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張國榮跳樓自殺後,每年的這個日子,小尼總是會想起他一下。
出家前的小尼,蠻喜歡他的,無論他在戲劇上或是歌唱上的表現,都是令人讚賞的,整體來說,他是位很有質感的人。
或許是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就開始很想自殺,也多次嘗試自殺,因此與自殺相關的議題,總是很容易吸引小尼的目光,身邊也容易吸引有同樣想自殺念頭的人靠近,除了已經成功勸尼爸答應小尼不會自殺外(延伸閱讀:選擇安樂死,應該是「沒有聽上帝的安排」吧!),之前也阻擋過認識將近30年的死黨,只要想自殺的人,其實小尼都很樂於陪伴,一起走過這幽谷。
小尼的死黨是高中同學,我們剛好都選同一組(自然組),所以三年都是同班同學,下課後也時常一起出去玩,即便畢了業,他想找工作,也都拉著小尼一起去應徵,他跟小尼幾乎無話不談,當他決定要出櫃時,小尼也是他第一個想告知的人,他卻不敢告知另一死黨他是同志的事情。小尼出家時,他與他的伴侶,也都專程來觀禮,小尼出家前有一隻另一死黨訂製贈與的球桿,後來也是這位死黨開口說想留作紀念,而捨給他了(但明明他就不愛打撞球,都是陪我們打的)。
同時認識一對情侶,一人是死黨,另一人算是善良之人,以小尼的個性來說,無法偏袒死黨,但也不可以為了包庇死黨而對他的伴侶說謊,因此每回處理他們的事情,總是必須絞盡腦汁,且要小心謹慎才行。
出家沒多久,還在安寧學習的階段,尚未接觸過各種禪法時,某次接到死黨的來電,他告訴小尼他很想自殺,因為想跟外遇對象一起殉情。因為他不是佛教徒,所以小尼也不想用戒律來跟他說,邪淫真的不好的種種觀念。問了一些細節,陪他聊了約一個多小時的電話(那時候沒line,用手機通話一個多小時,可見他真的非常不理智),掛電話前,他有承諾小尼,不會去自殺的。
講這些主要是想闡述,他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他認為與外遇對象一起殉情,這樣兩人就能夠在一起了。」這觀念似乎是所有想殉情的人都有的共同想法,其實不然,事實不可能按照自己想的發展的。
小尼當時佛法知識有限,但很清楚告訴他,業不是這樣運作的,基本上,不要說你們是綁紅線手牽手自殺,就是你們全身用紅線纏繞的緊緊的這樣一起殉情,死後也是依照各自的業力去投生該去的地方,沒有這樣就可以好好相守的這件事的。他一開始對小尼這種說法是質疑的,但因為我們都是自然組的腦,所以可以用一些邏輯去解釋,就很好溝通,最後他明白,不可能會出現自己預期般的結果,此路真的是不可行,於是便打消念頭。但他後來還是不死心地問小尼:「ㄟ~你是法師ㄟ,那你不能做法幫我一下嗎?讓我們兩個死後可以在一起,你幫我一下,讓我快樂一下嘛!」小尼說:「你的死黨我,今天已經是法師了,你還敢給我自殺,丟我的臉,我會先把你鞭屍啦!還肖想我會幫你這些喔!而且會這樣幫你的不是法師,是巫師啦!」後來他說:「那我死後,你幫我誦經好不好?」小尼說:「不好! 你活著都不聽我講了,為什麼認為死後會聽我的? 穿著海青跟袈裟誦經超級熱的,不要浪費我的時間啦! 你敢給我去自殺,我就先鞭屍,不要說誦經了啦!」截至今日,這死黨依然存活,可卻仍然外遇不斷,而小尼在陪伴他的伴侶時,難度也相對提升許多。《法句經》第十六品─喜愛品的幾則法句,真的說的非常棒!!
210.莫結交愛人,莫結不愛人。不見愛人苦,見憎人亦苦。
211.是故莫愛著,愛別離為苦。若無愛與憎,彼即無羈縛。
212.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213.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214.從貪欲生憂,從貪欲生怖;離貪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215.從欲樂生憂,從欲樂生怖;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恐怖。
216.從愛欲生憂,從愛欲生怖;離愛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上個月,一個因緣認識了一位D居士,認識他,讓小尼深感又是現世報的出現,但很感恩他的出現,讓小尼又可以重新檢視一些問題,藉此借鏡,好好修補一些破洞。
真的大推自殺往往要結束的是痛苦~而非生命這篇文,自殺真的不是想要結束生命,他們只是想要結束痛苦。但可惜的是,他們只是沒有找人一起去討論解決如何處理痛苦的部分,所以才找不到出路。
前幾天有則新聞,一位母親五年後仍走不出愛子自殺的陰影,後來也選在同樣地點自殺,這可以看出,自己一時想自殺的心情,其實是造成多少活著人的無限痛苦,這樣自私的行為,怎麼可能往生善趣? 恐怕只是落入更大的痛苦中而無止息啊!
耐苦~比尋死還要需要更多的勇氣。不要把自己無法承受的苦,留給別人來承擔,自殺不是一件負責任的事情,只是俗辣的一種表現。
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但時間總能沖淡許多,不追逐五蘊,快樂就在前方不遠處.....。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