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377216_5750452124987573_7734637151406476042_n.jpg

 

從小我就不相信人是被上帝或其祂神所創造的,因為若真是如此,那個造物主太過殘忍,讓世間充滿痛苦及殺戮。倘若有造物主,為何要創造食物鏈的需求,而不創造祥和世間,如極樂世界那般場景。

如果說是因此讓我們體會些什麼,那是否表示祂的製造能力不夠完美,導致我們需要從痛苦中成長,以便彌補祂的造物缺失,然後死後再投入祂的懷抱。

以前對於佛教,雖較能接受,可對於因果報應不是立即示現的方式也難以信服。因為,如果不是立刻受報,那很難確認因果是有相對關聯。透過讀《阿毘達摩概要精解》才明白,原來果報是有分現生受報、次生受報等,這取決於造業時心的強度所致,再加上因緣和合而成。這種說法較能接受,像是化學效應。

每個人自出生以來之所以不同,這與累世的慣行有關,生生世世這些行為的加總,造成了天賦的差別。

昨天帶瓜走步道,下山後走一般道路回去原點,偶然經過豬舍,心情有些沈重。看著那些肉豬,有些是好幾隻住在一間,空間很大,可以自由走動,有些則是如上面照片那樣,只有狹窄空間,連轉身都沒辦法,這樣的生命形態,令人感到悲傷。看著牠們吃飽睡,睡飽吃的生活模式,想必過去世培養的慣行就是如此,才會得到今生這樣的生命形態。而身為人身,也有人過得像豬一般的習慣,喜歡吃飽睡、睡飽吃,沒事就躺在床上睡覺,日子過得頗愜意的。但這樣的慣行,就容易陷入人變豬、豬變人的生命形態輪迴。如果不趁著身為人身時,努力打破這樣的慣行,讓這輪迴的圈圈出現一點裂痕,恐怕是難以擺脫人變豬、豬變人的生命形態輪迴模式。

每週一早上的共修,從大家分享的內容來看,發現我們這七個人有著相同的目標,都想突破現在的狀態,有這樣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是一種互相鼓勵、互相督促的狀態,我覺得蠻好的。不同背景的人,大家一起討論,提出不同觀點,嘗試打破自己的盲點,試圖尋找另一個出口,這樣真的很好。

第二周課後作業:覺察自己的應對姿態崇建老師說的應對姿態:超理智、打岔、討好及指責。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對話中最常使用的應對姿態有哪些?當一件事情發生時,覺察事件中自己所說的十句話,觀察自己的應對,十句話中有多少次使用了四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哪一種最常被自己使用?

 

每週有一份作業,我覺得這樣蠻好的,讓本週的行為覺察有個目標,而不是散狀的,聚焦發現問題出現在哪裡,才有辦法嘗試做出改變的計畫。

 

自從發現自己是屬於「討好型」人格後,我開始注意與人相處的互動中,自己的反應模式,有沒有在討好別人,而委屈自己。因為在原生家庭中,這是我生存的模式,不討好,很容易被爸爸直接轟巴掌,被媽媽拿衣架子抽,所以為了保護身體不再被傷害,心理也不要留下受傷的印記,造就了我很會看臉色能力。

 

當生病後面臨死亡的緊迫,我想用餘生好好為自己而活。我知道首要是要開始「愛自己」,可是「愛自己」到底是什麼?好難懂。慢慢的才知道,要觀察自己真實的需求是什麼,然後滿足自己的需求。但這些跟佛法是抵觸的,因此初期我很難平衡,甚至不敢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怕這會養成縱慾的慣行。理智腦與感性腦打架的很厲害,後來閱讀《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之後,決定先修復心靈的傷,看看這樣是否也能讓身體狀況好些,於是先啟動感性腦運作。但這樣做的前提,還是以不違背五戒為原則。

 

本週,觀察到自己是屬於「理智型」的應對姿態居多。

 

其實我平常不怎麼與人互動,互動最頻繁的就是同住法師,但跟他三觀大不相同,所以生活中也頗為苦惱的,不過,有這種境界,才能成就修行,沒苦,怎麼會想突破離苦呢?

 

今天有人提問,我就分享一件跟同住法師發生的事件。某天,我在看手機的文章,他在滑平板,然後叫我看一張照片,問我這像不像某個地方?這十年來,我都告訴他,我在看東西時,不要打斷我,可是他十年來仍是時常在做著我討厭的事情,從不觀察我在做什麼,想跟我講話就立刻打斷我。從他又依照他的慣行打斷我時,我有發現自己的不耐煩,但還是有看一眼他要我看的照片,然後簡短回應:「不像。」他就說:「哪裏不像?我覺得很像啊!」我:「那是你覺得啊!你要問我,我就告訴你我內心所想。」然後他就暴怒:「跟你講話最無趣。」我只抬頭看他一眼,就沒說什麼,繼續看我的文章。一兩分鐘後,我說:「你要不要考慮養一隻鸚鵡啊?!」他:「為什麼要養鸚鵡?」我:「你可以訓練牠說你想聽的話給你聽啊?」他沈默沒有回應。我:「如果沒辦法接受別人跟你持不同意見,那就不要開口問。既然開口問,別人跟你持不同意見,你又要暴怒惡口,這樣的對話模式,有意義嗎?」他繼續沈默。

 

其實問完他要不要養一隻鸚鵡時,我內心是在笑的,覺得自己好幽默啊!然後開始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因為要是以前,這就是我們吵架的開端,自從我越來越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後,吵架次數就變少,生氣時間也變短了。當然,促使我改變的動力,是源自於每次跟他大吵後,身體會承受不住,會攤個兩天起不來,為了不受苦,只能力求改變,突破困境。

 

當然,閱讀《非暴力溝通》後,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感受、需求,也觀察他的感受、需求,也有嘗試具體提出請求,可是,沒有太大的用處,因為他屬於「腦霧型」的人,所有承諾都會忘。而我也不想滿足他的需求,因為他不是那種懂得互相的人,老么個性,總是要別人滿足他的需求,只會越要越多型的。所以當我決定要改變自己「討好型」人格時,便開始不再滿足他的需求。當然,這過程我還必須要承受不滿足他需求後,換來他嚴重的言語攻擊。這時候,平常鍛鍊心要保持在業處上用功的功夫就使上力了。

 

透過一次次我的行為反應開始有所不同,逐漸他的模式也跟著改變,知道在我這裡討不到糖吃之後,便不太會來討糖了。

 

我想,很多人誤解了「開悟」這件事,以為只要「開悟」後,一切都會有所改變。透過我自己的實驗,我覺得是這樣的:所謂「開悟」,除了你理解了一個觀念之後,還必須透過實踐,你才有辦法真正懂得那個觀念的精髓之處,那才會真正轉變為另一種狀態。光想不做,我不覺得那算「開悟」,充其量是知識上的學習罷了。所有知識沒辦法變成經驗,總有一天會被遺忘。透過親身體驗到的經驗,有了感受之後,就會變成想忘都忘不掉的狀態,這樣才有辦法改變慣行。就好像紙上談兵跟親自上戰場,那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不想淪為畜生,就不要披著人皮做著畜生的慣行,目標清楚,才能有清楚的行為導向。禪修很難,不想禪修沒關係;過午不食很難,不想持八戒沒關係,但是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一定要好好遵守,這樣未來世要去天界享福,才有可能。

 

強力推薦大家可以將《法句經》第十八品〈垢穢品〉當定課,透過每天唸這幾句法句,好好思惟自己到底在這人生旅途中,準備了哪些資糧到未來,如此,相信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導向,會開始有所調整的。

 

切記,不「改」,未來一定不會「變」。願大家都能擺脫四惡道的恐怖輪迴~

 

 

 

https://smz20121215.pixnet.net/blog/post/44045803-《法句經》——第十八品、垢穢品

 

 

https://smz20121215.pixnet.net/blog/post/47211858-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重點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