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過「法從恭敬中求」這句話,最近很深刻的體驗到這句話的意義。由於自己編輯的《真理的寶藏》與《本生故事精選繪本》也即將發行,因此有些觀念,特別想發文說明自己的經驗及理念,希望所有參與者能理解我的想法及希望的做法。
想寫這篇文的主要緣由,是上周與一位居士見面,她說要介紹人給我認識,以及昨天與一位居士通電話的提醒,還有前段時間分別與兩位居士的互動,總結的感想文。
除了感謝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協助發行之外,真的是非常非常感恩有幾位法友,大力的向親朋好友推廣協助募款,也感謝所有參與助印的法友們,謝謝大家一起耕耘這個智慧的福田,讓我們一起成就這善行的共業。
之所以想耗費時間整理《真理的寶藏》一書,是因為裡面的許多故事,除了聽到許多禪師在開示中有提到之外,且自己也時常將裡面的故事應用在生活上而有所受益,因此想整理成繁體版的給大家一起閱讀(原書是25年前簡體版)。
未出家之前,讀到的《法句經》故事,是周金言先生的作品,那個版本的法句及故事,看過就忘了。當我讀到了參法師的《法句經》,有被裡面的偈誦給吸引,且在斯里蘭卡要出家,必須要會背這部經,所以我才嘗試開始背誦的。而在背誦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句子不明白其意,很難背。後來有因緣接觸到《真理的寶藏》,看了裡面完整的法句註解、故事、評論,發現這本書的好,且目前台灣市面上,尚未有這麼完整版的《法句經》故事在流通,因此讓我想要花時間整理出來,留給後人能有學習的因緣。
雖然《真理的寶藏》一書,我個人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初入門學習佛法,這本書已經可以算是相當好的書了,但去年底在F道場參加禪修營時,該道場的地下住持則直接當著我的面批評說: 「那本書根本沒有出版的價值。」言下之意是覺得我在浪費時間,也在浪費大家助印的善款就是。因此各位自行評估,如果你是F道場地下住持那種高深等級需求的人,希望您手下留情,不要來請領這套書。畢竟這套書成本不低,也是大家的善款,如果您請去是批評用的,那麼希望您能留給需要請的人就好。因為印完這一千套,很有可能就不會再出了,而目前已經被預訂約350套,只剩650套可以請了。所以如果請書只是去造業用的,不是想增長智慧用的,就別浪費這十方集資的法寶了。
至於會做《本生故事精選繪本》的因緣,則是因為在等待《真理的寶藏》出版期間,F道場的地下住持,主動問我能不能幫對岸的一位尊者,協助處理在台灣發行這本書,那時說叫我幫忙把簡體字轉換為繁體字就好,然後就可以出版。而當時我太傻太天真的就答應幫忙。答應了之後,問他那麼要由那裡負責出版流通?印書經費從哪裡來? 他只叫我去找果道法師想辦法處理。那時我知道果道法師自己都很辛苦在度日了,實在不好意思去找他開口,所以只好又跟佛陀教育基金會開口,問他們能不能再幫忙出這本書,最後很感恩執行長,他同意再幫我這忙。
我當時根本不知道F到場他是地下住持的角色,更不知道該道場和他自己,其實這麼有錢,否則我一定會問他,為何不直接由他或他們道場自己出錢印製,並負責流通發行就好,還要讓我去找別人開口處理。結果讓我自己現在面臨要承擔募款壓力的處境,只怪自己太傻太天真。
這本書並不是像他講的那麼簡單,簡體轉繁體就好,除了整個排版需要重新處理之外,文字也必須重新潤飾。尤其原文有些比較血腥的敘述殺動物的方法,也要考慮讀者有可能是小孩,要避免讓他們學習虐待動物的手法,所以很多細節要注意,完全不是他形容的那麼簡單。
不過因緣既然如此,就是承擔就好,花時間抱怨也沒用,而且還會讓善行打折,所以我也沒起什麼太大的煩惱,就是認命的繼續努力募款,然後把這本書做到最好。
上周見面的那位居士,知道我很努力的在募款,所以又用要介紹捐款人給我認識的名義,把我約出去吃飯,因為她知道我有怪癖,光約我出去吃飯,我就會懶得出門,用這種名義約我,我就不會拒絕。
結果約的居士還沒到,她跟我說: 「師父,你這本書還『需要很多幫忙』嗎?」我愣了一下,看著她,直接跟她說: 「我覺得妳搞錯了ㄟ~~參與助印經書這種事情,不是在『幫師父忙』喔! 正確來講,是我開闢一塊叫做『智慧的田地』,看妳們要不要把握機會來播種,共植善業,是這種觀念參加助印才對。因為『專款必須專用』,如果款項已經達到所需金額,我也不能再多收款,就算妳到時候想參加,我也只能跟妳說抱歉,下次請早~~所以機會是有限的,錯過了就錯過了,這不是幫忙喔!」後來她說她知道了,但我也沒有想繼續等到捐款人出現,就離開了。
在我的觀念裡,努力做這兩本書,就是開闢一塊叫做「智慧的田地」,歡迎有意願想播種的人,共襄盛舉,一起圓滿這善業。
雖然目前為止,募款金額仍然不足所需金額,但我禁止F道場相關人員參與助印,因為我不想跟這類人再結下任何因緣,希望生生世世都不要再遇到這樣的人,同時也不想他們來弄髒這塊清淨的田地,影響其他人,基於保護大家清淨的空間,所以必須禁止不善的人入侵。之所以要特別寫這段出來,是避免有人誤以為,我在暗喻,希望他們捐款,這是大錯特錯的觀念,我可是要「完全禁止」他們的人,再跟我有任何牽扯的。
昨天與一位通電話,他跟我預定8套,說想送給親友學習正法。我同意可以幫他預留,但是不鼓勵他用「推銷」或是「贈送」的態度去與親友結緣,並鼓勵他,可以想辦法讓親友看見自己保留的這套書,如果有人「主動問起」,再做贈送的動作,也告訴他我的理由。
相信我們都有被人贈送過佛書的經驗,因為免費結緣,所以很多人就覺得自己看過這本書很好,所以就想推薦給親友閱讀。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的,因為別人給我的書,我都會找時間看,誤以為別人也跟我是一樣的,都會看人家送的好書。直到有次看到蔡康永寫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一個笑話: 有一天,一隻小白兔帶著紅蘿蔔去釣魚,結果整天都沒釣到魚;第二天也還是一樣的情形;到了第三天,魚終於忍不住了,很生氣的跳出水面跟小白兔說: 「如果你再拿紅蘿蔔來釣魚,你休想我會被你釣到的。」 看到這則譬喻,真的讓我很有感,我們覺得好的東西,不見得對方適合。
前陣子,幫我編排書的居士,有說要幫另一位我認識的居士保留這套書,但這居士很直接的告訴我,他根本不想要這套書,且他家沒地方放,真的很不想要。我跟他說,那就直接拒絕就好,書留給想看的人看,比較重要啊! 如果擺著只是當裝飾用的話,那就不要浪費大家的錢了。他說已經直接拒絕過了,但對方仍是要送他,他怕再拒絕,會傷到對方,所以很傷腦筋。於是我告訴他,那就收下來轉交給我,我處理就好,這樣既不會傷到人,更不會浪費到十方的財產。 寫這段,主要是想表達,我們覺得好的東西,不見得對方會喜歡,不要逼人穿不合腳的鞋子,因為我們也不喜歡被人這樣逼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約一個半月前,在微信的一個群組中,有個人私下來找我問問題,當時他不知道我是出家眾,叫我師兄,說想拜我為師,學習佛法。基於會長期互動,又是討論佛法,那我就必須表明身分才行,否則只有一兩次簡單互動的話,我就不特別去講這部分。最近在名稱後面特別加上(北尼),也是一位尊者主動提醒我,認為要讓大家辨識清楚比較理想,所以我才改名稱的。
此篇文的圖,就是我跟他開始對話的內容。當天我因為忙,且他的問題我必須謹慎回覆,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打字,所以沒有立刻回應他。但群組中後來有別人找我,我只需要簡單回應一句話,就沒想太多的回應出去,結果被那位請法的居士看到了,以為我是不想回應他,才有第二句話出現。當時看到他的第二句話,我有嚇到,覺得好像傷到人了,所以趕忙跟他說抱歉,解釋自己不是不回應他,而是必須小心謹慎回應才行,但自己又剛好在忙,因此沒立刻回覆他。
與他互動至今,約一個半月,以下是相關截圖,主要想表達的,是他的態度。
之所以貼出這些截圖,完全不是要說自己有多厲害,而是為了想呈現另一個極大的反差,給我的深刻體會。
更早之前,有位居士也是在line上跟我討論佛法,會拿一些南傳的問題來問我,說自己對這也有興趣,所以我花非常非常多的時間及體能在跟他談,尤其我正值《真理的寶藏》的校稿期,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及體能,但也因為也不知道還有沒有明天,就想起曾在阿姜查尊者的書中,看到有位尊者,在深夜仍是走了很遠的路,去跟阿姜查尊者說,剛才回應他的部分,有哪裡講錯了,所以特別前來說明正確的回應。阿姜查尊者笑說:「明天見面再說就好啦! 何必這麼晚了,已經走回去了,又要再專程走來?」結果那位尊者說: 「不行。假如今晚無常就到來,那麼我跟你講的錯誤的回答,我就沒有機會修正,而你會帶著那錯誤的知見繼續生活著,這樣對你的影響很大,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必須現在立刻過來。」 因此我對那位居士的想法也是這樣的,如果他能接觸南傳的因緣是我,那我就要盡可能的回答他,幫助他接軌正法才行,所以我都當晚回答完他的問題,避免自己隔天萬一醒不來了,他學習正法的因緣就斷了。
接著又進入《本生故事精選繪本》的校稿期(就知道我真的陪他超久的),反覆校稿的好處,雖然很折磨,卻也讓我逐漸體會學習到佛陀本生故事呈現的智慧。於是我學習佛陀,謹慎觀察身邊的事情,好避開一些可能會面臨到的災禍的精神,學會在「因」上下功夫,而不是等到「果」出現了才感到後悔不已。結果讓我發現到與這居士互動中,我沒有觀察到一些固有的輪迴模式。表面上,他說有興趣想了解南傳法,所以跟我討論很多東西,但我發現到,他其實有想說服我相信藏傳持咒的方式。我相信他是因為知道我生病了,希望我能試試看藏傳的方式,也許有效,可我發現他的模式後,斷然的直接拒絕他,並告訴他,出家眾持咒是「邪命」,我並不想要用這種方式去延壽。除此之外,他傳給我的文章,我每篇都花時間進去看,也點出問題之所在,並傳我認同的文章給他看,但我發現,他沒有看我給他的文章,提問的東西也一再的重複,反而覺得他在跟我談佛法,越來越像在跟我辯論,所以我後來就直接問他: 「你想跟我討論的重點在哪裡?」因為我體力有限,不想再做文不對題的討論了。
經由與微信那位居士互動,我檢討自己與line這位居士互動的方式,讓我深刻體驗到,「法從恭敬中求」這句話的意義。兩種態度,呈現出不同的結果。
微信互動的那位居士,保持「空杯理論」的態度,會嘗試我給他的建議,並付出實踐努力調整,因此他很有感,不會用應付式的態度回答;而line互動的居士,則是「滿杯理論」的態度在跟我互動,所以根本不花時間閱讀我給他的文章,然後反覆的跟我提出我之前已經駁斥過的論點。最後我直接跟他講: 「如果你要駁斥我,那麼你必須看過我跟你講的東西,再來跟我討論,而不是完全不閱讀,就要跟我討論,這種討論根本一點意義也沒有,你根本沒有利基點跟我談。」後來,他大概真的很不想看我給他的文章吧! 所以就很少在法上面有什麼互動了。
基於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理論,就各自用自己適合的方法用功就好,不需要勉強對方一定要跟我們一樣,要不要進步,也真的是自己選擇的。
講這些經驗談,真的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配合,務必不要用「推銷贈送」的方式,去申請《真理的寶藏》及《本生故事精選繪本》。 好書~就留給想看的人自己去申請,千萬不要強迫推銷別人領這兩本書,避免真正想看這本書的人,面臨沒書可看的處境,這樣真的是在浪費十方的財產的。
祈願~~
所有協助募款者,都能獲得貴人相助~~
所有參與助印者,智慧都能增長~~
更希望~~正法久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