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過去的記憶和所關心的未來的事放在心裡。要有正念的活在當下,無須擔心未來之事。
由於我們不斷學習,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去除了許多的執著、慾望、夢想、希望。理想破滅(Disillusionment)起初是痛苦的,因為它與失望有關;之後,它讓心解脫,它使我們變得更實際。
生活不是神話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他們從此以後過著幸福的生活」這回事。老實說,我們必須改變,像一條蛇因為蛇皮變得太緊,必須蜕皮一樣,我們必須去掉我們的夢想。為了能順暢的呼吸,自由成長,我們必須脫去舊皮,長出新的,而不是抱怨它變得太緊,使我們不能呼吸。我們必須記住,當要再度蜕皮時,我們不要不情願。脫去舊皮是痛苦的,我們非常脆弱和過於敏感,因為新皮不夠強壯來忍受外在的環境。
在心理上,我變得越來越獨立,不會感到孤單。如何保持以正念觀察內心深處?你會了解這種感覺。對受覺要有正念,並耐心的等待,不要強迫,讓你的心保持柔軟。
喜樂就是有一顆平靜的心和具足正念,如此的有正念,以致於沒有念頭,沒有我的感覺。當所有有關過去或將來的念頭都不生起時,喜樂便生起了,此時沒有「我」,沒有昨天,沒有明天,沒有任何計畫。在那不受時間影響的片刻,沒有「我」在體驗喜樂,只有喜樂,真正的喜樂沒有理由。
當你真的快樂時(沒有「我」的感覺),你不能說:「我快樂,是因為…」如果你努力想要獲得快樂,你一定無法如願。真正的快樂是不請自來的。
你能否非常仔細的觀察你的心?如此仔細以致於沒有任何念頭生起。當沒有念頭時,心是平靜的,只有如實的覺知。念頭無法使心平靜,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處理這些問題的最好的方法是不去想他們。不停的想,只會讓你筋疲力盡,像我們一樣受過教育的人都會想太多,我們必須承認這點。我們必須訓練自己,不要想太多。
閱讀、談話和其他讓人分心的事,使人健忘。我們做太多這些事,當不再做這些事時,我們會覺得空虛、不安和無聊,或者他們的心因為沒有這些事的刺激而變得遲鈍。
每個念頭都會耗費心力,動念頭(thinking)是一種負擔,一種折磨。你認為藉著思考,你可以找到使你快樂的方法。你以這種方式欺騙自己多久了?你還要愚弄自己多久? 夠多的念頭!請觀察沒有念頭時是何等情況。
許多事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這給我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在我心裡發生的事,在我生命中發生的事。一顆有念頭的心無法觀察,動念頭是盲目的。一顆觀察的心是不思考的,「觀察」無需思考。其實,觀察並不等於注意(noting)。你想得越多,你越是妄念紛飛。如果你清楚的觀察你的念頭,它必定會停下來,不再打妄想。
我不去想,讓念頭自行生滅。不要想太多,也不要做太多。禪修者不應該是忙碌的,不要談太多,不要耽溺於睡眠,要樂於獨處,對六根門要保持覺知,飲食要適度。
這些日子你的禪修如何?當你停止想時,當你停止觀察時,當你的心完全寂靜時,只有警覺和覺知,那麼你會看到事物快速的生滅,事物像夢幻般的性質。
在箱子裡有一些舊報紙,我閱讀這些舊報紙,並觀察我的心,這是讓人分心的東西,是有趣的,可以殺時間,卻沒有用處。人們把心思花在娛樂和資訊上,他們的心偏離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探討自己的心和自己的生命是更有益的,然而大多數人都害怕這樣做;相反的,他們想要忘記自己,想逃避自己,他們沒有勇氣面對自己。或是他們害怕,害怕如果他們想「太多有關自己的事」,他們會發瘋。然而我不是談論「想」,我是談論「觀察」。是的,如果你想太多有關自己的事,你可能會發瘋。
人們感到空虛和無用,為了掩飾,他們總是使自己忙碌。
當他們忙時,他們覺得自己很重要。誰能告訴你要做什麼?不是我,也不是老師或精神科醫生,你必須自己找答案。我只能告訴你保持正念和過簡單的生活,我想這是你正在做的。我們不能擁有一切,我們必須有所選擇,並且把其他的放下。
慾望少則負擔少。
我並不懷疑渴望、執著、貪慾和貪婪是苦的根源,而去除它們的唯一方法是徹底的觀察它們;壓抑和發洩並沒有多大益處,深入觀察它們才是最重要的。
無論有多少解釋都不能使你了解「貪心」的意思,除非它在你心中生起時,你去觀察它,它看起來像間諜,有很多面孔,都是騙人的,你一直被貪心所欺騙。貪、驕慢、邪見是修行的障礙,是許多不必要的活動的原因,是使生死輪迴延續的原因,也是延緩人們修行和解脫的原因,這些障礙(papabca)使人們忙碌、分心,不得解脫。
「尋」(Vitakka)是最初把心放在一個所緣境上,或把一個所緣境放在心中;而「伺」(vicara)則是持續的把心放在相同的所緣境上。在禪修開始階段,「尋」與「伺」並存,因為心會從禪修的所緣境悄悄的跑掉。
禪修者必須一再的把心收回來,並專注在所緣境上。在禪修一段時間後,心不容易再跑掉,但是需要努力讓心專注在所緣境上。在長期禪修後,心會專注在所緣境上。「尋」與「伺」兩者都是心所(cetasika,mental concomitants)。
我讀過Vimala Thakar(是現代的一位印度禪師,她提倡婦女心靈解放,她因為遇到Krishnamurti而改變了她的一生。)的<禪修:一種生活方式>一文,以下是一些我非常喜歡的段落︰「…除非你能發現一種天生的激情,否則我們不會想去過禪修的生活。禪修是一種完全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種部分或片段的活動。生活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東方的。一個真正的詢問者是不會興奮的,只有深度,沒有膚淺的興奮…。這種觀察的狀態持續在清醒的時間,無論你是在煮飯,上班,或是在談話,觀察的狀況持續在清醒時的所有活動。當觀察的狀況持續時,敏感度會增強,而且從早到晚,你比以前更能保持覺知。只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心的活動上,而排除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是沒有用的。禪修與整個生活有關,換句話說,禪修與每一種身心狀況有關。因此,我們把禪修從心理活動的小範圍,帶到意識的廣大領域,這與你坐或站的方式有關,和你一整天中的舉手投足、語默動靜有關。無論你是否願意,你的心裡狀態都從你的行為中表現出來。很少人了解到持續的談話是禪修巨大的障礙之一。」~Vimala Thakar
一種片段的或特殊的生活方式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多方面的了解。在我們的身體裡,每個部位都與其它部位有關;人的生命亦然,你生命中的每個方面都與其它方面有關。你生命中的經濟、感情、理智、社會和精神方面全是相關聯的,你不能把他們分開,如果你想把他們分開的話,你的生命會不充實,不和諧,而且會有衝突、分裂和停頓。
你是否讀過「佛陀非常仔細的洗他的腳、手和缽」?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修行,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這與你生命中的每一個方面有關。因此,你的談話,穿著,與他人交往,吃,睡,笑的方式,你做的每件事都反映出你的心。
如何深入思考?你需要一顆平靜、有正念的心,一顆不會疲倦、焦慮而能清楚觀察的心。清楚的觀察是最重要的。
無論內在和外在,都有衝突,只有清楚的覺知和智慧能化解這些衝突。
試著去想較積極的想法。思想是強而有力的。讓你周遭的事使你更快樂,讀一些使你的心平靜、寧靜和快樂的書;有些書是令人消沉的。還有,不要對自己或別人期望太高。
在我修習「念處禪」兩年後, 我讀到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1904 ~1982,為緬甸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禪師之一,他的禪法廣為流傳於緬甸、東南亞和西方。)有關修習念處的書,我發現大部分我所經驗到的與他在書中所說的相符合(這令我驚訝和欣喜)。最好先修習足夠長的時間,然後再閱讀有關「nyanzin」(觀智的階段/進展)的書,然而「觀智的階段/進展」並非值得驕傲的事。
一位預入聖流的須陀洹(sotapanna,預流者)不會破五戒,這是佛陀一再說的。什麼是須陀洹?誰能告訴你某人是不是「預流者」?預流者和凡夫有什麼不同?佛陀教導的一些基礎知識是必須知道的。如果沒有從一些明師聽過「法」,要正確修行「法」是不可能的。
需要多少必要的經典、教法(pariyatti)?這是問題之所在。五比丘聽了佛陀所說的《轉法輪經》(Dhammacakkapavattana-Sutta)和《無我相經》(Anattalakkhana Sutta),這兩部經就足夠讓他們證悟。
持戒是必要的,不持戒,無法使自己平靜。持戒有助於禪修,禪修也有助於持戒。律儀(Samvara,restraint)可以讓痛苦減少。持戒是一種律儀,而正念也是一種律儀。
在美國,你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有些是真誠的,有些了解「法」,然而有許多人對印度教、禪、西藏密教、上座部佛教和西方的心理學完全混淆。有人說美國彷彿是用有很多成分的緬甸咖哩(各種各樣的東西)混在一起煮。
沒有一個地方是完美的。如果你對「法」一無所知,你會更困惑。去那裡參觀一次吧,生命是一連串的實驗,沒有人能告訴你:在那裡你是否會快樂,然而你確實會擁有許多自由,你有以自己的方式過生活的自由。至於別人過他們生活的方式,又能說什麼呢?那是他們的生活。每個人或多或少是無知的(bala,愚癡的)。
你對「法」的了解和修習是你唯一的保障。
是的,愈有正念的人越柔軟。愈敏感的人,對痛苦,對不愉快,對無意義的話會更敏感,也很容易被無意義的事所激怒(irritated)。
你可能會感到不安,因為世間充滿「無法覺知他們的不善心的人們」。而且他們甚至期望你分享他們對生命的態度、行為。有時,你可能因為人們不了解「法」,和嘲笑那些修行的人而感到很不開心。有時,他們甚至故意給修行人找麻煩,這些事甚至在僧眾裡發生。因此要了解他們,並原諒他們。
有「捨」(Upekkha,equanimity)心的人是非常平靜的。
有人問我:他們與人相處時,為什麼這麼容易被激怒、心煩。答案是:他們無法容忍那麼多的廢話,他們不想浪費時間交談和說閒話。以前,他們喜愛交談,說閒話,消磨時間,談政治;現在,他們只能稍微容忍。當他們對所談論的事很有正念時,他們覺得這些話在嘴裡不對味。當其他人不理會時,他們覺得無趣,不悅,他們可能會變得粗魯。因此對這種心態,你一定要很有正念,了解人們並原諒他們。
「我禪修越久,越有正念時,越想逃離這個瘋狂的世界。」如果這是可能的,有多好。然而在你能改變前,要容忍,並且培養「捨心」,不然你會累壞。
「你總是幫助我們,了解我們,你不需要別人了解你嗎?」是的,我不需要別人了解我,但是如果他們了解我,我會感激。了解別人不容易,其實我不了解別人,然而我會嘗試。了解自己是相當難的,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如何能了解別人?要了解自己,你一定要對自己非常誠實。
要對自己非常誠實真的很難,我們經常對自己說謊。我是一個偽君子,看到這點是讓人難過的。或許你忘了我也是人,一個有時愚昧的人。我希望去觀察在我心裡什麼是真實的。當我看到自己的缺點,我不會激動或不安,我不會急著去去除他們,我無法去除他們,我只希望能如實的觀察我的缺失。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當我觀察他們時,我使他們變了樣。心非常擅長扭曲事情:自我矇騙。大部分的時間我在欺騙自己,我在學習觀察自我矇騙。當我發現自我矇騙時,我不會真的不安。
如果不是因為有正念,我的生活會是一個很糟的笑話。
了解自己的極限。對我而言,了解我所執著的地方,以及讓自己變得不執著是多麼難啊。你說:「人們是執著的」。只有當你清楚了解你執著之所在,就在那裡可以讓你變得不執著。
人們的行為像是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一樣,他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這是自我矇騙。有時,事情會如此完成,而你甚至不知為何會完成。防衛(Defensiveness)使你無法看到自己的弱點。為了使自己愉快,我們欺騙自己。
有時,看見我們的弱點是很難過的,它需要許多勇氣、誠實和正念。我可能是個大傻瓜,只要我發現缺點並改正,我不會惹上大的麻煩,我似乎變聰明了。「被控制的愚蠢的言行」看起來像有智慧。
去接受那不可避免的事物,對心的平靜非常重要。
真正的無常是超越故事的。在報紙上讀到某些事情而了解無常,這是理智的(intellectual)。當你真的看到無常時,這是你在當下所經歷的,是沒有思考的。
要在一封信裡寫每一件事是很難的。有很多要說,而信的空間非常小。畢竟,我所說的不是很重要,也不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可能沒有用處。我沒有提到的和那些我不能說的,對我似乎更重要。當我的心平靜時,沒有什麼可寫。
「如果你想要真相,我會告訴你真相。朋友,聽著,我愛的上帝在心裡。」(卡比爾,Kabir,1440~1518),是印度的神祕主義者兼詩人,曾經想融合回教和印度教,後來,他的弟子以他的思想創立了錫克教(Sikhism。)
人們建立一些觀念,而這些觀念卻成為監獄。如果你禪修得很好,你穿哪種衣服是不重要的。如果你知道標籤的用途,標籤便沒有什麼意義,然而人們執著標籤、包裝。你想受持多少戒,由你決定。
你可以選擇一兩個適當的所緣境,並且持續以正念觀察他們,「持續」是最重要的。「妄想」無法使心愉快,觀察你的念頭,不要去控制他們,當你清楚的觀察它們時,它們會停止。
我會更認真的禪修,我的心充滿太多俗事。我旅行太多,交談太多,現在我想再安靜下來。「想」是一大負擔。 我是一個在公海上的一艘小船裡的人,孤獨,沒有無線電可聯繫,然而我有我的指南針:正念。
當你的想法變得激進,而你不想被誤會,你變得沈默,或是你會說些你不感興趣的話。你想說些你想要說的,然而你卻說些人們聽不懂的話。有時你高興,因為他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你為什麼要表達你的想法?這是另一種執著。如果你放下那個執著,你的心會寂靜和平靜。
經常與人們和處境對抗,即使是輕微的,也會引起精神緊張,最後會筋疲力盡。觀察你的心,看看有多少對真實和虛擬情境的反應,觀察你的精神緊張。最好住在一個你毋需一直抗拒或有所反應的地方,你可能必須獨自生活(如果你能忍受孤獨)。
「你的感受越深,你一定對你的感受越沉默。在那裡一個人不能說話,他必須保持沈默。」~維根斯坦(Wittgenstein,1889~1951,是奧地利的哲學家,主張以邏輯和科學方法來探討哲學,以符號來表示意義,以公式來表達思想,為早期分析哲學的重要人物。)
被誤會是非常令人沮喪的,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勇氣接受事實,他們想要使他們愉快的事物。真相有時是可怕的,真的,幻想破滅是令人害怕的。沒有什麼你能緊握不放,即使是「法」(Dhamma)也不行。(然而,什麼是「法」呢? ) 只有去觀察,去了解。大多數人在尋找他們能抓住的東西: 一些理想,一個目標,一種方法,一個團體,一個宗派,一個教團,凡是他們能認同的事物。
你是否隨時隨地保持正念 ?
除非你能擁抱(embrace)孤獨,否則你不會了解友誼真正的意思。對許多人來說,友誼是克服孤獨的方法。培養(Cultivate)孤獨,盡可能獨自生活,看看是否你能獨自生活。
如果你真的能面對孤獨,住在那樣的地方是很好的。如果你能找一位好朋友與你分享那個寧靜的地方,那會更好,但是我認為代價太高了。我希望你現在更愉快,做你喜歡的事。
7維根斯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