了,它還有很多。有些人對東西或者對人的關係貪著,男女朋友之間,或者乃至於女朋友自己之間,她喜歡執著的某個人,她跟別人關係好了,或者表現出來讓你覺得她跟人家關係好了,然後你就受不了,這是慳吝,例如一個女人,丈夫多看美女一眼,或者聽到他和其他女人打電話,她就不舒服。這個不能講是妒忌。你要分清楚,什麼是妒忌和慳吝。當你一個女朋友本來跟你關係很好,每天你們都一起去吃飯,突然中午女朋友講,「抱歉,今天不能跟你去吃飯,我來了個客人」,或者她的過去的一個朋友來了,你甚至那個人都沒見到,你就會覺得她不該跟那個人去,你捨不得她去,你排斥她去,這是慳吝。但是如果你覺得說,從某一天以後,有一個比你更有影響力的人跟你女朋友接觸得更親密了,你對那個人產生的排斥,是嫉妒,不能忍受別人的那種跟你女朋友好的關係的狀態,這是嫉妒。要把它分出來什麼是貪,什麼是嫉妒,什麼是慳吝。 

慳吝的現起另外一個面相,是內心很難受,很苦澀,很難忍受的這種心裡逼迫,這裡面翻譯成怨恨,就是很苦,不舒服。

帕奧西亞多舉了個例子,就像一個人吃了味道非常苦的食物,那麼以後他對苦的味道,就害怕退縮,每次托鉢的出家人經過你家門口的時候,你就心裡不舒服。比如說,你去做佈施也好,或者沒想做佈施也好,來了很多想要你佈施的人出現在你眼前,然後你就會很苦,你就會退縮,這種退縮、苦苦的、苦澀的感覺,就是慳吝,這種苦澀就是面對大家可能來找他分享東西的時候,他那種內心厭惡的感覺,苦苦的苦澀的厭惡的感覺,是慳吝的現起。

剛才那個是往後縮,這個是面對時的苦澀。 本來只想供養 3 個人,結果來了 8 個人,心裡想:「來這麼多人啊!」 然後心裡面馬上覺得很苦,澀澀的,雖然他不能表現出來,但心裡面很不舒服,「你們這些人太不懂人情了,我們總共才做 3 個人的飯,你現在來 8 個人,這些人怎麼一點修養都沒有啊!」這樣的話在他心裡面不斷地呈現出來,難以忍受,這個是現起的第二種特徵。經典里面有個比喻,翻譯得不是很清楚,比如以前在農村裡面的那種木飯勺, 包括我們現在的塑料的飯勺燙壞了,虯彎起來了,四周都虯起來了,拿它去舀飯,怎麼舀都舀不滿。所以吝嗇是對自己的東西要關聯到分享給別人的時候,你就拿那個捲縮起來的飯勺去鏟,雖然那一鍋飯都是滿滿的,但是你就鏟不出飯來給人家,經典上這樣來比喻,在各個方面都表現為很畏縮,用這個比喻來講就是塑料勺子捲起來了。 

對出家人來講,僧團裡面,不管是住所孤邸,日用品袈裟,或者牙刷牙膏肥皂,都是很多的,但是你覺得都是你的,都是你的心頭肉 一樣,你把這些東西視為自己的一個部分,這樣的人呢,經典講你的心是捲曲的,虯彎的,心不能平坦,人家來說:「Bhante!能不能夠給我分配某某孤邸?或者是我想在僧團辦公室裡取用什麼樣的這個物品啊?」你馬上這個心就感覺縮起來了,虯起來了,在任何地方你都把自己的東西抓得緊緊的,你的東西抓得緊緊的,把僧團的東西也抓得緊緊的,不管跟你有關係的人或者沒關係的人,在你看起來好像是要拿你的東西,你感覺受不了。人不能夠正直,不能夠坦蕩,不能平平坦坦,像一個虯彎的勺子一樣,舀個飯都舀不出來,這是第二種慳吝現起的狀態,苦澀,虯彎的,內心這種捲縮的狀態。 

第三種現起是導致憂慮、不快樂,不喜或痛苦。我們昨天講了 5 種慳吝,住所的慳吝,眷屬的慳吝,利得的慳吝,榮譽的慳吝,法的慳吝,你一面對這些東西可能要跟別人分享,內心就很不快樂,很不滿意。本來我們做佈施、供養、分享,它是善心,帶來很多的快樂和滿足,但是慳吝是相反的,慳吝者的心是虯縮的,苦澀的,覆藏的,沒有這樣的佈施的素質,平常都是處在這種不樂不滿之中。若在僧團裡面,都是人來人往,所以每天要看到,每天要接觸,拿你的東西你就覺得割你的肉一樣,你就很痛苦。 

不管是僧團的住所還是個人的住所,你就會講,「正在修理,你現在不要來。」即使沒有修理,你也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不希望別人來住,哪怕住對你沒有任何的壞處,你也會不願意,心永遠都是這種擔心別人來憂慮,這個就是三種慳吝的現起在我們內心的狀態,慳吝這種現象,它都會嚴重地阻礙和限制我們心的德行的成長。 

一個慳吝的人不願將自己的財富、榮譽和別人分享,但是他很樂意接受別人的財物,雖然他不一定會主動要拿別人的東西,或者會成為這種偷盜或者是強盜,但是他一定有貪,有擁有人家財產的願望。他為什麼會慳吝呢?就是因為有貪,貪在這個慳吝裡面作自然親依止緣,是親依止緣的作用,很多慳吝是因為這個Lobha(),所以無論是否跟他人有關係,都會隱藏自己的財富和利益,而討厭、厭惡別人獲得財富和利益,這個是慳吝共同的特徵,不管它怎樣地表現,它都是這樣。在這種心理的支持下,這個財產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屬於僧團的,還是屬於寺院所擁有的,他都會覺得就像他自己的一樣,他自己心頭肉一樣,他明知道這個不是他的,但只要別人一分享、一 擁有,他就受不了,守財奴心態,這種慳吝心起來的時候是很麻煩的。 

慳吝的近因 

近因是自己已經擁有,或者將要擁有的利益所得,這個是比較狹隘的。我們從剛才的這個特相、作用、現起這三個角度來講,它包括了將要擁有的,或者這些擁有的管道,或者它不是你的東西,但是那個東西如果別人有了,你也會受不了,你只要一看到這樣的情況,你就會生起不想別人有的心,不單是你不分享,你也不希望別人有,這個是它的近因。你只要一碰到境況,慳吝的心就起來,所以經典裡面講,慳吝是生起惡念的誘因。慳吝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簡單地學習到這裡。 

我們在講嫉妒的時候,講到 Jambuka 比庫供養阿拉漢的故事,其實他是先慳吝,再嫉妒。他接受一個施主供養他一個精舍和日常的四種資具。有一天來了個阿拉漢聖者來乞食,到他的施主家停下來,他的施主供養這位阿拉漢,恭敬地請他進屋,供養他食物,供養他僧袍,請理髮師給他理髮,然後邀請他也去精舍住,給他床。這個時候 Jambuka 尊者起的是對眷屬的慳吝,「你本來是供養我的,現在怎麼供養那個人啊?而且還供養這麼好!」這個時候他起的就是對眷屬的慳吝。當這位阿拉漢接受了他的施主供養以後,他感到非常地不愉快,衝到這個阿拉漢住的地方去謾罵他,這個時候又產生了強烈的嫉妒。所以這個故事我們就可以從一開始他不喜歡他的施主供養其他的出 家人,而起了慳吝的心,當這位阿拉漢接受了供養,又跟他住在一 起的時候,他就受不了了,這個時候他是被嫉妒的心所煎熬,最後他的內心扭曲無法忍受,去到阿拉漢那裡惡意詛咒,最後造成這樣的果報。 

這個嫉妒和慳吝在 Jambuka 比庫心裡面交替地出現:晚上謾罵的時候,他是嫉妒。因為他的施主又邀請了這個阿拉漢跟這個 Jambuka 長老第二天再去他家接受供養,這個阿拉漢其實當天晚上就走了,凌晨明相沒出來就離開了,Jambuka 他不知道,到了要去這個施主家用餐的時候,他就想說:「這個客僧還在睡覺。如果我敲鐘, 當僧團要去應供,一般寺院要敲鐘,他就會跟我一起去富翁那接受供養,那個富翁肯定會供養我們非常好的食物。如果這個阿拉漢吃到這麼好吃的食物,他以後就不想走了,一直住在這,我受不了。」這個時候慳吝又起來了,這個慳吝既有眷屬的慳吝,又有住所的慳吝,都起來了。他如果不敲鐘他又犯戒,在寺院裡必須要通知其他人一起去,所以他用手指尖在鐘裡面輕輕敲一下,發不出聲來,「我敲了,我敲鐘了」,然後他自己就去那個施主邊接受供養了。

施主正在等著。 施主看到了說,「哎,那位尊者怎麼沒有來?Jambuka 長老講說:「這個人很懶惰,放逸,睡覺啊,敲鐘都敲不醒。」這個時候又是這種慳吝的心,不想讓他來接受供養的心。這個施主他一下子就明白了 Jambuka 比庫的這種行為,就讓他帶一份食物回去給阿拉漢客僧,但是 Jambuka 比庫就想:「如果帶回去給他吃,他吃了就會一直想在這個寺院待著,每天都能有這麼好的食物。」於是他就把那食物倒掉了,這個時候他還是慳吝,對食物的慳吝。我們在前面講過了 Jambuka 長老慳吝跟妒忌怎麼交替。 

帕奧西亞多在書裡面介紹了另外一種慳吝的故事,年輕的理髮師巴利的故事。 

這個理髮師 Chattapāni 是國王 Yasapāni 御用理髮師。他是沙利子尊者的過去生,一起出現的還有我們的菩薩和提婆達多尊者的過去生。提婆達多那一生是這個國家的將軍,軍隊的最高統帥,名字是 Kālaka。我們知道提婆達多很久以前因為發願要與菩薩為敵,所以跟菩薩相遇時,總是想方設法要殺害菩薩。菩薩那一生是國師,名字叫 Dhammadhaja 法幢。國王 Yasapāni 是一個很賢明的國王,他用十戒來統治他的國家。大將軍經常收受賄賂然後做出很多不公正的判決,把財產擁有者判成非擁有者,把非擁有者判成擁有者。 

有一天,又有一個人被不公正判敗訴,哭著離開法庭,在回家路上遇到了正要去覲見國王的菩薩,國師問他怎麼回事,這位敗訴者就恭敬地禮敬國師並投訴說:「尊貴的大人, Kālaka 長官收取賄賂做出黑白顛倒的判決,儘管國家有您這樣教導國王戒律的國師,但是這件事情還是這樣發生了。」國師法幢瞭解了詳細的案情後,帶這個敗訴者回到法庭,在大眾面前重新審理案件,並做出了正確的判決,先前的敗訴者反敗為勝,財產失而復得,法庭上大家歡聲雷動表示贊許。 國王也聽到歡呼聲了,就問什麼原因。他得知國師做出正確的判決,也很高興,那一天他就宣佈只有國師才有權利在法庭上做裁決。 

自那以後 Kālaka 沒機會審判了,所以他收受的賄賂越來越少,就對菩薩懷恨在心。他向國王 Yasapāni 進讒言說:「法幢是個有野心的聰明人,他這樣做是想獲得民心,最後成為國王的。」國王開始不相信,但是他每次看到法幢辦案的時候,法庭周圍總是擠滿了很多人,大家對他的判決很信服,很擁護,國王也開始懷疑了,心想:「這個人有這麼多追隨者!真的可以取代我」,聽信了 Kālaka 的讒言,跟他商量, 怎樣把法幢殺掉。Kālaka 就告訴他:「讓這個法幢做這幾件事情: 一個,在一日一夜之間建成一個滿是水果和鮮花的花園;第二個,開鑿一個以七寶裝飾的大湖;第三個,建起一座與湖相配的象牙宮殿; 第四個,宮殿裡面要有一顆碩大的紅寶石輝耀著整個殿堂。」他知道國師完不成這樣的事情。但是法幢國師以累積無數的巴拉蜜功德,得到了沙卡天帝的幫助,居然給他建成了,國王也沒辦法,殺不了他。 

Kālaka 又跟國王講:「陛下,可能有天神幫助這位法幢。現在讓他創造一個花匠,因為現在花園有了,你要有個花匠,我們要他創造一個擁有四種特質的花匠,這樣的花匠即使天神也無法變出來。如果在天神的幫助下他都不能完成,你再殺了他。」 

所以,第二天,國王就告訴法幢。法幢想:「之前是眾神之王帝釋天完成了國王的要求,但是要創造一個擁有四種品質的花匠,帝釋天也沒辦法辦到,這樣我會被國王殺掉。既然是這樣,我還不如離開,前往森林去修行終老。」所以他就悄悄一個人離開王宮到森林去居住,不為世間八風所動。 

後來帝釋天跟法幢說,國王的理髮師 Chattapāni 具備這四種良好品質,可以給國王做花匠的服務,法幢就把這個 Chattapāni 引去見國王。 

國王就問說:「你是哪四種特質?Chattapāni 理髮師說:「第一個,我從來沒有嫉妒;第二個,我從來不飲酒,不吸入麻醉品;第三個,我對他人沒有任何的愛欲;第四個,我對他人從來不會憤怒。」 

國王就問他,「你為什麼會擁有這樣的特質呢?Chattapāni 說,在過去的某一生,他是巴拉納西的國王,那個時候我們的菩薩也是他的國師。這個國王擁有 16000 個王妃,其中有一個深受國王的寵愛,被選為王后。在她成為王后以後,她就要求國王答應她,不再以任何愛戀之心看其他女人,不但說那 16000 個妃子不能跟著他,連看都不能看,國王居然答應了她,這說明這個女的很厲害。 

但有一天國家邊界叛亂了,國王要離開巴拉納西去平叛,他就讓我們的菩薩、那時候的國師,在他離開的期間協助他治理國家。這個國王出去,每走 13 英里就休息一下,派一個使者回來見王后,詢問王后有沒什麼問題要交代,每天都這樣。所以一路他到了邊境,總共派了 64 個信使來到王后的身邊。這個王后每天都和一位信使行淫,即便如此,王后還是覺得不夠滿意,不能滿足她的慾望,最後她要求國師就是我們過去的菩薩跟她行淫。國師是一個品德很高尚的人,他就當面責備了皇后說:「國王沒回來之前,妳怎麼可以這樣? 

當這個國王平叛勝利回來時,這個王后很不高興。等國王回來時候,她就自己用自己的指甲抓破自己的身體,然後見到國王就哭訴:「啊,國王啊,你看你不在的時候,這個國師想行不軌,想強暴我! 國王就很生氣,下令把他的國師處死,國師請要殺他的人帶他見國王,說明事情的真相,對他說:「陛下,在不明道理的愚人執政的國家,就算是無過的清白之人也會受到責罰;而在智者執政的國家,有過失的戴罪的人也能得到寬恕,免於責罰而赦免。」本身義注裡面講,這個皇后,就是在我們果德瑪佛陀成佛後的時候稱為 ciñcamāṇavikā的女人 ,那位受外道指使的,假扮每天在揭德林裡面過夜,並聲稱佛陀讓她懷孕的,然後還弄一塊木頭放在肚子裡面,後面被沙卡天帝喊了一個人做老鼠把它咬斷掉,然後被人識破,大地把她吞沒的,就是這個金佳女。當時這個國王聽了國師的解釋,畢竟國王是沙利子尊者的過去生,還是賢明的,他就把那 64 個信使抓來詢問,64 位信使就全部招供了,於是真相大白,國王下令處死這個王后和全部的信使,這時候國師請求國王釋放他們,說:「陛下,信使是沒有罪的,他們屈從王后的慾望才跟她行淫,請寬恕他們;王后也是沒有罪的,女人在性慾上如果發起來往往非常難以滿足,性慾是她們與生俱來的本性,請寬恕她吧!」最後國王寬恕了。 

理髮師 Chattapāni 就對現在的國王 Yasapāni 說:「陛下,那一生我因為一個女人而把高尚的智者投入了監牢,這位高尚的智者卻教導我行善,從那時候起,我就發誓我不再嫉妒人。」大家在問怎樣克服嫉妒啊,克服嫉妒就要像沙利子尊者的過去生一樣下決心,發誓。

理髮師繼續對國王解釋說:「陛下,那時候我是巴拉納西的國王,16000 個妃子我都不寵愛,只寵愛一個女人,這樣尚且無法滿足她的性慾,既然如此,對這樣的女人生氣就如同對一件因反覆穿著而變臟了的衣服生氣一樣,或者因為排泄的糞便而對所吃的食物生氣一樣(因為食物才會有糞便)。」所以他那時候就下一個決心,從此以後再也不生妒忌這樣的煩惱,以致成就阿拉漢。這是不會妒忌的原因。 

對國師強烈的怨恨,要處死他,是出於無法忍受與他人分享擁有的人,無法忍受分享王后,這是慳。強大的慳足以讓國王判他人死刑,由於這樣的心強而有力的影響,這個國王才會決定把國師處死,因此他內心充滿悚懼,做決意,發願在未來生不再起嫉妒,所以一直到後面他的決議都是這樣實現的,一直到最後,他在果德瑪佛陀時代成為 上首弟子,證阿拉漢,再沒有下一生。 

然後國王問 Chattapāni 「你為什麼戒除飲酒呢?」「哦,國王, 某一生我還是巴拉納西的國王,我無酒不能度日,無肉不能進餐。」 但是又在城中下令,布薩日(伍波薩他日)不可以宰殺動物食物,所以每到布薩日這個廚師就提前一天把肉備好。但有一天他留的這個肉被他皇宮裡的狗偷吃了,所以布薩日那一天他就沒有肉可以煮了,這個廚師知道國王很厲害很凶,不敢給國王上沒有肉的飯菜,去到皇后那邊說:「皇后陛下,我因為沒有肉可以烹飪,不敢給國王送餐怎麼辦啊?」王后回答說:「國王非常鍾愛他的王子,我會帶著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王子去見國王,等他跟愛兒玩耍的時候,他就什麼都忘了,到時你就送餐上來。」 本來的意思是他忘了就算了。 廚師按王后的指示行事,當廚師奉上飲食的時候,國王已喝得酩酊大醉了,他看到餐中沒有肉,問什麼原因,廚師說:「沒有肉啊, 今天肉被狗吃了。」國王勃然大怒,他的王子在他腿上玩耍,國王當場擰斷他的脖子,把屍體扔給廚師說,把這個肉拿去煮。廚師奉命行事,國王就吃下了親生子的肉,皇宮里沒有任何人敢阻止他,吃完飯,他就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酒勁過了,國王命人說:「把王子帶過來。」他要跟他玩。皇后就給他訴說了這個悲慘事件。國王當時就很痛苦,嚎啕大哭,他想到喝酒給自己帶來的惡果,做了決意——「至此後一直證到阿拉漢, 絕不飲用此具有破壞力的酒。」然後國王用土給自己臉上塗上,以土 塗面,決意再不喝酒。從那以後,我們沙利子尊者的過去生,生生世世都沒有再碰到過酒。所以他跟國王亞沙巴利講:「陛下,因為我過去生曾經在酒精的作用下,吃下了親生子的肉,痛失愛子的感受令我飽受煎熬,從那以後,我就戒酒了,生生世世都戒酒了,再也沒有碰過酒。」 當你的決意巴拉密強的時候,再頑固的習慣也可以改變。 

他還有兩個特質,明天再講,今天時間到了,那我們迴向功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