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圓滿巴拉密
大家新年快樂!在新年開始的第一個日子裡,我要給一場開示,這場開示的主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圓滿巴拉密(pāramī)」。請問:「大家,是否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圓滿巴拉密嗎?」
什麼樣的人需要圓滿巴拉密?所有想要止息苦,想要證悟佛法,以及想要如實了知實相的人都需要圓滿巴拉密。對於那些具足上等巴拉密的人,在他們這一生就可以證悟佛法。那些具有充分巴拉密的人,透過伴隨正定的正精進,這一生就可以證得涅槃。對於未具足巴拉密而來到此生的人,他們也都需要圓滿巴拉密,以期於將來能證入涅槃。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在此生圓滿巴拉密。事實上,不只是此生,在來生我們也需要繼續圓滿巴拉密。
有三種人已經獲得至高無上的喜樂 ─ 涅槃 ─ 不死。你們知道是哪三種人嗎?正自覺者、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
什麼是正自覺者(Sammāsambuddha)?正自覺者的意思如何?什麼是獨覺佛(Paccekabuddha)?什麼是阿拉漢弟子?他們如何能證得無上喜樂的涅槃呢?這是我們都需要知道的。「正自覺者」14 是 「一切知佛陀(Ominiscient Buddha)」,15「圓滿證悟的覺者」,「完全證悟的覺者」。在成為一位佛陀的過程中,他是自行證悟,不需仰賴任何老師的指導。
獨覺佛(Paccekabuddha)是「獨自覺悟之佛」 (Solitary Enlightened Buddha),你們喜歡這個翻譯嗎?有人把它翻成「隱遁佛」 或「寂靜佛」,甚至 「獨居佛」,你們喜歡哪一個譯名呢?也許「獨自覺悟之佛」(獨覺佛)是這裡面最貼切的翻譯。16
一位獨覺佛也是一位自行證悟的覺者,不需要任何老師的幫助與指導。那麼這兩種自行證悟的覺者:正自覺者與獨覺佛,他們有何不同呢?他們在功德上有何差異呢?只有正自覺者 ─ 圓滿證悟的佛 ─ 出現世間,他才有能力教化具足巴拉密的眾生獲得證悟,如他自己本身所證悟的一樣。這是一位正自覺者的功德。只有正自覺者能夠教導我們趨向證悟的方法與滅苦之道。當一位獨覺佛出現於世間,雖然他也是一位自行證悟的覺者,但他無法教導任何人獲得證悟之法;他無法令他人如他一般的證悟。這是這兩種佛之間的差別。
在諸義注中如此解釋,一位獨覺佛的證悟就像是一個啞巴的夢境。17 當一個啞巴做夢之後,可能告訴我們有關他的夢境嗎?正因為無法言語,所以他無法告訴我們。基於同樣的理由,雖然獨覺佛是一位自行證悟的覺者,但他無法將自己證悟的過程以言語陳述。他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所洞察證悟的一切。只有當擁有一切知智的佛陀,出現於世間的時候,他才能用語言訴說他所洞察證悟的一切,而且能夠向他人清楚解說。對我們而言,只有在聽見可以理解的語言,我們才能聽懂,才能遵循,才能練習修持。因為這個理由,在獨覺佛的時代,這樣的覺者無法教導他人獲得證悟。只有當一切知佛陀出現於我們的世間,才會有人在過去獲得證悟,現在獲得證悟,甚至只要佛陀的教法 (Buddhasāsana)存在,將來也還會有人獲得證悟。
至此,我已經告訴你們兩種覺者,第三種覺者是阿拉漢弟子。他們依循一切知佛陀的教導而獲得證悟,先把一切知佛陀的言教轉化為具體修行,然後根據他們過去世的巴拉密及現世的精進努力而獲得證悟。身為阿拉漢弟子也能夠教導他人證悟,原因為何? 因為他們本身遵循一切知佛陀的言教證悟,並且再次以佛陀的言教給予他人解脫上的指導。因此,獨覺佛雖然是一位自行證悟的覺者,但無法教導任何人趨向涅槃之道;一切知佛陀的弟子們則能教導他人成就涅槃之道。
為何身為老師的我們,會有能力教導你們趨向涅槃之道?那是因為已聽聞佛陀的言教之故。只有 一切知佛陀能清楚的展現與宣示世人趨向涅槃之道,沒有其他種類的有情具有這種能力,這屬於一切知佛陀的範疇。所以,你們想想,如果我們不以佛陀的教法來指導你們成就涅槃之道,結果將會如何?你們可能如實的體證佛法嗎?那是不可能的。基於這點,我們必須非常謹慎。換言之,如果我們要從事弘法工作,或者從事利他之事,又或者要教導他人如實體證佛法,那我們就必須學習佛陀的教法,遵循佛陀的教法,然後教導佛陀的教法。只有這樣,我們才是佛陀的真實弟子,我們才配稱為 一切知佛陀真正的兒子。如此我們才能維持佛陀的教法,使自己與他人獲益,真正地幫助他人通往涅槃。
所以,如果想聽聞及遵循佛陀的言語、指示與教導,我們必須學習謙卑。如果我們不能謙虛卑下,我們就有可能為所欲為,言人所喜並自以為傲。因此,為了維持佛陀的教法,謙卑是極其重要的。
當佛陀出現於世宣揚佛法,絕大多數他是為了眾生能現生體證佛法而說。但是何人能在此生領悟佛法、體證涅槃呢?正如我所告訴你們的,那些過去世已累積上等巴拉密,那些此世具足巴拉密的人可以滅苦,他們可以在此生證悟涅槃。在現場的聽眾裡,也許有些人已經圓滿了上等巴拉密,也許有些人還需要繼續圓滿自己的巴拉密。基於這個理由,你們都需要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圓滿自己的巴拉密。無論你做什麼,在任何情況下,如果你懂得如何圓滿巴拉密,那是對你有益的。
在談到圓滿巴拉密時,有時候我們會以為那是很特殊的事。你們知道什麼是巴拉密嗎?巴拉密是需要圓滿的聖潔特質。總共有多少巴拉密需要圓滿?十種,有十巴拉密需要圓滿。對於那些想要實證佛法,想要澈底滅苦的人需要圓滿巴拉密。你希望滅苦嗎?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需要做什麼呢?你需要圓滿巴拉密。
所以,有十巴拉密,你們能告訴我是哪十種嗎?它們是: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耐、真實、決意、慈愛及捨。18
你們也許還記得,我們的菩薩,善慧(Sumedha,蘇彌陀)隱士接受燃燈佛授記的那一天。在獲得授記之後,他自己知道:「我是一位菩薩,一位將於未來成佛的人。」燃燈佛說:「在四個不可數又十萬大劫之後他將成佛。」當善慧隱士心裡自知「我是一位菩薩」時,在沒有任何人教導的情況下,他省察了自己所需要圓滿的巴拉密次第。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他就如此省察,這是一位菩薩的特質。當時在他心裡出現需要圓滿的巴拉密次第,就是我所告訴你們的:布施、持戒、出離...等等。
為什麼這些巴拉密須要以這樣的次第順序來圓滿呢?這是有原因的。若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圓滿巴拉密,你必須清楚這個次第的重要性。唯有如此,不管你在日常生活的當下做任何事,你都可以持續圓滿你的巴拉密。即使在說話中,你正在告訴某人關於某事的當下,你都可以持續圓滿十巴拉密。你知道要怎樣做嗎?你知道在說話時也可以圓滿十巴拉密嗎?我要表達的是,甚至是在說話,當你在告訴別人一些事情時,你也是可以圓滿十巴拉密的。這是你們必須知道的,今天我要解釋如何圓滿它們。只有當你了解之後,如果你希望能圓滿巴拉密,你就應該訓練自己的心,期許你在這一生之中,無論在任何情況、做任何事情的當下,都可以用來圓滿你的巴拉密。
首先,我要解釋佛陀所教導的方法,然後再告訴你們如何在說話的當下,能夠圓滿自己的巴拉密。佛陀教導我們圓滿巴拉密,首先教導的是布施巴拉密。為什麼佛陀要把布施作為首要的巴拉密來教導?在所有的巴拉密中,布施是被世人所廣泛實踐的。即使是一般人也都會做布施,因為它最容易,然而也是成效最少的。
你們認為如何?布施與持戒,何者較為容易?我們都知道,一般情況下對在家人來說,布施比持戒要容易得多。基於這個理由,當我們的菩薩,善慧隱士省察他所需要圓滿的巴拉密次第時,第一個出現於心中的就是布施巴拉密。它最易行,廣行於諸眾生,然而卻也是成效最小的一種。
布施被擺在第一位,因為它有助於培育戒德。接下來,佛陀教導我們持戒巴拉密。布施有戒德的伴隨將能產生廣大的效果及利益。如何能產生廣大的效果及利益?布施與戒德相隨就能產生宏大的效果及利益。當布施之時,我們需要有布施之物、接受布施的對象以及布施的意願。我們需要幾種條件呢?三種 ─ 布施之物、布施的意願、布施的對象。
即便我們有布施之物,如果沒有布施的意願,布施也不能成就。同理,有布施之物,有布施的意願而沒有布施的對象,那布施也是無法完成的。只有三種條件具足,我們才能成就布施,唯有如此才能圓滿我們的布施巴拉密。為了要使布施產生充分的效果,我們需要以持戒巴拉密來支持它。如果不持戒,即使做了布施,我們的行為也不會帶來廣大的效果及利益。為此,佛陀在教導了布施之後,緊接著教導了持戒。有了持戒的伴隨,布施的效果會更廣大,利益也更卓越。
正如你們所知,布施比持戒要來得容易。還有,正如我所說的,從事布施需要三種條件。基於這個理由,你們都需要賺錢以獲取布施之物,接著尋找布施對象,以及生起布施的意願。你們留意到多數人,尤其是先進國家的人,家中大多都會養狗。比起緬甸的狗,先進國家的狗往往被餵養得很好。你們同意嗎?那是為何?因為這些狗,在它們的過去世中有做過供養、行過布施。基於這個理由,當布施產生果報時,它們就會得到較好的食物。
你會想成為得到上等食物的狗嗎?布施能夠以富裕的形式來呈現它的果報,不管你投生為人、天神或狗,你都會食物豐足。但我相信你不會想投生為狗,你會希望投生善道。果真如此,那麼你就要持戒。如果布施加上持戒,當布施的果報成熟時,你就會出生於善道。而且因為布施的關係,你將會成為一位富人。因此,為了投生善趣,我們都需要持戒,若僅有布施的話,其果報會是不確定的。倘若我們具有布施,再加上持戒的巴拉密,它會產生兩種果報:富裕及投生善趣。另外一件須要知道的是:我們不見得會具足適當的條件來做布施。如大家所知,我們需要三種布施的條件,但我們不見得能隨時具足這些所需的適當條件以完成布施。可是你知道嗎?如果修習持戒,你將可以同時圓滿布施巴拉密。
有三種施予:財施(āmisadāna)、無害施或無畏施( abhayadāna)與 法施( dhammadāna)。
所以一旦持戒,你可以給予無畏施。讓我們想想:因為受持五戒,你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淫、遠離虛妄語、遠離飲酒;遠離這些惡行就是布施 ─ 施予無畏。與財施相較而論,無畏施更為殊勝。如果能終身持戒,你這一生就能隨時隨地都在布施。這就是你何以從事無畏施的方法 ─ 實踐持戒巴拉密。你遠離殺生就是布施無畏;你遠離偷盜就是布施無畏;遠離邪淫就是布施無畏;遠離虛妄語就是布施無畏;遠離飲酒就是布施無畏;正如我所告訴你們的,沒有戒德的助緣,布施將不能產生豐裕的果報。這就是為何佛陀在教導布施之後, 緊接著教導持戒的原因。
現在,為了穩固與強化布施與持戒巴拉密,我們需要另一個巴拉密的幫助。那是什麼呢?出離巴拉密。因為這個理由,佛陀教導我們第三個巴拉密 ─ 出離巴拉密。沒有出離的支持,我們實在很難實踐布施與持戒巴拉密。對你而言,什麼是出離?你如何理解它?捨離對感官享樂的執著是一種出離,另一種則是過出家的生活。目前,你們都在這裡禪修,有些出家有些不是,但你們眾人此刻皆已心生出離。你們都在圓滿出離巴拉密,但同時也在圓滿持戒巴拉密。正因為如此,你們都在做無害的施予,也即是在圓滿布施巴拉密。你們有察覺到嗎?並非只在給予財施之時,才是在圓滿布施巴拉密。透過清淨持戒,就是每天、時時刻刻都在給予無畏施。但若沒有出離巴拉密的支持,你無法成就布施,也無法清淨持戒。為何如此?正如我所告訴你們的,出離是捨棄感官享樂 ─ 與有情和無情相關的欲樂。如果你執著於所擁有之物,你可以施予他人嗎?你能做布施之行嗎?所以,沒有出離巴拉密的支持,你無法真正圓滿布施巴拉密。因此,唯有在出離巴拉密的支持下,你才可能捨棄所擁有的一 切。這就是何以出離能淨化你的布施巴拉密。況且若不修習出離,你就無法真正修習持戒巴拉密。
何以如此?你知道為何會這樣嗎?什麼是守持戒律?戒殺 ─ 什麼是殺?為何人們要殺?有時是為了貪欲而殺,有時行殺是因為瞋恨,但有時人們殺害是為了得到某些東西。當人們不能得到欲求的 一切,心中就會充滿瞋恨。有些人殺害就是因為心中的瞋恨,造成瞋恨的原因即是貪欲 ─ 欲求得到某些東西。當欲求無法滿足,他們變得非常憤怒,進而付諸行動。
我們為何偷盜?因為貪心、執著、渴望、欲求。為何人們會犯邪淫?因為渴望、執著、愛欲、激情。換句話說,就是因為貪欲與執著。我們為何要說虛妄語?有時是因為貪欲,有時是因為植根於瞋心的憂慮。當貪欲與瞋心生起的時候,愚癡隨之而起。之所以說虛妄語,有時是因為憤怒,有時是因為貪欲、執著,又或者是植根於瞋心的恐懼 ─ 恐懼失去什麼東西。所以,什麼樣的人能持戒清淨?且讓我們來看看五戒中的最後一條。為何人們要飲酒或使用毒品?有時是因為貪欲,有時是執著、渴望、憤怒。所以,犯這些惡行的原因是煩惱。正如我所告訴你們的,出離就是捨棄對有情及無情的執著。為了持戒清淨,所以必須捨離你的執著,放下你的瞋怒、捨棄你的愚癡、驕傲、恐懼和憂慮。只有放下這些,你才能清淨持戒。
基於這樣的理由,沒有出離巴拉密的幫助,無人可以圓滿他們的持戒或布施巴拉密。這就是何以說,十巴拉密的次第如此重要。若無次第,這些巴拉密就無法順利修習。也可以說,修持任何一種巴拉密時,若缺乏相續巴拉密的支持,將不會產生廣大的效果,所以出離在此顯得異常重要。如果你不出離執著,捨棄你對所有事物(包括有情、無情) 的執著,捨棄你對煩惱指示的執著,你會(我們都會)做出各種錯誤的行為。果真如此,我們就無法成功地圓滿我們的巴拉密。 (待續)
14 正自覺者是佛陀的德號之一,為巴利語‘Sammāsambuddha’的直 譯。Sammā 意為正確地、完全地;sam,於此做 sāmaṃ 解,意為自己、親自;buddha 即佛陀,意為覺悟者。正自覺者即無需他人教導而自己正確地覺悟了一切法的人。【摘錄自《巴利語匯解》】
15《義注》:正自覺者所證得的阿拉漢道是與一切知智(sabbaññutā- ñāṇa,英譯:omniscient knowledge)相應生起,因此,英譯多用 Omniscient Buddha,即了知一切的佛陀或者一切知佛陀。
16《義注》:根據《巴利語匯解》,Paccekabuddha 是由 paṭi + eka(單獨, 獨自)+buddha(覺者,佛陀)組成,因此中譯為獨覺佛與英譯的獨自覺悟之佛相同。
17 見《經集.第 1 品.第 3 經》的《犀牛角經》(Khaggavisāṇa-suttaṃ)之《義注》:諸佛自己覺悟,也令他人覺悟。獨覺佛自己覺悟,但沒有令他人覺悟 : 他們只是通達義味( a t t h a r a s a ) 而不是法味 (dhammarasa),因為他們沒有能力將出世間法概念化並教導之。
他們對法的體證猶如一個啞巴見到夢,或者居住森林者 [ 品嚐到 ] 城市裡的咖哩味道。
18 十種巴拉密的巴利語分別是:
(1) 布施巴拉密 dāna-pāramī;(2) 持戒巴拉密 sīla-pāramī;(3) 出離巴拉密nekkhamma-pāramī;(4) 智慧巴拉密paññā-pāramī; (5) 精進巴拉密 viriya-pāramī;(6) 忍耐巴拉密 khanti-pāramī;(7) 真實巴拉密 sacca-pāramī;(8) 決意巴拉密 adhiṭṭhāna-pāramī; (9) 慈愛巴拉密 mettā-pāramī;(10) 捨巴拉密 upekkhā-pāram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