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 沉默者不一定就是賢者。智者以智慧權衡 ◊◊

 

268偈】

愚昧無知者,不以默然故,

而名為牟尼。智者如權衡。

 

【註解】

 

愚痴者無知的以為沉默是聖賢的境界。智者如持秤,懂得衡量一切善惡,選擇善行。

 

 

 

 

◊◊ 聖者捨惡取善,故成聖者 ◊◊

 

 

 

269偈】

 

捨惡取其善,乃得為牟尼。

 

彼知於兩界,故稱為牟尼。

 

 

 

【註解】

 

他捨棄惡行,使自己潔淨,因此被稱為聖者。他以智慧衡量兩種世間,因此被稱為聖者。

 

 

 

:兩界——兩種世間,指內、外五蘊。內五蘊指自己的五蘊;外五蘊指其他眾生的五蘊。

 

 

【沉默者並不一定是聖者——外道信徒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一些外道信徒。

  

話說這些外道信徒在化緣後,總是會向施主祝福道:「願您快樂、願您幸福、願您長壽、願您能避開那泥沼和荊棘的地方。」道謝後才離去;反觀比丘,只是默默的接受施捨,然後默默的離去,因此,那些施主對比丘有些不滿,眾比丘也向佛陀匯報了這件事。

  

於是,佛陀說:「比丘啊!從今天起,當你們接受別人的施捨時,應該善意的致謝,如果接受施主供養時,更應該和施主作善意的交談。」眾比丘接受了佛陀的教誨,施主們也經常聽到眾比丘的祝福和答謝,因此更積極的布施和邀請比丘到他們家中接受供養,這時,外道們很不滿意,說道:「我們是聖徒,所以保持沉默,那些佛教徒在接受施捨時,卻向施主說了長篇的大道理,這是什麼意思?」佛陀聽到他們的抨擊後說道:「比丘啊!我不因為一個人沉默而稱他為聖人。有些人是因為愚笨而沉默;有些人是因為缺乏信心而沉默;有些人是吝嗇或害怕別人學到比自己更高的知識而沉默,因此一個沉默者並不一定是聖者,抑制惡語而保持沉默者,才稱得上是聖者。」

 

【評論】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一名婆羅門女桑達利。

  

祇陀園竣工後,佛教僧團勢力日益壯大,佛陀和眾比丘深受尊敬和愛戴,受到信徒的擁護和照顧。佛陀的聲望日增,信徒也越來越多,他們為佛陀及眾比丘提供必需品和食物,而那些外道卻沒有這些福報,因此他們心裡很不平衡,感覺到危險逼近,不得不採取對應的手段。

  

一天,他們找來一名女信徒桑達利。桑達利年輕貌美,可是人品低劣,那些外道要她出面破壞佛陀和眾比丘的名譽,桑達利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桑達利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前往祇陀園,可是卻是在開示會結束後眾人各自回家時,她才開始出發。每當問及她去哪兒時,她故意在別人面前宣稱她要到祇陀園,事實上她是在那些外道家中過夜,隔天一早再繞道經過寺院。當問及她打哪兒來時,她說在佛陀的精舍過了一夜,現在要回家,她經常這麼做。

  

一天,那些外道雇人把桑達利殺害了,將屍體藏祇陀園後面,然後向國王波斯匿王報告桑達利的失蹤。

  

一經調查,大家都以為桑達利到了祇陀園,國王下令搜查寺院,結果在祇陀園後面的水道旁找到桑達利的屍體。

  

外道眾人把屍體抬到王宮,向國王指控佛陀和眾比丘殺人,經國王批准後,抬著屍體在城裡遊行,到處造謠,宣揚佛陀和眾比丘殺人的事情。

  

國王下令徹底調查這件事情,結果,發現是一名酗酒者謀害這女人。

  

國王審問那名酗酒者,酗酒者招供是那些外道出錢指使他這麼做。

  

那些外道在國王嚴厲的審問下,都一一招供了,於是,國王下令,要他們在城裡遊街示眾,親自向群眾招供他們是為了打擊佛陀的聲譽而謀害了自己的信徒。

  

從此,群眾不再對佛陀有所懷疑,對佛教的信仰也更加堅定了。

 

外道信徒經常造謠攻擊佛陀和他的學說。早期,比丘乞食,都是站立在門外,低下頭靜默無語,不開聲乞討,站立一段時間後,若無人布施則轉移到下一家,一日不得超過七家,乞食目標也不能有選擇性,獲得食物後,則靜靜的撤退。婆羅門乞士則是高聲誦經,吸引信眾的注意,獲得食物後,誦段吉祥詩偈才離開。

  

因此,比丘在乞食上,碰到許多困難。有鑒於此,佛陀修改乞食準則,允許比丘在門外低聲誦念《護持經》,在獲得食物後,除誦念感恩偈外,還允許對施主做些簡短的佛法開示。

  

比丘乞食不失威儀,比丘乞食不忘弘法,就這樣僧團日益強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