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疑的特相是懷疑。懷疑什麼呢?懷疑究竟法,懷疑八件事——佛、 法、僧、戒定慧三學、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來五蘊、緣起,這八種疑。
・看聽嗅嘗觸的每一個當下都是果報,每一個當下的果報都有它的遠因近緣,那你對這個緣起不去觀待,這是疑蓋的重心。如果你在每個當下看到果報背後的因,你對「我」的詮釋、對自我的「我」的體認就不會那麼牢固,邪見就不會那麼明顯。
・十二緣起支,其實就是我們整個生命存在的一種真實描述,它帶出我們生命存在的現象。是誰在輪迴?誰在流轉?就在這十二緣起支裡面,這生命存在的現象是我們可以體驗的。當我們體驗到這生命現象的時候,就是十二緣起支在操作著我們的生命,在操作著生命的流 轉。這中間沒有我,不需要我,根本不需要我,它們就一個接一個。
・消業障是在每一個當下消的,減業——減少輪迴的資糧,不再給輪迴養料。
・疑的作用就是讓你的心沒有辦法去穩穩地面對所緣,它剛好跟勝解心所是相反的。
雲端起觀-68 課 疑心所 1
昨天講了喜以後有些賢友問喜和樂的差別。其實昨天我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有喜一定有樂,有樂不一定有喜。
你看到或想到一個可喜所緣,不管是好看的、好聽的、好聞的、好吃的、或者觸摸起來感覺與眾不同的,回想起來那種體驗的歡喜感覺,而這個所緣可以或將要重新體驗,那種心裡面非常想要體驗、很興奮的那種感覺,這是喜。
如果你已經取到了這個所緣,體驗它的時候,剛開始喜和樂可能同時都在發生,既有喜又有樂,這時候,由於喜很強烈,樂往往會表現得不是非常明顯。然後當你的興奮感下降以後,樂就會慢慢呈現出來;在五欲的角度上講,有一種情況大家可以體會,你感覺好吃的東西或者好的東西特別讓你歡喜,你感到很愉悅,這時候會有一種害怕別人跟你分享、擔心失去、想全部抓過來的感覺;當你覺得滿足了,心平靜下來,喜會減弱,單純的樂就會呈現出來。有些樂是一種平靜狀態的表現,但你會有滿足感,如果你沒有滿足感,你就會沒有樂的。樂就是平穩但是有滿足感,喜就是興奮,要知道這樣去區分。
我們今天開始學不善心所裡面的最後一個心所,懷疑的疑。
疑,在巴利語裡面叫 Vicikiccha。學巴利的人知道 Vicikiccha 是 一個很特別的詞,如果直接查這個詞查不到。帕奧西亞多用了兩句話來表示:
第一句:Vigata cikicchati vicikiccha。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 簡單來講,是遠離治療、不能治療的意思,它表達的意思是不能治療了、治不了了,Vicikiccha, 中文翻譯成疑。Vigata 中文意思是離開、遠離的意思,cikicchati 是治療,也有一個意思叫思惟。這裡就是,離開了治療,稱為 Vicikiccha 。其實,Vicikiccha 是取了 Vigata 的 vi 和 cikicchati 合起來,組合成一個新的詞 Vicikiccha,組合起來的意思就是遠離治療,不能治療,在中文裡說難聽一點,叫無藥可治,就是沒有藥可以救了,但它還不完全是這個意思。在巴利語裡面經常有這樣的詞,取前詞字首跟後面的詞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詞,用一個新的詞來表達一種整體的狀態。Vicikiccha 其實是 Vigata 和 cikicchati 這兩個詞組合起來的一個詞。這是對疑的第一個說明。
第二句說明:(Sabhavaṃ va vicinanto etaya kicchati kilamatiti vicikiccha .)Sabhavaṃ va vicinanto,Sabhavaṃ是自性的意思,但自性是簡說,其實是自然的原則或者自然法則這樣的意思。vicinanto 是鑒別、選擇。etaya 是因為什麼什麼而造成什麼什麼的意思。因為什麼呢?kicchati 的意思,是困擾。kilamatiti 是疲倦或者困倦。
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當有 vicikiccha,就是前面講的無藥可救的這種心理素質,因為 etaya 有 vicikiccha 這樣的心理素質,當有這樣的心理素質出現或者生起的時候,會導致你在判斷、思惟、檢查、鑒別法的自然屬性,或者法的自性的時候,出現困擾或者疲倦,這就是對疑的巴利語的解釋。大家聽起來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
以前我們覺得懷疑就是懷疑,這個時代講究理性思惟,批判性思惟,就是要懷疑。這個懷疑和一般的不理解的懷疑不一樣。Vicikiccha, 把它翻譯成懷疑,是根據它的特點來講的,但是它特指對八事的懷疑。對八事的懷疑對一個希望解脫的人來講是沒有藥救的,遠離被佛陀的法治療的可能。簡單來講,對佛法僧三寶懷疑的人,沒有藥救了,很難救的。
所以帕奧西亞多講這句巴利的意思,就是這種 Vicikiccha 的思惟模式是很難得到佛陀的智慧之藥來治療的,當然不是指完全不能夠治療,就是指非常難。因為他本身就不想讓你治,他懷疑,認為你這個藥無用,他不用這個藥的時候,你怎麼救他呢?根本的原因在這裡,因為他根本不讓你碰,他懷疑呀,所以你怎麼救他都沒辦法,這是一種。另一種是,你內心一邊喝著藥一邊修著佛法,但是內心不斷地搖擺不定,也一樣沒有辦法對治,這個我們到後面再講,這是更細微的狀態。為什麼在思惟鑒別法的自然屬性的時候會感到困擾和疲倦呢?
比如佛陀講,究竟法的真實狀態是無常、苦、無我的,對於一切法的究竟狀態、真實狀態,無常苦無我的這種經驗,是如實知見的,真實 的。我們學阿毗達摩也講到法的自性相,比如,講疑的自相是懷疑,作用是動搖,這是自相,無常苦無我是它的共相。那我們再講到緣起,就是什麼樣的緣讓你生起了疑,這個是緣起。涅槃,我們一討論到這個層面的時候,很多人都很困擾,沒有身心是不是斷滅啊,腦子轉不過來,很累,內心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東西給把障住了,跟有心理障礙 一樣,或者比如說每天給大家佈置作業,你一去體會這種東西,就感到累不想做,內心有無力感,很可能是受到疑蓋的障礙。
這就是我們講的疑的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是很難救、很難治,第二個是一碰到就累、困、心裡無力、搞不明白。這是帕奧西亞多對 Vicikiccha 的兩個層面的說明。
疑的特相是懷疑。懷疑什麼呢?懷疑究竟法,懷疑八件事——佛、 法、僧、戒定慧三學、過去五蘊、未來五蘊,過去未來五蘊、緣起,這八種疑。
第一,懷疑佛陀。懷疑佛陀什麼呢?懷疑佛陀是不是有一切知智?真正有一切知智的佛陀存在嗎?真的有能夠知道一切世間、一切究竟法的人存在嗎?這是他的懷疑。當一個人對有如實知見究竟法和一切知智的佛是否存在懷疑的時候,就不會有去瞭解真實法的究竟現象意願。因為他懷疑是否有能夠認識究竟法的人存在,所以他在求知的傾向上就有障礙了。當他懷疑一切知智的時候,對於一切知智的目標他也放棄了,因為他認為沒有所謂的究竟真實的法可以被認知。
否定佛陀,也否定了佛陀所教導的法。像這樣的人認知目標,就不可能上升到真實法的層面,永遠在世間的概念法上打轉。反過來,如果把佛陀當作無所不能的神、拯救者、創世主,又成了迷信了。第一個是懷疑佛,懷疑有一切知智的佛存在。
第二,懷疑法。懷疑法是什麼?法隨法行,法是什麼呢?四道、四果加涅槃,九種法。隨法,佛陀教導的法,三十七道品等,總共十種,四道、四果、涅槃以及佛陀所有的教導,經律論三藏。他懷疑, 「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道智、果智嗎? 真的有涅槃嗎?涅槃是不是就是斷滅啊,徹底沒有了?好害怕」!
前陣時間有一位賢友煞有其事地給我發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在 2013 年就發表了。文章作者號稱去南傳學了一圈回來,寫了一篇《盤旋在南傳佛教上空的兩朵烏雲》,大家可以上網搜一下。在我看來, 他說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上空的兩朵烏雲,是他內心裡面的烏雲,因為 他無知,搞不明白上座部的教義。他是一位願意思考的人,但沒有真正接觸到法,他也不認真學,自己一個人想當然,還寫了一篇這樣的 文章,影響到很多人,他都不知道幹了什麼壞事,他這一輩子不可能成就,估計他盡未來際都很難成就,好可憐。
四道四果和涅槃,是出世間法,佛陀的教法是導向四道四果涅槃的,如果你懷疑這是否是真的,那你內心對求的這個法就會搖擺不定,或者求的過程中戰戰兢兢。這個時代修正法不容易,被騙的多了,總是戰戰兢兢,搖擺不定,做各種各樣的探究,不能很自然的、很坦蕩的、很敞開胸懷的走在求法或者學法、實踐法的路上,或者對法的內容不能如實接受和觀待,也就是在內心裡已設置了一層層障礙。因為這個障礙的緣故,對於獲取法的目標,有各種懷疑,乃至於各種質疑, 這樣你就會困擾、困惑,然後各種疲憊。
這種情況,現在好多同學都有。有同學在做作業時說,「我前段時間參加一個禪修營,進步比較快,老師就對我各種要求,欲速不達,結果生起很多懷疑,最後甚至都不敢看佛像了。」這就是困擾、困惑、疲累,疑蓋現起來了。
第三,懷疑僧團。有 Saṅgha 嗎?真的有這樣一群人,通過學習佛法、瞭解佛法、實踐佛陀的教導,解脫輪迴嗎?這就是對修行的群體,或者修行的人可以實現的目標不能接受。在實踐層面上,真實有這樣的一群人在做以及實現,他不能接受,這樣的話,他對親近乃至成為這樣的人就沒有興趣,他就給自己設定了障礙,從而導致困擾,乃至在碰到僧團的時候,他遲疑、疲倦,甚至各種質疑。他不去想,「這是一群在實踐佛陀教導的人」,而是去找他們各種各樣的問題,寫一篇《燃燒的僧袍》,全世界發表,找一些長老的各種小毛病。這就是懷疑真實僧團的存在。
僧團是學習佛陀的法、實踐佛陀的法,並希望通過修學導向涅槃的一群人,不是說他們就是完美的。僧團怎麼會完美呢?只要不是聖弟子、不是阿拉漢,就有不完美的地方。佛陀時代的弟子也有不完美的。我們看佛陀的經典就會看到,他們也會爭執,他們也會犯各種各樣的戒,更何況我們現在的素質。
Saṅgha 的意思是一群繼承佛陀的法、傳承佛陀的法、實踐佛陀的法、體證佛陀的法的人,他們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他們在努力去做。其中有不少人,走在正確的路上,解決了不同階段的煩惱,乃至有人證得了涅槃。
這個懷疑 Vicikiccha,困擾疲倦,不想參與、不想看,是對僧的懷疑。
第四,是針對戒定慧三學的懷疑。戒定慧三學包括了所有的修學次第。對佛法僧三寶有懷疑,進一步會對實踐的步驟、次第、內容、方法懷疑,不敢走上前,不敢走上這條路。因為 Vicikiccha,懷疑、 搖擺或者你走在這條路上的時候你困擾、你疲倦、你走不動,這是對戒定慧三學的懷疑。
第五,是懷疑過去世。有過去生嗎?過去生真實存在嗎?我們這一生是由過去生到這裡來的嗎?是由創世主創造的吧,是上帝創造的吧?對當下的生命感到懷疑。這個懷疑,就是對三世因果輪迴的概念不能接受,這樣就在他內心的接受層面上造成了障礙。
因為對三世不相信或者懷疑,他自然而然就會懷疑現在這一期生命、所有經驗到的生命,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是上帝創造的?還是就是精子卵子偶然地結合出現的?所有這些都是始於對過去生的懷疑。
如果有造物主創造,就不需要解釋過去生,就不要想過去生的由來,反正都是上帝創造的。如果認為這一生就是父母精血的偶然結合,而產生這樣一團物質,就會像一些科學家那樣認為,人本來就沒有意識,那只是一種幻覺,一種感受而已。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內心對三世輪回的認知就會出現心理障礙,甚至有些人認為有靈魂,有一個靈魂從上一生到這一生,或者斷滅見。那麼這些見解,對他這一生所有的行為,都會產生影響。只要他還處於懷疑的狀態,第一個,搖擺不定,第二個,感到困擾疲倦。
第六,是對未來世的懷疑。未來生是否真的存在,也就是說對是否有未來世有懷疑。這一生結束了,有沒有下一生,還是人死如燈滅,還是有一個靈魂往下一生去,還是所有都是空的,這是對未來生的懷疑。
這種懷疑也是對三世因果的懷疑。當他這樣懷疑的時候,他就已經對這一生生命的存在性,他是一個什麼樣形式的存在,已經懷疑了。為什麼呢?他不知道當下這個身心是從哪裡來的?未來往哪裡去? 活著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而活?他會想「真的有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嗎?反正就是這一生。如果說,沒有未來生,那我們這一生,幹了好事沒有好的結果,沒什麼意義;幹壞事只要能躲過法律的懲罰,那我就儘管乾了,為什麼不幹呢?
這個懷疑,導致你這一生的生命方向,你的所作所為,到底為什麼做,就會產生懷疑。這個懷疑,會使你在工作、生活、家庭各個方面做決策的時候,搖擺不定,或者你活著很累、很疲憊、很困擾,因為生命目標很混沌,搞不清楚為什麼而活。
沒有高遠的生命目標時,眼前的一個小石子就會把你撞痛,把你撞死。內心困擾難以治癒,生不出智慧來,無法用智慧來治療你。為什麼?被疑蓋蓋住了。到底能不能及時行樂啊?生活的目的是什麼? 很迷茫。甚至現在學佛了,也猶豫修行到底是要做為生活的主旋律,還是做為生活的調劑呢?很多賢友說,覺得美國哥倫布日,長假,做作業做辛苦了,該休息一下。生活的主旋律就是要貪嗔痴嘛,修行就是調劑,心裡有障礙、難受了,打打坐,調劑一下。西方的佛教主要就是幹這個用的。
對八事的疑,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有人說:「我現在信佛法僧三寶,我信過去現在未來,我信戒定慧三學」。是嗎?你能不能把這些當做你生活的主旋律?大部分人不行的,為什麼呢?老公啊、孩子啊、老婆啊、賺錢啊、房子啊,都是我和我說,一堆的事和懷疑出來了,Vicikiccha,很可怕的。
第七,懷疑過去未來的五蘊是否存在。過去存在嗎?未來存在嗎?過去未來存在嗎?佛陀對這種疑提了三種,特別要大家去思考,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當一個人對現在的生命狀態懷疑的時候,「究竟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很茫然,內心沒有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答案的時候,他就對過去、對未來、是不是真的有輪迴產生懷疑。他現在的生命動力不止是卡在這一生的迷茫,甚至是對整個生命流轉的迷失。這樣的一種生命流轉的迷失,讓他生生世世都轉不出來。
為什麼我們無始以來還在這麼輪迴著?就是這樣的問題,就是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五蘊到底是否存在都懷疑。也就是,當他取現在的生命為所緣的時候,會想「我過去未來是怎樣,輪迴是怎樣」。像《兩朵烏雲》裡說,業到底存在哪裡,沒有說清楚就是有問題;涅槃到底是有住無住,沒有說清楚就是烏雲。打一堆問號,然後你就走不上去了,內心完全沒有著落感,天天只能貪嗔痴,盤旋在外在的五欲上打轉,浮在那些上面,始終落不下來,心就被徹底卡住了。一想到這事,心都卡卡的,在座的賢友,你們是不是感覺這樣?一想到「我到底是不是要放下」的時候,心就卡住了,這是一種疑。
第八,懷疑緣起。如果對三世輪迴是否存在產生懷疑,自然而然就會懷疑緣起,他不能確定煩惱輪轉、業輪轉、果報輪轉,無明緣行、行緣識,由於無明的原因,諸行生起,由於行的原因,識生起,是不是這樣?從上一生到這一生來,到底有沒有一個東西過來?不能確定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善的行為和不善的行為,是怎樣在我們名色的相續流裡面繼承和輪轉的?那朵上座部佛教的烏雲在他心裡面產生了。上座部佛教沒有烏雲,是他的心裡產生了烏雲。
如果認為我的所作所為,「我做了就做了」,有的只是世間的機械因果,只要人家沒發現,就沒有關係,或者我做的一切,我這樣的努力,我每天這樣的打坐,我修習戒定慧三學,我佈施供養,歸結到底我能得到什麼?你們講涅槃,涅槃我什麼時候可以拿到?對緣起搞不明白,什麼是苦,什麼是因,什麼是集?總認為涅槃在遙遠的地方,坐著車、開著飛機就可以拿回來,卻對每一個當下自己的內心狀態,都不管理,迷茫。
為什麼要訓練正念正知?當你有正念正知的時候,回頭看,這每一個看、聽、嗅、嘗、觸的背後,是什麼東西在指揮你這樣幹的,那裡面就有無明愛取,也就是你這麼幹的因,當下就能看到苦,當下就能看到苦因,而你不願意做,認為「我修個大法,找個上師灌頂,‘咵’ 的一下就成佛了」。
看聽嗅嘗觸的每一個當下都是果報,每一個當下的果報都有它的遠因近緣,那你對這個緣起不去觀待,這是疑蓋的重心。如果你在每個當下看到果報背後的因,你對「我」的詮釋、對自我的「我」的體認就不會那麼牢固,邪見就不會那麼明顯。如果不能這樣,你對於佛法講 的無我,就會不知所措。「你們講無我,那誰在輪回呀?誰在成佛? 誰在解脫?」傻掉了。
在佛陀時代,佛陀的馬夫,古大德翻譯成車匿(channa),他是牽著白馬把佛陀從皇宮裡面接出來,跟隨佛陀去出家的。佛陀成佛以後,他也成為比庫,但到佛陀涅槃的時候,他仍然沒有證得任何果位。為什麼呢?因為他很傲慢,佛陀做菩薩的時候,他就服侍菩薩,他認為佛陀是他的,是他的朋友,所有人說話他都不聽,沙利子尊者說話他都不聽。所以佛陀在涅槃之前交代阿難尊者,對他實行梵罰。我們昨天也對一個賢友實施了梵罰,把他請了出去。
梵罰就是所有人都不跟他說話,不跟他溝通交流。那個時候,他感到很痛苦。以前,還有人尊重他,現在別人都不理他,所以他很痛苦很迷茫,也沒人管他。最後,他去請教阿難尊者,他請教的是什麼呢?就是他修行的疑惑。他說佛陀講無常、苦、無我,那我修行究竟是誰在修啊?也是我們很多人在思惟上卡住的問題,究竟誰在修,修得這麼辛苦,到底最後究竟誰受益?
那時候車匿向很多比庫問了這個問題,大家都不理他,因為梵罰嘛。最後他問了阿難尊者,阿難尊者沒有直接回答他,修行的我是誰?你應該怎麼理解?阿難尊者不是這麼說的,他給他講十二緣起支,「車匿(channa),因為無明故,而有行生起,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悲苦憂惱,這是十二緣起支,包括了煩惱輪轉、業輪轉、果報輪轉。因為我們現在承受過去造作的業的果報,那在承受果報的時候,由於我們仍然有無明,所以導致我們生起煩惱,又引發了煩惱;煩惱生起來又在當下造業,又產生了果報輪轉、煩惱輪轉、業輪轉;業輪轉就是未來會導致新的果報。
十二緣起支,其實就是我們整個生命存在的一種真實描述,它帶出我們生命存在的現象。是誰在輪迴,誰在流轉,就在這十二緣起支裡面,這生命存在的現象是我們可以體驗的。當我們體驗到這生命現象的時候,就是十二緣起支在操作著我們的生命,在操作著生命的流 轉,這中間沒有我,不需要我,根本不需要我,它們就一個接一個。我以前給大家講,如同搓麻繩一樣的,2000 米的麻繩中間,哪有一 條是從始至終的 2000 米長的線在裡面?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麻繩被搓進去。如果不知道十二緣起,我們只是去體驗著十二緣起支中間的效應,什麼效應呢?果報出現了,「我感覺很舒服」「我感覺很難受」, 很難受的時候採取一個行動,很舒服的時候採取一個行動,那都是我啊,我在感受果報,我在起煩惱,我在造業,有個真我,有個靈魂我,有個不變的我在裡面,你就去體驗,你去考慮這個感覺、這個效應的 時候,你就覺得這是我。真正的原因是不瞭解十二緣起支。那在這樣學習十二緣起支的時候,你就學習出一堆的疑惑,學出一堆的迷茫, 明明你說十二緣起支是無我,但是我感覺就是我,你體驗這個十二緣起中間的效應的時候,就覺得有我。
如果你在聽聞以十二緣起支來很詳細地分析我們生命的流轉—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以及我們過去的生命如何延續到現在,現在的生命如何延續到未來,它們之間的因緣果報是怎樣的一種關係時,覺得很障礙,很困惑,很累很疲倦,你就被疑蓋蓋住了。心裡想「十二緣起支看起來很簡單,繞起來繞半天,還是沒解決我的問題,難道上座部佛教上面有烏雲」?你心裡產生障礙,就被疑蓋蓋住了。
突破疑蓋的人,或者他本身沒有這樣的疑惑,只是他以前沒有接觸到,但是一接觸到就很明白,比如有賢友告訴我說,「我以前肯定學過《阿毗達摩》,怎麼你講的課我一聽就懂,一聽就懂?」那是不一樣,因為他是沒有被蓋住的人,所以他聽十二緣起支的時候,就豁然開朗,「原來我修行的主體,不需要說有我無我的,在每一個當下,果報出現,回頭一看,這個果報的原因,有些能看得見,有些看不見,但是我接著要採取行動的時候,就看到,指揮我採取行動的背後是那一堆知見,那堆知見再回頭一看——稻草人」。我們一路考察下來,想蘊標記。那個標記是我嗎?顯然不是。
那誰是我?沒有我,哪有我,就是一堆的各種想法。想法從哪裡來?從小到大整出來的。那些慣性呢?導致你有這些標記的慣性是什麼呢?可能有過去生的東西,那就更深一點了。你現在能這樣做,就能看到,你這樣決策、你智慧、你聰明、你大度、你小氣,背後都是一堆知見,都是一堆看法。那些看法是我嗎?不是我。在這個看法指揮下造作的那些東西是你嗎?不是你。所以當你這麼看的時候,「哦,生命是活在十二緣起支裡,這裡面沒有我,就只是無明、愛、取、行、 業,導致這一生的識、名色、六入、觸、受。每個當下都是過去的業產生的果報。」
過去的業是什麼?無明、愛、取、行、業這一堆。當下的果報是什麼呢?識、名色、六入、觸、受。感受在那個地方,在那個當下,面對這個果報,要採取行動,什麼?稻草人,無明愛取,然後在無明愛取的指導下,你做出了行,留下了業,這個業在未來機會成熟的時候,又產生果報,就是這樣一堆交織在一起的東西。那你這樣一觀察,「不需要我,哪裡需要我?」
當你這麼看,這樣觀待十二緣起支,你的所有作為,如果跟煩惱相應,那麼你就造作了更多的業,這樣就會讓你的輪迴更長久。如果你的心是跟斷輪迴、修行相應的,當下都去觀察,不再造作輪迴的因,至少不造惡業的時候,這十二緣起支的運作就是減業的,至少是減不善業的,是不是?它不是在增加輪迴的業的,不是在增加去惡趣的業的。如果跟煩惱相應,就在不斷地增加不善業、輪迴的業;如果我們跟修行相應,就是相反的。
我們經常聽到消業障,消業障是在這裡消,知道嗎?在每一個當下,果報出現的時候,不管是善果報還是不善果報,你採取的行動都不是導向更深的輪迴。「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一定要搶回來,我一定去要貪回來」,如果你有這一堆東西,你再去做多少場法會、拜多少梁皇寶懺,也消不掉你的業障。消業障是在每一個當下消的,減業——減少輪迴的資糧,不再給輪迴養料。
所以這樣來看,修行是誰在修呢?不是誰在修。因為這樣的一堆想法,這樣的一堆名色,就有這樣的一堆反應,這樣反應就會造業。那反過來,如果是以導向涅槃的善行方式在做,就是在減弱業道輪迴的力量,輪迴就可能被結束。
阿難尊者就是這樣前後來回跟 channa 尊者說的,channa 尊者一 下子就豁然開朗,馬上證悟了。這是講對緣起的懷疑,所以造成了 Vicikiccha。
懷疑 Vicikiccha 有八個對象,這個懷疑不是一般的懷疑。我們說,「現在幾點了?」「到底是川普會當總統,還是拜登會當總統?」這不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疑。懷疑是針對我們剛才講的八件事的內心障礙,心理障礙。
對佛法僧三寶的懷疑,其實就是對於我們可以導向滅苦、可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再也不會傷害自他的正常人的這樣的典範、這樣的方向、這樣的方法、這樣的路徑的懷疑。
對戒定慧三學的懷疑就是對行持的懷疑。
對過去未來、對緣起支的懷疑,是對於生命現象、生命的真相的懷疑。對我們當下體驗的生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的懷疑。對生命真相的懷疑就會導致你產生這樣的猶豫不決,「我到底應該怎麼做, 我這樣做是對還是不對」。這種懷疑關係到我們對整個生命的理解和 態度,以及我們怎樣去實踐或者是讓我們的生命體現出一個什麼樣的價值,你就會疑惑,就會懷疑,然後感到困倦。很多人不敢想死亡的 問題,甚至有些人不敢去碰這個所謂的生命終極課題。
我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在一家國企單位做到很高的一個位置。他告訴我說,在 7 歲之前,一直都思考,人怎麼來,死了怎麼辦,很小的時候就會想到晚上睡不著覺,他說:「我長大以後,我選擇一個方式,再不想它了,因為我知道我搞不定它。」我說:「你現在學佛?」 「不學呀,不能想這個事情,太苦惱了」。他就改為不看。不看,能解決問題嗎?他心永遠卡在那,所以他做任何事情總是困擾,疑惑、困倦、心裡卡住。
這種情況下你用智慧很難救他,就是佛陀的智慧也是沒有辦法幫到他的。為什麼呢?跟他講講不清楚。他可能很有智慧。你看他,7 歲之前就思考這個問題,但是他徹底被疑蓋蓋住了,好朋友再給他講也沒有用。原來我給他拉進群裡,現在也不知道還在不在,很久都沒看到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疑的作用就是讓你的心沒有辦法去穩穩地面對所緣,它剛好跟勝解心所是相反的。它沒有辦法決定所緣,這個所緣是指八事。它搖動、不安,不能安住在一個所緣上。
我們前面學習過掉舉心所 uddhacca,它也是不能安住在所緣上。 這個不能安住所緣,跟疑的不能安住所緣,有什麼差別呢?
掉舉是指他的心已經取到那個所緣了,但是沒有辦法安住在所緣上,跳來跳去。
疑,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在還沒有取到所緣的時候,就在取所緣的剎那,他的心不確定。取不取?不確定,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他雖然取到了所緣,但他的心依然還會去注意其他可能的所緣,就是針對前面八種所緣的不確定。
比如有些同學說,我要去學佛了,我準備要去學佛了,心裡想「學佛幹什麼?為什麼要學佛?」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已經在學佛了,他心裡面還會想,還在那邊跳,「要禪修嗎?要不要持戒?為什麼要持戒?不持戒難道就不行嗎?就一定不能證悟嗎?為什麼要修定? 修定有什麼意義?當下觀照知道就行了嘛,為什麼一定要修定?」這兩種情況是疑的這種特點,一個是快要取所緣的時候猶豫了;一個是取到了還在那邊不安分,不確定。他在當下位置不能確定,是這樣發生的嗎?還是那樣發生的?是這個,還是那個?他取佛為所緣,這是真的佛嗎?因為現在有很多佛,各種佛的說法。
心困惑在各種所緣當中,這是疑 Vicikiccha,它的作用是心對各種所緣的困惑,對取所緣和各種所緣的困惑。掉舉是在一個地方安不住,蹦來蹦去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