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i
序 言 vi
凡 例 xii
略語表 xiv
第一章 在家居士受戒法 1
一、五戒(Pañcasīla) 2
二、布薩八支戒(Aṭṭhaṅga-uposathasīla) 9
三、布薩九戒法 (Navaṅga-uposathasīla) 18
四、在家十戒 (Gahaṭṭha-dasasīla) 28
第二章 三皈依淺釋 38
一、三皈依由誰說等 39
二、皈依的含義 41
三、皈依的三個要素 45
四、皈依的方式 51
五、世間皈依和出世間皈依 56
六、皈依的破 57
七、皈依的雜染 59
八、皈依的果 59
八、以譬喻來闡明三皈依 62
九、在家弟子的規定 64
第三章 學處淺釋 72
第一節 在家五戒淺釋 72
一、五戒由誰所說等 73
(一)五戒由誰所說 73
(二)性罪和制罪 74
(三)共同文句的解釋 75
二、五戒釋義 77
(一)離殺生學處(pāṇātipāt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77
(二)離不與取學處(adinnād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84
(三)離欲邪行學處(kāmesu micchācār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92
(四)離妄語學處(musāvād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102
(五)離放逸原因的穀酒、花果酒、酒類學處(surāmerayamajjapamād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106
(六)持守五戒的果報 112
第二節 其餘學處淺釋 116
(三)離非梵行學處(abrahmacariy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118
(六)離非時食學處(vikālabhoj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123
(七)離觀聽跳舞、唱歌、音樂和表演學處(nacca-gīta-vādita-visūkadass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130
(八)離穿戴、莊嚴、妝扮原因的花鬘、香、塗香學處(mālā-gandha-vilepana-dhāraṇa-maṇḍana-vibhūsanaṭṭhā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135
(九)離高、大床座學處(uccāsayana-mahāsayan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138
(十)離接受金銀學處(jātarūpa-rajatapaṭiggahaṇā veramaṇī sikkhāpadaṃ) 144
第四章 皈戒釋疑 150
第一節 皈依釋疑 150
第二節 受戒釋疑 156
第三節 持戒釋疑 173
不殺生戒釋疑 174
不偷盜戒釋疑 190
不邪淫戒釋疑 197
不妄語戒釋疑 201
不飲酒戒釋疑 206
不非時食戒釋疑 215
不觀聽歌舞音樂表演戒釋疑 218
不戴塗花香嚴身戒釋疑 222
不坐臥高大床座戒釋疑 223
不接受金錢戒釋疑 224
持戒釋疑 225
出家釋疑 235
第五章 護僧須知 252
一、傷害 253
二、男女關係 255
三、衣物 264
四、食物 269
五、藥品 292
六、住處 301
七、金錢寶物 307
八、比丘可否擁有與不可摩觸的物品 328
九、交通 331
十、說法聽法與誦經 334
十一、比丘的淨人 338
十二、比丘行儀 346
十三、僧俗關係 353
第六章 布施修福釋疑 361
第七章 護僧修福開示三則 407
供僧的意義 407
護持教法的心態 414
附錄一 446
古印度季節月份對照表 446
附錄二 447
附錄三 449
序 言
台灣南傳佛教是有待開墾的荒地!鑑於許多有心想修學南傳佛法卻不知從何下手者,身為南傳比丘的我們,有從事學習與編譯巴利聖典為中文的責任。
2006年底,筆者編譯了《南傳佛教在家居士須知 之一》一書。當時預計編譯三本南傳佛教入門書:第一本為《皈依、受戒、持戒與護僧修福》,著重於在家居士受戒、學戒與如何護持比丘如法如律地持戒;第二本為《佛教徒的生活態度》──吉祥快樂的生活方法;第三本為《南傳佛教入門》。由於這三本書的內容不僅只適宜在家居士閱讀,因此《南傳佛教在家居士須知 之一》應改名為《受戒持戒與護僧須知》。本書即是《南傳佛教在家居士須知》增訂、修改而成。
這本《受戒持戒與護僧須知》,筆者編譯本書的目的,主要針對想學習純粹南傳佛教而不知南傳佛教的受戒、持戒與護僧修福的在家佛弟子,有一本可以閲讀的入門書。當然,本書的內容也是南傳比丘應該了知的。
本書共有七章:第一章為〈在家居士受戒法〉,即是三皈五戒、布薩八戒、布薩九戒及在家十戒的受戒程序。第二章為〈三皈依淺釋〉,筆者根據《小誦經註》和《長部註》中註釋三皈依的部分為底本,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編寫出來,以期讀者能瞭解其中涵義。第三章為〈學處淺釋〉,筆者根據《中部註》和《小誦經註》中註釋十不善業道及十戒的部分為底本,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編寫出來,以期大家瞭解在家五戒、八戒與十戒的內容。第四章為〈皈戒釋疑〉,本章針對一般人所不瞭解和誤解的皈依與在家戒法的相關規定,用問答的方式闡明該義。在本增訂版中,收集了不少多年來許多佛友的問題,其中涵蓋了受戒、在家五戒、布薩八戒、慈心九戒、出家的相關問題,期許讀者能瞭解其中內容,並從中受益。第五章為〈護僧須知〉,有鑑於南傳比丘很難在台灣依照戒律生活,因此本章以解釋在家居士如何依律護持南傳比丘為主。第六章為〈布施修福釋疑〉,本章是以問答的方式,解釋比丘持戒與布施修福的相關問題,希望讀者疑惑冰消,生起信心。第七章為〈護僧修福開示三則〉,本章是筆者近年來整理的〈供僧的意義〉、〈護持教法的心態〉和〈供養卡提那衣的意義〉三篇供僧護教相關的開示講稿,希望這三篇開示的內容對讀者們有所助益。
大家應當注意的是,我們只是依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來討論,並無意批評那些持戒不嚴謹的人。在家居士學習出家戒律,一方面可以如法如律地護持僧眾持戒以培植福業;另一方面,當自己有心想要終生致力於出家修習梵行時,比較容易駕輕就熟,如此對出家僧眾與在家居士都有利益,使正法久住。然而,在家人若在瞭解出家戒律後,用此來衡量並批評出家人,不但徒增自己無明,而且有失筆者編譯本書的目的。
筆者編譯《南傳佛教在家居士須知》一書距今已經過了十三年,此書已在台灣印刷了三版,中國大陸也印刷了三版,馬來西亞印刷了一版。多年來,無論台灣、中國大陸或是海外各地,都曾有人反應此書不容易讀懂。其原因在於,當年筆者編譯此書時,考慮到以精簡為主,因此沒有詳加解釋。而且筆者希望能忠於巴利原典,不敢擅自增減或修改內容,而是以直譯為主,如此一來,增加了讀者理解的難度。此外,由於早年筆者曾長年閱讀北傳佛教三藏原典及相關文體的緣故,導致習慣上把那些戒律名詞、名相用到書中,雖然文字得以簡化,但無形中忽略了在家人及現代人不容易瞭解這些涵義的問題,因為書中很多內容是專業性的,必須用白話及淺顯的解釋一般人才容易看得懂。這是增訂並大量修改本書的緣起。
雖然多年來筆者多多少少進行了一些修改,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所以此增訂版把第二章和第三章重新改寫,在第四章增加了許多問答,並把本書增為七章。最後再進行一些修改,希望能減少錯誤,文字更通順易讀。
巴利聖典至今仍然是南傳佛教徒所依循的教典,可惜向來被北傳佛教徒視為小乘而輕視之。巴利聖典不僅有完整的三藏,更有其完整的註釋書和各種復註。
目前南傳佛教的中文典籍雖然有百餘種,但大多是從英文轉譯過來的;而台灣元亨寺所出版的《漢譯南傳大藏經》,其實是從日譯版轉譯過來的。由於日譯版本身並非精譯,再經由轉譯,其中語意含糊和翻譯錯誤的地方實在不少,非常可惜!儘管如此,這套《南傳大藏經》的出版仍然有意義的。它使不懂巴利文者得以初步瞭解巴利三藏的大體內容。幾年前,台灣莊春江居士根據巴利經藏及其英譯版翻譯了四部(Nikāya),雖然比元亨寺版好很多,但錯誤的地方也不少。我們期盼有志研習巴利聖教者能深入修學,將來把它們一一地翻譯出來,以俾益來學!
為了方便學者進一步查閱相關巴利原典,筆者大都在註腳附上「出處」。由於巴利語與中文在語系上大不相同,而且限於筆者才疏學淺,在內容和譯文不足之處是可想而知的,在此盼請讀者見諒!
在此感謝中國大陸才華洋溢的瑪欣德賢友(Ven. Mahinda),本增訂版有多處參考或採用了其譯著──《比庫巴帝摩卡》、《沙馬內勒學處》和《巴利語彙解》的譯文。
在此也特別感謝博學的緬甸迦納卡尊者(Ven. U Janakābhivaṃsa),在諮詢尊者關於不邪淫戒的巴利原文涵義及其意見後,筆者才能確定這條戒的某些規定,也才敢表達撰寫出來。
本書的出版,感謝各方助緣,並感謝助印者等等,願他們的善業成為體證涅槃的助緣!
僅以編譯本書及分享佛法的功德,祝願恩師 帕奧禪師(Ven. Pa-Auk Tawya Sayadaw)法體安康,少病少惱!
願佛陀正法久住世間!
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Santagavesaka Bhikkhu
覓寂比丘2019年11月 於台灣 桃園龍潭
凡 例
1. 括弧()內的字,是譯者為了補足語氣及幫助讀者瞭解依文意加入的。
2. 六角括號〔〕內的字可以取代前面的字或文句。
3. 為了方便讀者進一步查閲巴利原文,我們儘可能在註腳標上出處。
4. 註腳所標的出處,我們採用了巴利聖典協會(Pāḷi Text Society)版和緬甸第六次結集(Chaṭṭha Saṅgāyana)版兩個版本。其中“A.”表示《增支部》,其餘請見略語表。巴利聖典協會版略語──A.ii, p.1.v.1.的羅馬字母“ii”,表示第二冊;“p.1”表示第一頁;“v.1.”表示第一首偈頌。緬甸版略語──(pg. 2.001)的“2”,表示第二冊;“001”表示第一頁。
5. 若讀者想從我們所引的冊數和頁碼查閲元亨寺出版的《漢譯南傳大藏經》,《漢譯南傳大藏經》行首的阿拉伯數字即是巴利聖典協會版巴利原文的頁碼。只是巴利聖典協會版《律藏》(Vinaya Piṭakaṃ)的冊數順序為:I, II, III, IV, V,在《漢譯南傳大藏經》是03、04、01、02、05。
略語表
A.=Aṅguttara Nikāya 《增支部》
AA.=Aṅguttara Nikāya Aṭṭhakathā=Manorathapūraṇī 《增支部註》-《滿足希求》
Abhs.=Abhidhammatthasaṅgaha
《攝阿毘達磨義論》
Ap.=Apadāna 《本行》
Cnid.=Culla Niddesa 《小義釋》
D.=Dīgha Nikāya 《長部》
DA.=Dīgha Nikāya Aṭṭhakathā=Sumaṅgalavilāsinī
《長部註》-《善吉祥美》
DṬ1.=Dīgha Nikāya Ṭīkā 《長部復註》
DṬ2.=Dīgha Nikāya Abhinavaṭīkā《長部新復註》
Dhp.=Dhammapada 《法句經》
DhpA.=Dhammapada Aṭṭhakathā 《法句經註》
Dhs.=Dhammasaṅgaṇī 《法集論》
Itv.=Itivuttaka 《如是語》
J.=Jātaka 《本生經》
JA.=Jātaka Aṭṭhakathā 《本生經註》
Kkvt.=Kaṅkhāvitaraṇī Aṭṭhakathā 《疑惑度脫》
KkvtṬ2.=Kaṅkhāvitaraṇī Abhinavaṭīkā
《疑惑度脫新復註》
Khp.=Khuddakapāṭha 《小誦經》
KhpA.=Khuddakapāṭha Aṭṭhakathā =Paramatthadīpanī 《小誦經註》-《闡明勝義》
Khus.=Khuddasikkhā 《小學》
KhusṬ2.=Khuddasikkhā-abhinavaṭīkā
《小學新復註》
M.=Majjhima Nikāya 《中部》
MA.=Majjhima Nikāya Aṭṭhakathā=Papañcasūdanī
《中部註》-《破除迷障》
Mil.=Milindapañha 《彌林達王問》
Mnid.=Mahā Niddesa 《大義釋》
PevA.=Petavatthu Aṭṭhakathā 《餓鬼事註》
Ps.=Paṭisambhidāmagga 《無礙解道》
Ptn1.=Paṭṭhāna, Tika Paṭṭhāna 《三法發趣論》
Ptn2.=Paṭṭhāna, Duka Paṭṭhāna 《二法發趣論》
S.=Saṃyutta Nikāya 《相應部》
SA.=Saṃyutta Nikāya Aṭṭhakathā=Sāratthappakāsinī 《相應部註》-《顯揚心義》
SārṬ.=Sāratthadīpanī Ṭīkā 《闡明實義復註》
SN.=Sutta Nipāta 《經集》
Thag.=Theragāthā 《長老偈》
Ud.=Udāna 《自說經》
VajṬ.=Vajirabuddhi Ṭīkā 《金剛覺復註》
Vbh.=Vibhaṅga 《分別論》
VimṬ.=Vimativinodanī Ṭīkā 《除疑復註》
Vin.=Vinaya Piṭaka 《律藏》
VinA.=Vinaya Piṭaka Aṭṭhakathā =
Samantapāsādikā 《律藏註》-《普端嚴》
VinlṬ.=Vinayālaṅkāra Ṭīkā 《律莊嚴復註》
VinsA.=Vinayasaṅgaha Aṭṭhakathā 《律攝註》
VinvṬ.=Vinayavinicchaya Ṭīkā 《律抉擇復註》
Vism.=Visuddhimagga 《清淨道論》
VismṬ.=Visuddhimagga Mahāṭīkā=Paramatthamañjūsā
《清淨道論大復註》-《勝義寶箱》
Vv.=Vimānavatthu 《天宮事》
Y.=Yamaka 《雙論》
Dhammo have rakkhati dhammacāriṃ,
dhammo suciṇṇo sukhamāvahāti.
Esānisaṃso dhamme suciṇṇe,
na duggatiṃ gacchati dhammacārī.
法實守護法行者,善行法者帶來樂;
善行法有此功德,法行不墮於惡趣。(J.i, p.215; Thag.p.272, v.303; BuA.p.174.)
◎本書在編譯與校對方面,錯誤之處在所難免,當讀者發現其中有錯誤或錯字時,請不吝告知筆者,以方便更正。想要獲取最新版本的電子書者,請在筆者的雲端硬碟
「https://onedrive.live.com/redir?resid=B7AD4DBC5664F05C!107&authkey=!ALmYY8amFTE5Ljc&ithint=folder%2c」下載,或以「santagavesaka@gmail.com」電子郵件通知筆者,僅此致謝。
期勉語
沉溺於享受唱歌、看戲,
以及追求各種欲望的滿足,
表面上似乎很快樂,
可以抒解憂惱與痛苦。
事實上,那如大象陷於泥沼中,
越陷越深!
就如發癢的傷口,
越抓越感染!
佛教徒所追求的喜悅與快樂,
是來自內心的平靜;
體證涅槃的出世間樂,
是諸佛所讚歎的!
無論何時何地,
何不嘗試平靜內心、依教奉行,
而不是追求感官的滿足。
覓寂比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