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動物行為學家史金納(Skinner)就發現,要教會老鼠做某個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牠做了正確的行為後,馬上給予食物。
人類的行為養成也是如此。在認知行為治療法中有一項改變行為的技巧是「增強」(Reinforcement)。當我們希望對方「做出改變」的時候,也要先觀察他喜歡的增強物是什麼。如果在他表現好行為時給予增強物,可以達到讓他漸漸養成好行為的效果。
在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Maslow)的需求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把人類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愛與隸屬、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當我們對所愛的人表達讚美、欣賞與感謝時,他會感受到愛與隸屬、被尊重,且更有動力追求自我實現。儘管每個人想要的東西不甚相同,有人重名、有人貪利,有人喜歡權勢、有人想要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人重視家庭、有人熱愛工作。但是,每個人都希望受到重視,贏得他人的稱讚與尊重。
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說:「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自己具有重要性。」而美國總統林肯也說:「人人都喜歡受到稱讚。」人際關係高手卡內基則說:「要別人做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他想要的東西給他。」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別人,最重要的就是先了解他需要的是什麼。
因此,在言語中養成感謝、欣賞與讚美的習慣,讓周圍的人覺得自己是重要的,可以讓他們傾向表現良好的行為,彼此保持良好人際關係,此外也可以讓他們因你的話語而感受到人生是幸福有意義的。
適當的讚美:具體肯定
如何說出讚美的話,是一門學問。有些時候把對方捧得太高會顯得虛假,有些時候你的讚美並不是真正發自內心,而是藉由讚美來控制對方;這樣的讚美反而是對關係的損害。
適當的讚美,除了真誠無所求為第一要件外,內容也要具體,並且針對對方的努力行為及帶來的好結果給予稱讚與感謝,而不是只有含糊的評價。這樣的方式,又稱為「具體肯定技巧」。
例如,當你幫忙媽媽整理廚房後,你覺得下面哪一種回應是會讓你感到最開心的?
A:「你好厲害,以後就請你負責廚房的清理工作囉!」
B:「你做得真好,真是個勤奮的好孩子。以後你可能是位很好的廚師唷!」
C:「現在,廚房的物品都擺得井井有條了,而且地板和櫃子都擦得好乾淨,坐在這裡喝茶覺得好舒服。謝謝你!整理廚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你做到了!」
A的說法雖然含有對孩子的大力讚許,但似乎是為了要孩子負責廚房清理而說的,是一種操控式的讚美,並不是真誠無所求的讚美。這樣的讚美,有時候反而會讓對方不太喜歡。
B的說法,雖然是發自真誠的讚美,但充滿了對孩子的評價和標籤。這種「評價式」的讚美,表示說話者站在較高的位置發言,有時也會讓對方有不舒服的感覺,並不適用於同輩之間。青春期的孩子,對於父母或師長等長輩的這種讚美,也可能並不領情。
C的說法,是具體且充滿感謝的讚美。先具體描述孩子實際所做的行為和努力成果,再表示對孩子的感謝,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為何被稱讚,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帶來的貢獻,而感到快樂、有意義。
別把讚美當成有口無心的口頭禪
我記得在一次演講的場合,一位年輕媽媽跑來跟我說:「阿丹老師,上次我有照妳說的,每天稱讚我家小孩,但是好像沒有用?」
我問她是如何稱讚孩子的,結果她說:「每天孩子回家,我就跟他說今天去上學好棒!他洗完澡之後,我也跟他說洗好快,好棒!每次他都用奇怪的眼神看我……他不吃飯的時候,我也會說:『你好棒唷!趕快來吃飯!』可是為什麼他還是一直跑給我追?」
原來這位年輕媽媽經常把「好棒」掛在嘴邊,並不是在孩子出現好行為後才說,而且稱讚的話千篇一律。「太棒了」這句話變成一種無意識的口頭禪,稱讚的效果也大打折扣。隨時隨地稱讚孩子很棒,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饜足感」,對於被稱讚不再感到喜悅。那麼,該怎麼做呢?其實只要把握下面幾個原則:
1.讚美要在行為後:還記得前面的老鼠實驗嗎?酬賞通常是出現在「行為」之後,才能讓老鼠持續行為。試想,如果史金納在老鼠按按鈕前就拚命給牠食物,牠會再去按按鈕嗎?
2.描述過程,稱許努力:當你做了一件自己覺得很不錯的事情,心裡有什麼感覺?你會希望對方如何稱讚你?前面談到,當行為被確切描述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感受到對方的稱讚是真誠的,例如:「我好喜歡你寫的『沒有人應該白白吃苦』這句話喔!」「你昨天把吃一半的蛋糕放進冰箱,好細心喔。」或是「你今天也把豆芽菜都吃光了耶,真厲害!」比起「我喜歡你的文字」「謝謝你昨天幫我收蛋糕」或「你把菜都吃完了耶,好棒!」更好。「具體的描述」表示你在乎對方、把對方放在心上,這種連結和被重視的感覺,會讓人感到很溫暖。
3.只有在「完成挑戰」時才稱讚:為了避免讚美氾濫,請不要在孩子完成一件「普通」的事情之後就直接稱讚他(例如他一如往常地吃早餐,你就說好棒),而是要在他做了一件「自己也覺得了不起」的事情之後稱讚(例如他完成了作業之後才去打電動)。
另外,如果你想要「增強」的對象是孩子,也要注意「過度辨證」(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的現象 。有時「完成挑戰」本身就可以帶來很大的滿足感,因為它也是孩子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不要再給予獎賞(如玩具、遊戲時間)。不然孩子會認為「因為媽媽要給我買玩具才做的」,反而影響到孩子的內在動機。
幸福滿滿的「感謝式讚美」
心理學家艾爾戈(Algoe)、蓋博(Gable)與梅塞爾(Maisel)從研究中發現,感恩是浪漫關係的催化劑。經常表示感謝,能夠讓你對伴侶的付出感恩,而非將對方的幫助和善意視為理所當然,強化彼此的關係。
根據他們的研究,當表達感激的程度每增加一分,伴侶在六個月內分手的機率就減少一半。越感謝伴侶的那一天,就越覺得兩人的關係美好,以及自己與伴侶之間緊密連結,隔天對於關係的滿意度也較高。在所有的讚美方式中,「感謝式的讚美」是最安全有效、且副作用最小的。
有句話說:「不是沒有美的事物,是你沒有發現美的眼睛;不是沒有發現美的眼睛,而是沒有發現美的心。」每個人都有值得稱讚的地方,只是你沒有打開欣賞的眼睛。當你將欣賞對方的美好,化作感恩與讚美的話語,你會發現,彼此的關係如此緊密、幸福。
具體來說,你可以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 他身上有沒有哪些「我看不順眼」的地方,其實剛好也是我需要的?
● 他是不是默默在做一些事情,幫了我的忙?
● 如果我的生活沒有了他,會有哪些改變或不便?
感謝在人生中與你有過交集的人們,曾經為你做過什麼事,帶來什麼感受,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如此重要,你們的互動也更有意義。
適當的讚美,除了要發自內心,也要說出具體的內容予以肯定,這樣一來,你周圍的人都會因此表現得越來越好!
本文為劉秀丹《阿丹老師的幸福說話課:蘋果日報專題報導,學生瘋狂搶修的大學最夯課,教你不當句點王,「說」出幸福人生!》部分書摘
圖文取自 安心講堂 臉書社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