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有分可以在六種地方出現。第一個,結生處與轉向;第二種,速行與轉向;第三種,彼所緣與轉向;第四種,確定與轉向,確定時分的那種所緣;第五種,速行與死心;第六種,彼所緣與死心等的中間。有分在這六個情況下出現,稱為有分處。
・心路心跟離路心不同。離路心是一個一個的心生起來,它每一個心只執行它自己的作用,都是一樣的——識知上一生臨死前速行所取的所緣。但心路心是按一組一組的心,一組一組的心按照次序生起來的,有心的順位。按照這個順位,心的順位,次第地生起來了。
・心從界的角度分,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世間界的心;從心的功能性的角度上來講,有造業的心和不造業的心。造業的心分成善心、不善心;不造業的心分成果報心和唯作心。
・五門轉向心是一個功能性的心,它只是執行五門功能,也叫唯作心。
・五門轉向心在《阿毗達摩》裡面有另外一個名稱,叫捨俱意界心,捨俱的意界的心。
・色法就是外面的所緣,眼界是我們內在的色法眼淨色,眼識界是眼識這個心識剎那。
・有心、心所、涅槃、16微細色、五淨色加概念法,這6個法所緣,作為我們外在的所緣,我們講它對應的意界與意識界。
・意界和意識界的差別是什麼呢?意界只有兩類三種心,一類就是五門轉向心;另一類是領受心,分善果報的領受心和不善果報的領受心兩種。轉向是一種,領受有善和不善兩種,合起來是三種。
・意界心在接觸所緣後,沒有辦法完全地識知所緣,也沒有辦法完全地掌握所緣,它只是知道所緣撞過來了,感受所緣的撞擊,但它沒有辦法清楚地知道所緣,這個是意界的特點。能夠取到所緣,是後面的意識界的心的能力。
・五門轉向的特相,純粹只是知道有跟五門相應的東西撞擊過來,它沒有去清楚地取到這個撞過來的所緣,只是審查一下,審查一下這個所緣,這是它的特相。
・為什麼會長這樣的根門,是你過去生對這樣的色聲香味觸有執取,這一生才會長出眼耳鼻舌身這樣的根門再去認知它。
・在意門心路開始時執行轉向作用,但它還有一個作用是和五門的確定心一樣的——確定所緣,執行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
・五識的能知過程是在五門轉向心識,生、住、滅三個剎那之後,接下來的那一個剎那就是雙五識。這個剎那的時間,我們叫做五識處,五識生起的時間。
・作為果報心的雙五識,也稱為五識界,五識界是屬於意識界了。
雲端起觀-第119講
心的順位與作用
昨天我們學習了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這三種心我們稱為離路心。
有分可以在六種地方出現。第一個,結生處與轉向(…結生→有分…有分→(意門)轉向…)。結生心生起之後,會有16個有分心持續生起,不管是哪一界的生命都是這樣。三十一界的生命結生之後,生起16個有分心,然後產生一個意門轉向心,後面是一個欲界貪邪見的速行心,貪「新生命開始了,又結生了,啊!真好。」又有新生命來了,意思是這樣。如果是有學聖者,不會有邪見。這是第一種有分出現的地方;
第二種,速行與轉向(…速行→有分…有分→轉向…)。速行結束之後落入有分,然後到下一個心路生起來轉向的地方,這是速行時分的;
第三種,彼所緣與轉向(…第二彼所緣→有分…有分→轉向…)。是兩個彼所緣結束以後再落入有分,一直到下一個轉向心路生起來,這裡面會有有分,包括臨死速行心路的彼所緣。臨死速行心路生起彼所緣,然後落入有分,最後死心出現;
第四種,確定與轉向(…確定→有分…有分→轉向…)確定時分的那種所緣。到了確定心之後就落入有分了,一直到下一個轉向心生起來;
第五種,速行與死心(…第五速行→有分…有分→死心…)。這是臨死速行心路,第五速行結束以後它會落入有分,然後死心生起來;
第六種,彼所緣與死心等的中間(…第二彼所緣→有分…有分→死心…)。臨死心路有彼所緣,彼所緣後再落入有分若干,然後死心生起。 有分在這六個情況下出現,稱為有分處。
不管是結生心、有分心還是死亡心,都是果報心,這個我們知道。我們也知道這三種心,從心所的角度上來看,它們其實是同一種心。所以我們也可以這麼來理解:「結生、有分、死亡,同一種心其實都可以稱為有分心。」就是生命有的一種存在的特徵,結生心是這一「期」生命中的第一個有分心,死亡心是這一「期」生命的最後一個有分心,也可以這樣來理解。但是為什麼不這麼說?因為它們三個執行不一樣的功能,不一樣的角色,雖然長得一樣,但是它們乾的活不同。有分是生命流持續存在的象徵,它是生命流安靜的狀態。如果我們的心一直都是在有分狀態的時候,你的身心都會是很安靜的、不會活躍的。晚上熟睡的時候是最安靜的時候,就不會動也不會想、也不會做夢。
有心路生起,是我們的生命流活躍的狀態。但不是說一個人顯得很活躍,才能讓各種各樣的心路不斷地生起來;即使這個人外表上顯得很安靜,也會有很多心路生起來,比如他正在進行激烈的思想鬥爭。真正的安靜是完全落入有分的狀態、落入有分的時候。離心路,巴利語vīthimutta。vīthi就是心路,mutta是超脫、超越、不在的意思。就是離開、不在心路領域的這些心,稱為離路心。
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在一期的生命當中都是同一種。19種可以執行結生的某一種,自始至終,其心所數目和心理素質是不變的,只是結生和死亡或有分,它們執行的作用不一樣而已。
在學習心的內容的時候也談過有一些心,比如像捨俱推度心。雖然名稱是一樣的,心所組合是一樣的,但在不同的地方執行的功能不同,作用不一樣。
路心
心路心跟離路心不同。離路心是一個一個的心生起來,它每一個心只執行它自己的作用,都是一樣的——識知上一生臨死前速行所取的所緣。但心路心是按一組一組的心,一組一組的心按照次序生起來的,有心的順位,按照這個順位,次第地生起來了。心的順位是心的定律之一,巴利語cittaniyāma。經典講心的定律,最主要是指心路裡面的心,它是依著心的順位次第地生起來的。那這些不同生起順位排列出來的心,構成了不同的心路,有五門心路、有意門心路。五門心路就是眼門心路、耳門心路、鼻門心路、舌門心路、身門心路,這些心組成的一串串的心,按照順位組起來的,它完成看、聽、嗅、嘗、觸、思惟、推斷種種的功能。這些功能說扮演也好,或者它表現出來,或者呈現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說心路在跑起來了,產生了一條心路了。而對於眾生來講,每時每刻都有很多心路生起來,只要你沒有沈入有分,就不是在熟睡的狀態里,就會有很多心路生起來,去執行看、聽、嗅、嘗、觸、思惟、推斷、分析,然後心路的中間夾雜著很多的有分。只有在熟睡一點夢都沒有的時候,那才是持續的有分流,平靜的離路心有分流狀態。
不管是哪一種心路,眼、耳、鼻、舌、身、意,六門心路生起來了,一般都會各種心摻雜、交替出現。心從界的角度分,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出世間界的心;從心的功能性的角度上來講,有造業的心和不造業的心。造業的心分成善心、不善心;不造業的心分成果報心和唯作心。對於凡夫或有學聖者來講,由於看、聽、嗅、嘗、觸、思惟,而生起來的這些六門心路,一般都會摻雜著果報心、善惡主動造業的心、以及純粹的執行功能的唯作心。心路是導致我們完整認知的,主動認知的一個過程。它不只是具備主動的善惡的能知的這種過程,也包括了功能性的心,即果報心和唯作心。不造善惡,是一種功能性的心,加上我們主動意識善心、不善心,這些心依著心的順位組合起來,去執行我們要認知這樣的一個所緣或者一個事件,我們把它稱為是心路心。
在心路裡面,第一個要談的就是這個五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是一個功能性的心,它只是執行五門功能,也叫唯作心。我們知道唯作心它分成大唯作心和小唯作心。小唯作心就是這種轉向心、意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阿拉漢生笑心,只是執行某一功能。阿拉漢生笑心是阿拉漢的,阿拉漢生起的心除了果報心,其他無論大小都是唯作心,因為阿拉漢已經超越了善惡,所以他生起來的不管是大唯作心還是小唯作心,都是功能性的心。而一般我們凡夫或者有學聖者能夠生起來的唯作心,只是小唯作心,也就是五門轉向心或者意門轉向心。
五門轉向心在《阿毗達摩》裡面有另外一個名稱,叫捨俱意界心,捨俱的意界的心。我們知道十八界裡面有意界和意識界,十八界是這麼分,比如說色所緣,色界、眼界、眼識界;聲界、耳界、耳識界;法界、意界、意識界。眼睛是緣色法,所以眼界、眼識界就容易瞭解了。色法就是外面的所緣,眼界是我們內在的色法眼淨色,眼識界是眼識這個心識剎那。對於法所緣的內容,我們有6個法所緣對吧?有心、心所、涅槃、16微細色、五淨色加概念法,這個法所緣作為我們外在的所緣,我們講它對應的意界與意識界。意界是名法,它的功能就像一道門,眼界雖然也是一道門,但是它們不一樣,意界和意識界的差別是什麼呢?
意界只有兩類三種心。哪兩類?一類就是五門轉向心;另一類是領受心,分善果報的領受心和不善果報的領受心兩種。轉向是一種,領受有善和不善兩種,合起來是三種。
在89種心或者說89種能知的過程裡面,只有這兩類或者說三種過程是屬於意界,剩下的除去雙五識,還有76種心或者76種能知的過程,稱為意識界。如何去理解這個意界?或者為什麼這三個心單獨拿出來做意界呢?何必那麼麻煩,都叫意識就完了嘛!但是不同啊!《註疏》裡面把意界比喻成一道門——這個「一道門」跟眼界的一道門,比如說眼門,是不一樣的。
意界的這道門它有不同的意味。意界心在接觸所緣後,沒有辦法完全地識知所緣,也沒有辦法完全地掌握所緣,它只是知道所緣撞過來了,感受所緣的撞擊,但它沒有辦法清楚地知道所緣,這個是意界的特點。能夠取到所緣,是後面的意識界的心的能力。意界只能知道有五所緣「砰」正在撞過來,只知道這個,但它不知道是什麼,通俗講只有意還沒有識。五門轉向的特相,純粹只是知道有跟五門相應的東西撞擊過來,它沒有去清楚地取到這個撞過來的所緣,只是審查一下,審查一下這個所緣,這是它的特相。
五門轉向的作用它有兩種,一種就是轉向功能,它不知道所緣具體是什麼,它只是知道有東西過來了,給它轉過去,這樣的一種能知過程,就是五門轉向。五門轉向心生起來的前一個心是有分心,而有分心所緣是上一世臨死速行心路所緣取的所緣。心路要生起來的時候,心需要轉換所緣,從原來的有分取上一生臨死前的所緣,要轉向現在所緣。當所緣在過去有分撞向有分以及五淨色,經過兩個有分波動完了以後,意門做出反應,起個五門轉向心,「唉,五所緣啊?顏色啊?聲音啊?趕緊轉去看看。」它本身並沒有取到所緣,只是完成一下從意門到五識界的轉換——識別一下這是什麼東西。
五門轉向第二個作用是轉換所緣。將有分所緣轉到五門的所緣,也像一道門,只是轉換,沒有看清楚東西,但知道有東西來了。轉的過程其實從過去有分就開始,新的所緣已經撞擊到五淨色和有分了,但是有分流並不是馬上中斷,要經過一個有分波動、一個有分斷,再到五門轉向。也就是說五門從過去有分的方向就開始拿到了一個新的所緣,作為一個心路的開始,這個所緣是跟色、聲、香、味、觸有關的。那麼在接軌的過程,轉向功能,我們對心識能知這種功能性的延續,就是心流的認知。我們在學《阿毗達摩》做PPT的時候都是畫一個圈一個圈對吧?一個心流的畫一個圈一個圈代表很多心。
這種表達方式是希望大家能夠容易理解,但這種表達方式也很容易讓人家感覺有一個一個的主體,這個想法要破除。我們並不是要表示每個心一個圈是一個主體的存在,其實心就是一個剎那的時間,一個剎那時間的認知過程。比如說有分心、有分波動,就是顫動一下就結束了。在有分流中,突然所緣出現,色聲香味觸所緣撞過來了,開始撞擊到有分。講撞擊有分也是方便說,並沒有東西打到你的心臟上。只是由於根門跟所緣,它是天上一對,地下一雙來了。為什麼會長這樣的根門,是你過去生對這樣的色聲香味觸有執取,這一生才會長出眼耳鼻舌身這樣的根門再去認知它。所以所緣是你渴愛的食物,是你想吃想要的東西,只要這個所緣一出現,你自然地,根門就會受到刺激,就像肚子餓的時候聞到飯香,口水就會流,肚子自然就會咕咕響。為什麼會有這樣?因為它受到刺激,渴愛被引發。並不是一個飯團摔過來撞到你心臟上了。你對所緣的渴愛,會讓你覺得很有意思,所緣有迷媚的緣力,讓你感到迷媚,受到刺激。
所以有分斷以後,眾生的這種習慣性就要開始對這個所緣進行識別,就會有更活躍的生命狀態出現,轉向另一個識知過程,五門轉向心就要生起來。五門轉向心生起來之前,有分會顫動,其實它的意思是生命的過程開始受影響了,有分斷這個有分心,在剎那滅了以後就不再生起有分了,而是五門轉向心生起來了。也就是說這個有分斷的心滅了,接著下來一串的能知的心,將會依著心的順位,次序地生起來。那在這個時候,五門轉向心扮演的就是這種轉換的過程,讓活躍的心路生起來。心路生起的心是按照位序的:五門有五門的位序;意門有意門的位序。根據所緣的強弱程度,生起六種心路呈現的方式,最後又落入有分。心流是綿綿不斷的,就是緣起第五法裡面講到四種性理,其中的一個叫「一性理」,這後面會講。前面我們已經有提到過了,就是同一個眾生,就是一個心流,它不會交叉的,跟其它的生命不會交叉的。但是雖然是一個心流,但在生命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生命經驗轉換,有從平靜的心流轉換成活躍的心流;有從認知這樣的所緣的活躍心流,然後有另外的認識其它所緣的活躍心流。
如果這種轉換牽扯到五門的所緣的話,就是五門轉向心起作用,放下有分的所緣,轉向眼、耳、鼻、舌、身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的所緣。
五門轉向的現起,是心從原來的有分,只是緣取上一生的臨死速行的所緣,而開始去作意,或者說面對;或者說去省察五所緣;或者你的心開始導向色聲香味觸的所緣,這是它的現起。
五門轉向的近因是有分斷了,有分為什麼斷呢?因為被所緣撞擊,然後它波動了,轉起了,所以它斷就一定會有一個心生起來。幹什麼?去識知,生起一條心路去識知所緣,所以它斷了。按照無間緣的定律一定會有一個心生起來,這個心生起來就是要去看一下所緣是什麼,以便後面的一串的心路生起來,所以有分必須斷。有分如果不斷,你就一直在有分裡面,所以它的近因是有分斷。有分流是被動的,這個是不活躍的,當受到所緣刺激的時候,它這種被動的平靜的狀態發生變化,那麼變化的這個剎那給它一個名字叫有分斷。所以這個斷呢,有分斷的剎那,五門轉向的近因。
五門轉向開始取到色聲香味觸的所緣,我們知道色聲香味觸它有可喜所緣、不可喜所緣、有極大所緣或者是微細所緣。不管是什麼樣的所緣,對於五門轉向心來講,它只生起一種感受——捨受。 五門轉向只有捨受,意界都只有捨受,後面的領受也是這樣的,它是捨受。為什麼?因為在這個心路第一個剎那開始接觸所緣,它並沒有真正地看清楚這個所緣,它只知道有個東西撞擊過來,有一個所緣撞擊過來。五門生起一串心路去認知它,它自己本身沒有識知,生起的是捨受。
在西亞多G的《趣涅槃道》里,對五門轉向還有一些解說。五門轉向心心識能知的作用,是取同一個導致有分動搖、或者波動、或者斷,受這個影響的所緣。也就是說這種認知過程,也就是認知心路的開端,它要去認知是什麼東西導致有分動搖、有分斷,什麼東西導致有分被刺激,而激發出一條認知它的這樣的心路。同時,如果我們在修名法的時候,你必須觀察五門轉向心,在這個心識剎那裡面,除了心識,五門轉向心識,純粹地識知目標的心識,還要觀察它裡面的心所的組成。
五門轉向心它有11種名法,那也就是1個心識加上10個心所,所以我們要觀察不只是觀察識這種轉向心的特相、作用、 現起、近因,也要知道跟它一起生起來的其它所有心所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整體地去觀察這11個名法的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從而你才能夠整體地、完整地認知轉向心的心識剎那,它的心和心的素質和以及它自身的作用。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每一個心識剎那都有它的功能,它按照順序生起來的,以它的識去能知,以識能知作用作為主導,我們講「意為先導」。
一般人很容易忽略掉心所的內容,而且很容易把心識剎那當成一個主體;其實這個心識剎那,它是一個名聚,是一個概念主體。如果你不把它打開破除密集的話,就像我們身體它是五蘊和合的,你說:「我知道啊,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一樣,但是昨天的我是個完整的我,今天的我也是個完整的我。」這樣每一個剎那都作為一個個體、一個個體存在的時候,就會落入組合密集,我們被組合起來,你看到的是一個有頭有臉、四肢俱全的這樣一個身體。對於名聚也是這樣,一個剎那、一個剎那,如果不看到每一個剎那裡面它的組成以及它執行的作用,我們也很容易生起這樣的心。
所以西亞多G建議說:「這個識一剎那體驗到的轉向,轉向所緣的這種能知經驗的時候,要在這個經驗下分析裡面的每一個心所,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整體來看,心所組合起來以後的五門轉向心,它整合起來完以後,它又形成了它的完整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
在這樣看完以後,我們才會知道在五門轉向心識這個剎那,在這個剎那的心識裡面,是有10個心所,也就是10個名法。它每一個名法的經驗都不一樣,觸有觸的經驗、受有受的經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都有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在這個心識里,思心所組織下面執行不同的作用。心識是為主的,因為它要認知,但是它是怎麼去認知的呢?是下面這些心所一起乾的。那你如果不看到這些心所在這個心識剎那裡面各自執行的功能,你就沒有辦法去破除這個組合密集。
要看到這個心識剎那裡面,都是有哪些心的素質參與到裡面去了。心的素質有52種,但52種心的素質並不是在每一個剎那裡都同時存在的。按照心的定律,在不同順位的心識剎那裡,要完成某一種識知功能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心所配合心識在那裡起相關的作用。起這個作用是思心所來召集的,但思心所自己本身也是一個心所。這裡面沒有一個我,只是你心的習慣,依著心的定律到了這個剎那,五門轉向生起。五門轉向的心,哪些心所要來參與?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乾嘛?轉向。並沒有一個「我」在裡面,「現在要五門轉向了,你們都過來,我給你們安排個活。」不是這樣的。所以這裡面既要破除組合密集,又要破除有「我」的理解。帕奧西亞多一再強調的,學心法、心所法;學心路、離路心,不要學出一個個「我」來的。
五門轉向處,是從有分斷到五識中間這個地方會生起來,這是在五門心路裡面的;意門轉向也是屬於轉向心。在意門心路開始時執行轉向作用,但它還有一個作用是和五門的確定心一樣的——確定所緣,執行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
五門轉向下一個心是五識處,五門轉向之後會生起雙五識,雙五識就是執行看、聽、嗅、嘗、觸的這個識的作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善果報的、不善果報的乘2,雙五識是10種心識。心路過程的每一個心識剎那,這個圖表上畫的是一個個圈,代表的是一個個名聚。一個名聚的意思是在那一個剎那,那一堆生起來的心識和它的心所,是同生、同滅、同所緣、同依處的,在這個剎那,執行某一種能知、識知的功能和作用。那也就是說這一堆名法,這一聚名法,或者是一個精神作用的過程。
我們談「心」,就是講心是能知,不管是哪一種心,活躍的、不活躍的、功能性的,還是造業的心都是能知。能知,有時候像一個主體,有時候像一個工具來執行能知,某一種能知的功能,這是方便說。心識本身就是一個識知的過程,我們一直要這樣來理解比較究竟。但是我們講課的時候經常會講到說,這個心在這裡面執行貪的功能或者在幹什麼,好像心它是個主體,然後它有一個媒介或者工具。這是為了大家明白,那真正我們在心裡作意的時候,就是一個能知的過程,這樣理解就比較不容易錯啊。
五識的能知過程是在五門轉向心識,生、住、滅三個剎那之後,接下來的那一個剎那就是雙五識。這個剎那的時間,我們叫做五識處,五識生起的時間。這個時間一過就是另外一組的心識剎那了,依心的定律,另外一個要執行領受能知的功能,在這那個地方要出現。除了相同的速行之外,在不同的心識剎那時間里,有不同固定類型組合的心生起來去識知目標,這是心的定律,這是很深奧的一件事情。你沒辦法問:為什麼五門轉向後是五識,五識以後是領受,領受以後是推度,推度以後是確定,確定以後一定是速行?你要問佛陀,佛陀可能也不回答你,它就是心的定律。
根據心的定律,五門轉向後生起雙五識的某一種來完成看、聽、嗅、嘗、觸的工作。當然在五門轉向後的這個時間點,五種識中的某一種,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演出,或者開始推出五門心路。五門心路就正式依著這個門展開了,這是心路的規則。因為五識的門不一樣,所以它可以開展出五種心路,眼門心路、耳門心路、鼻門心路、舌門心路、身門心路。
雙五識是果報心,果報是跟過去的無明、愛、取、行、業有關,是由於業生起來的。過去業它是在無明、愛、取的造業動機下去實施的,所以業不是一個純純的業的力量,它一定是跟當時造業的時候的無明、愛、取打包在一起出現的。如果是善果報,它就可以讓這個識的體驗,能知可意所緣;如果是不善果報,這個能知就體驗不可意所緣。這個可意所緣、不可意所緣,不是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樣的。我們老舉這個例子:當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堆糞,「啊!好臭」,你的生起來的心對它的認知是不可喜所緣。你剛剛走過,糞甲蟲冒出來了,「啊!好大的一堆食物」,是可喜所緣。不同的生命界對於同樣的所緣,它感受的果報不同。為什麼?因為它的無明、愛、取不一樣。我們前面學過佛陀講的《燃燒經》:
諸比庫,顏色在燃燒、聲在燃燒、香在燃燒、味在燃燒、觸在燃燒;眼在燃燒、耳在燃燒、鼻在燃燒、舌在燃燒、身在燃燒;眼識在燃燒、耳識在燃燒、鼻識在燃燒、舌識在燃燒、身識在燃燒,都在燃燒,源於識而產生的觸,觸而產生的各種受也在燃燒。
——摘略於《燃燒經》
為什麼佛陀這麼講?因為你所有面對的這些所緣,以及你為什麼會有這些根門,然後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識和這些受?都是我們自己折騰出來的,就是在燃燒的這種狀態。那麼作為果報心的雙五識,也稱為五識界,五識界是屬於意識界了。五門轉向是意界,眼界是什麼?眼界是眼淨色。眼門是什麼?眼門也是眼淨色,眼淨色作為眼識的依處,也稱為眼門。為什麼是眼淨色會作為一道門?因為它作為依處,能夠讓眼識界乃至整條眼門心路生起。
五門轉向是意界,它只是知道有東西撞過來的,它不知道完整的東西。心從五門轉向開始轉向去專注那個目標,什麼東西過來了?屬於五門的東西過來了。到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屬於意識界了,五識界屬於能知個別獨特的所緣,獨特就是能夠相對於自己的心識功能而言就叫獨特。現在就來看雙五識,我們講眼識的例子,眼識掌握了,其它的都是一樣的。
首先,眼識的特相是什麼呢?眼識的特相是依靠眼依處,也就是眼淨色而生起。然後對色所緣能知,能夠知道色所緣。也就是說,眼識這種心,這種能知、這種經驗,必然是要依靠眼淨色,眼依處而生起的。而它的能知,是只能知道色所緣而已,它不會知道聲所緣、它不會知道味所緣,這是它的特相。
那麼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它純粹是取色所緣,也就是說它純粹能知色所緣。因為它這種很獨特的能知,不共於其它的心識,所以它能夠成為14種作用之一,也就是眼識的作用。
眼識的現起,禪修者去觀察眼識,能體驗到眼識面對所緣的這種經驗,或者它正視所緣,所緣是色所緣,它不會是其它所緣。
它的近因是五門轉向,五門轉向像一個二傳手一樣,球過來了,「砰」,它是不往下打的,而是直接轉給眼識。
在帕奧西亞多的書裡面,一般都是先概括地說一下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接著下來就會詳細地來談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那麼五識的詳細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我們就明天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