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5726_170913339785346_2097566540_n

 

 

迴向本身是一種功德,這種功德對於迴向的人本身是不會帶來損失的。其實你越迴向,你的功德反而越強。這種情形就好像你用一根蠟燭點燃另一根蠟燭,你原本的燭火,並不會因此而失去光芒,反而另一根蠟燭被你點燃,而得到了光芒。迴向是根據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想:我有這個機會做這個功德,而有些眾生卻不容易獲得做這種功德的機會。所以基於這個原因當我們有機會做功德時,都會和別人分享、和眾生分享。尤其是有兩種眾生它們比較容易得到迴向的功德:一種是天神,另一種是鬼界眾生,它們只要隨喜就可以得到隨喜的功德,所以我們要邀請它們來隨喜。當我們邀請它們來隨喜的時候,它們的心一轉就能獲得這個功德。這是很好的,因為邀請的心本身也是一種慈悲的心,是一種慷慨的心。當我們有好的功德時,我們願意分享,我們不吝嗇,那個心是很美的心,是善心。

 

隨喜也是一種功德,隨喜的心是善心、沒有妒忌。一個隨喜功德的人在看到別人有好的功德時只要講:“Sadhu! Sadhu! Sadhu!”Sadhu 就是善哉、很好很好的意思。當看到人家好的一面,你讚歎,你的心就會傾向於那個好的素質。當你的心傾向於那個好的素質時,你自已要得到那個好的素質便更加容易,而且那個心也很有力量。相反的,如果我們看到別人的好時起妒忌心,就很可惜了。因為別人得到好的時候,我們只要隨喜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功德,這是實實在在很奇妙的。這看起來很容易,可是很多人不願意做,也做不到。為什麼呢?因為妒忌心的緣故。所以不要起妒忌心,當看到別人的好時,我們應隨喜講:“Sadhu! Sadhu!Sadhu!”,那是一件很好的事。

  

這兩種功德我們都要做,一種是邀請別人隨喜,這是迴向——我們把功德和你分享,與眾生分享,與天神以及其他眾生分享;還有一種就是隨喜,當別人邀請我們分享功德,我們隨喜,講:“Sadhu!”,我們也得到這個功德。

 

像剛才我們坐上來的時候,你們看到僧眾在頂禮,頂禮的時候他們念了一些東西,你們會不會好奇他們念些什麼?第一是:“我把我的功德跟尊者分享”。我就講:“SadhuSadhu! Anumodami”,我隨喜你的功德。然後他們講:“我請尊者把功德跟我分享”。我接著講:“Sadhu! Sadhu! Anumoditabbam”,我把我的功德跟你分享。然後他們就講:“Sadhu!Sadhu! Anumodami”,我隨喜。所以這個分享功德其實是一種迴向與隨喜,就是這樣。這是我們天天例行的事,因為我們作為出家人有累積了很多的功德。出家的功德是非常殊勝的,出家人累積的不只是一般法佈施的功德(在這麼多種功德裡面法佈施是最上的),出家人也要好好扮演福田的角色,做福田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功德。們出家人的工作,就是把福田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戒定慧修好,讓眾生做佈施的時候,能得到功德。如果我們沒把福田的工作做好,我們憑什麼去承擔大家的護持呢?出家生命的特點就是,你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自己得到很多功德的當兒,也讓每一個護持者都得到功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而我們天天都在做這個任務,所以我們也有很多的功德,我們就互相的隨喜。

 

你們回去後也可以把你們的功德與那些今天沒有到來的親人分享。你告訴他:“我今天做了供養、守戒、聽法、佈施給僧眾。我把這功德與你們分享,請你隨喜。”如果你的親人懂得的話,他只要講:“Sadhu!很好很好”或者“善哉!我很高興。“他已經得到了你迴向的功德分享。

 

我們可以用任何語言來完成這個迴向隨喜。語言還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心境。只是做為上座部原始佛教的一個傳統,我們依據佛陀原始的語言,佛陀時代他們用的語言和我們念得巴利語是非常接近的。在印度基本上幾個語系都是很接近的。今天我們的巴利語和印度文的Hindi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說manussa-人類,Hindi是這樣講,巴利語也一樣,馬來語manusia也是源自於該詞。基於我們對於原始佛教的崇敬、對釋迦牟尼佛教法的崇敬,也為了團結來自各國的原始佛教的系統,所以我們都忠於用巴利語做迴向。當有錫蘭人、緬甸人、泰國人、馬來西亞人,上座部佛教的信眾集合在一起的時候,那怎麼辦?各有各的語言,這時我們就用巴利語,依佛陀的語言,大家就會很統一。其實在迴向和隨喜時是不受語言所局限的。我們只要心裡真的是想把這個功德和別人分享,並邀請別人隨喜;然後別人也邀請我們,我們也真的是隨喜,這就已經完成了迴向和隨喜的功德。

 

迴向時最好是講出來、念出來,人家聽到了才會隨喜。除非是有個天神會讀懂你的心,知道你的心在邀請,他就會隨喜,這也是有可能的。一般的情形,除了天神有他心通、會知道,其他眾生一般上不容易知道我們的心想什麼。所以我們得念出來。如果有任何一個眾生聽到,他只要講sadhu,就得到這功德。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這麼說的:“這是沒本錢的生意,很容易做。”這聽起來很容易,可是有多少人在做呢?如果你真正的去看,去研究這個因緣,看著那個心,你會發現到這個迴向隨喜是真的有作用的。因為當你的心一迴向、一隨喜,它就會開始柔軟了、轉化了,開始傾向於那個方向。它的運作不是神奇的,其實迴向和隨喜的運作與我們心的運作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一個人修行修到能夠觀心、能仔細地觀察它每一個的變化,他就能把它的因緣關係看得很清楚,他就知道這個迴向、隨喜,聽起來好像是很容易做的功德,但它確實是很重要的功德。

 

現在我們大家在這裡聽法、守戒、佈施。可能在整個過程中,你遇到種種的障礙,但你還是渡過,忍耐過來。為了完成這個功德,可能有人向你潑冷水,但你還是來。或者遇到什麼阻礙,遇到什麼事,你還是堅持來,這些障礙使你的功德變得更有力量。現在大家做了種種的功德,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所以我們把所有的功德迴向。

 

傳統上我們也特別迴向給天神,因為過去Sakka(帝釋天王、天公)曾請求佛陀,祂問:“佛陀,世間什麼樣的佈施最殊勝?”,佛陀講:“Sabba danam Dhamma danam jinati.”,一切佈施之中法佈施最勝。那個天神很震撼,祂說:“既然法佈施是最殊勝的,一般的佈施你們都有迴向功德,為什麼法佈施沒有迴向功德呢?”因為天神的邀請、請求之下,佛陀允許僧眾往後每次講了法,要把功德迴向給天神,還有其他的眾生。基於這個原因,天神們的承擔力、護法神們法的承擔力也最強。(《法句經》354 偈。)(延伸閱讀:《真理的寶藏》354 偈~戰勝一切苦——三十三天釋迦天王的故事)

 

所以現在我們做了種種的善行功德,要把功德與所有的天神,所有的眾生,看到看不到的,與他們分享。當我們說看不到其實是肉眼看不到。如果你好好地修行,你會發現其實很多其他另一個世界的眾生,是很靠近我們的,我們是可以用心眼看到的。

 

你心裡想:“我願把所有的功德與眾生分享,願我所有的親人都來隨喜。”當你想“我的親人”,你的心要夠廣闊,單單這個“我的親人”就包含了所有眾生的親人,也包含了全部的眾生。為什麼呢?因為在苦海裡無始以來的輪回裡面,什麼人都做過我們的親人。其實我們今天在這裡見面都是有緣的,不會無緣的。所以我們很珍惜這些善緣,把功德迴向給所有的親人,在世的親人,已故的親人。願他們都隨喜我們的善行。好,現在你們跟著我念,我念一句你們跟著念一句

 

Ettāvatā ca amhehiSambhataṁ puñña-sampadaṁ,

 

Sabbe devāSabbe bhūtāSabbe sattā’numodantu

 

Sabba-sampatti siddhiyā.

 

Idaṁ me ñātīnaṁ hotu sukhitā hontu ñātayo.(3X)

 

講到這一點,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發願。在這眾多的功德裡面,佈施的功德是基礎、是開始。其實佛陀在經文裡面講得很清楚,守戒的功德比佈施的功德更殊勝。而守戒的功德還不如修定的功德。修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這些禪定的功德比守戒的功德還要殊勝。而定的功德還不如智慧的功德,智慧的功德是更加殊勝的。特別是觀慧,修行層次到後來得到出世間的智慧,那個功德是更加殊勝的。

 

帶著這樣的瞭解,我們不要停留在一個層次的善行,要繼續地把善行提升,特別是智慧。當你有了智慧,特別是能夠知道五蘊皆空的智慧,看到無常、苦、無我、空的智慧的時候,再去做一個功德,你會發現到你佈施的心完全不同,這種境界必須要修行才能夠體證。一個有修行的人,去做佈施,力量又不一樣。比如說一個有四禪的人,從四禪出定後去做一個佈施,那個力量又大大不同。因為定力的關係,他做一次的效果可以強過在普普通通的情形之下去做幾百次幾千次。如果大家很在意,很希望能夠把自己的生命提升,那麼你一定要繼續提高自己心的造詣,心的的功夫。

 

當擁有這些功德的時候,我們要更加傾向於希望我們能夠做得更殊勝,不斷地把功德提升,直到後來,所有的功德都會説明我們斷煩惱,那個就是波羅密了。趁我們有功德時發願是最有力量的,因為功德和波羅蜜就是我們‘願’的本錢。沒有本錢,你只是要要要,它實現不了。有些人一直在發願,可是那個願不能夠實現,一輩子都是失望。即使很賣力地奮鬥,可是還是失望,為什麼呢?有幾個可能性。一個可能性是他的願不如法(不符合自然界的法則,因果的法則等等)。另一個可能性就是沒有本錢。沒有本錢,他的願只是空願。另有一些人的生命一輩子的夢想一直在實現,而且可以實現得比想像中還來的好。為什麼呢?因為他懂得發願,他懂得依法如實的發願,他的願如法,他的願有本錢支持著它,所以他的願一直能完成,他的夢想一直能實現。如果我們發願,那個願是有本錢的,而且又符合自然界的法則,那個願實現的可能性就會很高。

 

今天大家都有功德,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發願。願不要太過多,如果很雜,你要這個,又要那個,貪求這個又貪求那個,這樣子會把功德打散掉。傳統上,在原始佛教裡,我們很注重一些誓願,它們是全部連貫在一起,息息相關,一個接一個,不會被打散掉的。比如說,我們要朝往滅苦體證涅槃的願。在要朝往滅苦體證涅槃的路上,其中一個幫助這個願成就的就是“親近智者”的願。我們要發願親近智者,只有親近智者我們才會得到正見的教導。要不然的話,如果遇到沒有智慧的人,跟我們講錯的東西,教我們邪見、錯見,那麼我們一輩子都會白修了。

 

我們的菩薩在過去世時就有一次,他以為修苦行可以成道,所以就折磨自己,折磨到臨終的時候出現的卻是地獄的影像。幸好他當下捨掉他的邪見,才得以轉換上天。如果他當時不能夠即時捨掉他的錯見,他恐怕要墮落地獄了。當然這種菩薩犯的錯誤是非常少的,可是畢竟他還不是佛,只要還不是佛,他還是有可能犯錯的。菩薩犯錯是非常少有的,大多數時候菩薩做的都是非常圓滿的德行,非常優秀的。

 

我們要發願——既然有這個很好的功德,我們希望這些功德護持我們一直都能夠遇到有智慧的人,遠離那些會帶我們做錯事、教導我們錯見、讓我們墮落的無明的人。這個遠離是暫時性的,為什麼呢?所謂無明也是無常的。當我們說一個人愚癡、無明,只是指現在而已。有一天他苦夠了,可能會回心轉意,可能成為一個智者。當然一個絕對的智者,一個已證得聖道的智者,就不會變回愚人。可是其他的人,可以一下子有智慧,一下子無明。真正的智者,上了軌道的智者,不退轉的智者,就不會變回無明的人。遠離無明的人,是因為我幫不到他,他也幫不了我,所以暫時大家不要在一起。在《菩薩本生經》裡面有很記載,有一次,帝釋對菩薩說:“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你要什麼珠寶?”,菩薩回答:“我什麼珠寶都不要,我只要親近智者遠離愚人。”帝釋就問菩薩:“為什麼你要親近智者遠離愚人呢?”他答:“親近智者,我的生命會得到提升;如果親近愚人,我會被他帶到墮落的地方去,說不定會因他而惹到很多麻煩。”

 

當一個人能夠得到我們的幫助,我們絕對不可以驕傲。如果我們有驕傲心,我們瞧不起這個是愚癡的人,那我們自己也愚癡。其實我們身為佛教徒對待別人要很有慈悲心,我們只是說如果現在的因緣無法帶給雙方利益,就不要混在一起。可是如果大家能夠獲得益處,就算你幫不了我,我幫得了你,也行。帶著這樣的瞭解,我們發這個願才不會墮入我見,才不會墮入自我的驕傲。如果墮入我見,發這種願時我們會產生高傲心,若這樣願就發錯了。這個願不是這個意思,這個願的意思是:我既然幫不了你,你也幫不了我,那麼大家暫時就不要在一起。可是如果有一天,我幫得了你,那我一定會幫助你。

 

帶著這樣的心,我們發這樣的願,願這功德的力量幫助我們一直都遇到有智慧的人,暫時遠離會帶領我們墮落的無明的人,一直到我們得到涅槃的安穩。當一個人得到涅槃的安穩的時候,他就不退轉了。他的生命只會走向光明再也不會墮落、走向黑暗,一直到他徹底地了生脫死。帶著這樣的瞭解,我們大家來發這個願,請大家合掌:

 

Iminā puñña-kammenaMā me bāla-samāgamo,

 

Sataṁ samāgamo hotuYāva nibbāna-pattiyā.

 

然後我們要發願,願這功德的力量幫助我們斷除一切的貪嗔癡,asava是漏。嚴格來講,漏有分幾種,可是在這裡我就不詳細的分析,把它當是代表所有的雜染,這樣就可以了。願這功德的力量,讓我斷除心的污染,讓我得到清淨——這個願能夠讓我們在功德成熟的時候、走好運的時候,不會放逸,會繼續的從光明走向光明。大家專心誦念,願這功德的力量幫助我斷除一切的雜染:

 

Idaṁ me puññaṁ āsavakkhayāvahaṁ hotu.

 

願這功德的力量成為我體證涅槃的助緣。也許你對涅槃沒有太大的概念,但你可以想像涅槃代表永恆、安穩、清淨的快樂。只要我們一直走向清淨、走向安穩、走向殊勝沒有苦惱的快樂,那麼我們最終一定會抵達涅槃的層次。就當涅槃是永恆、安穩、快樂的代名詞。為什麼我們要發願走向涅槃的快樂而不走向其他的快樂呢?因為世間基本上有兩種快樂,一種快樂是現在享樂,但結果是苦的。另一種快樂是現在享樂,結果也是樂的。所以佛陀要我們得到的快樂是現在快樂,結果也是快樂。超人法,禪定的快樂,修善法的快樂,它的結果都是帶來快樂。不善法的快樂、貪著的快樂、迷惑的快樂,那種快樂是現在快樂,結果是苦的。所以我們要朝往清淨的快樂,生命才會繼續地提升。“願這功德的力量成為我體證涅槃的助緣”——你們心裡這麼想,每個人都這樣想

 

Idaṁ me puññaṁ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迴向發願也有功德,我們再次的把迴向、發願、還有所有的功德與眾生平等的分享。

 

Mama puñña-bhāgaṁ sabba sattānaṁ bhājema;

 

Te sabbe me samaṁ puñña-bhāgaṁ labhantu.

 

願大家的生命裡面都擁有光明,祥和和快樂,願你們的心從此更有法,更有力量去面對生命中一切的考驗和一切的經歷,願你們的生命繼續的從光明走向光明。

 

 

 

 

 

SadhuSadhuSadhu

 

 

 

 

 

 

 

 

 

 

延伸閱讀:

 

懂得隨喜功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