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巴拉密(pāramī)與功德福業有何不同?其他宗教的信奉者也做功德,他們也是在累積巴拉密嗎?
答:功德(puñña)的另一個用詞是善業(kusala kamma),善業與巴拉密並不相同。在生活中,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都做了善業。
佛陀在世時,他有時會造訪天界。在那兒,佛陀遇見由於過去所造善業,而投生在天界的眾生。有些是佛教徒,其他的並非佛教徒。所以,並非只有佛教徒才造作善業,這一點是我想要和你們分享的。
佛教徒指的是那些相信業果法則的人,當他們在累積善業時,保有著對業果法則的信念。如此,他們所累積的善業是與智慧相應的。
非佛教徒也同樣的在累積善業,儘管他們所持有的是錯誤的見解,他們在臨終的時刻,如果此善業產生果報,他們也可能因此而投生到天界。可是,由於他們所造的善業,並不具備著對業果法則的信念,所以,他們在天界的宮殿與富裕順遂的程度,將不及於佛教徒所擁有的。
因此,我希望你們認知以下的觀點:「儘管他們是非佛教徒,對業果法則不具有信念,他們還是要對自己所造的業和所體驗到的果報負責。」只有你自己,沒有任何人,能為自己的業負責。順帶循環的,你的業便成為你快樂亦或是不快樂的原因。
佛陀有時也會造訪地獄界,在那裡,他見到許多由於過去所累積的惡業,而投生到那兒的眾生。他們並非因為任何人而投生地獄,這完全是源於他們自己的惡業,諸如:殺害、偷盜、邪淫、說虛妄語和服用酒類等麻醉品,(〈譯註〉:只是單單服用酒類等麻醉品,並不是直接導致墮入惡趣之因。但是,在服用這些麻醉品後,會導致失去理智、神智迷亂、陶醉、放逸,因而造下不善業,則成為投生惡趣之因。)的惡行都能導致投生到四惡趣。這就是為何你務必要對自己負責,切勿讓他人為你負責,因為沒有人能真正地為你承擔這些責任。
現在,我們來討論甚麼是善業和巴拉密?它們有什麼不同?每當,你想要從事善業時,你這樣做,也許只是為了能夠投生到善趣,或者是要成為名門貴族的富人等等。如果,這些是你行善背後的動機,你所做的,僅僅只是造善業,並不是圓滿巴拉密。
假如,你能以達到苦的熄滅,或是捨離導致苦的源頭為動機,去從事供養、去持守戒條或者是去禪修,這些方法都是在圓滿你的巴拉密。
所以,想要投生到善趣、投生為富人或是成為名門貴族等等。這些都是抓取,而非捨離,它們依舊是「我要!我想要!」這樣做,僅僅只是累積更多的業而已。
我們行善時,應該懷著捨離的意圖,並且想著「我欲從苦集──從煩惱中出離!我欲到達苦的熄滅!」以這樣的方式去做供養或者行善,它們並無抓取,只有捨離──這就是從對有情與非有情界的執取中,出離。這便是捨離煩惱(不淨雜染)。
請問這兩者之間,何者較為殊勝,抓取還是捨離?肯定是捨離比較殊勝了。
因此,從今天開始,不論要做甚麼,為了讓你的行為能夠成為圓滿巴拉密的方法,請你這樣發願:「藉由此行,令我能從苦集中出離!」它就是你圓滿巴拉密的方法,累積巴拉密是為了證悟涅槃,達到苦的熄滅和證得解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