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6-09 下午12.01.54.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掉舉的特相,就是心的攪動不安;作用,就是讓心攪動起來;現起,呈現在內心的狀態就是混亂;近因,就是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很多人把掉舉跟打妄想完全等同,其實掉舉和打妄想有關聯,但它們不完全等同。 

 

如果你經常在打坐的時候思惟法義,那你以後打坐就變成了只是思惟法義,很難做到專注,這就養成了一個不良習慣。 

 

一境性就是你必須對著這個目標,你必須以這個目標為你那一個剎那的唯一所緣,至少在那一剎那你能看到它。

 

當掉舉心所存在的時候,一境性心所的力量就很弱,它無法安住在一個所緣上,不能穩定地、很好地去取所緣,它的功能就被掉舉功能掩蓋了,一境性被攪動掉了,就像灰塵揚起來一樣。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要訓練正念正知,不要一心多用。打坐時,你的心這樣散,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它就是散的,從來都沒有穩定地面對一個目標的時候,你還想在打坐時能夠穩定,這是不可能的。

 

每天一心無數用,跟無頭蒼蠅一樣到處瞎轉,那你就不可能做到對一個所緣如理作意、安下心來,永遠安不下心來。

 

如果你的心很散亂,想在禪修的時候去解決這個問題是很難的。因為你在生活中就習慣於心像揚塵一樣地四處飄,你的心就像一個流浪漢,你的生活也像流浪漢一樣,因為你的心變成流浪漢了,所以你的生活也像一個流浪漢一樣。 

 

你的心對生命的目標不穩固的時候,就會造成你的心不斷地被所緣抓走。

 

雖然說掉舉不像貪和嗔那樣強有力造很強的不善業,但是它最大的問題是會削弱你的專注力,讓你所有的心和心所都漫不經心、沒有力量、昏昏沈沈、浮浮泛泛,心變得非常輕率和大意,跟一個沒腦子的人一樣。掉舉這種心的狀態非常容易引發不善心或者惡行,從而給自己的生命造下很多的不善業,導致惡果。

 

 

 

 

雲端禪修- 56 掉舉

 

各位賢友好,我們開始上課。 

一、《阿毗達摩》裡的慚愧與世俗間的慚愧的不同 

前兩天我們學完了慚、愧和無慚、無愧這 4 個心所,很多同學很也都認真地做了作業,這裡面給大家一個提醒,就是阿毗達摩的「慚」與「愧」和我們中文語境裡面的「慚愧!慚愧!很不好意思。」是有很多不同的,大家要仔細地去分辨。我們有很多時候講的這種慚愧慚愧,跟追悔、或者乃至於虛偽、裝點門面是有關的。到底是怎樣,你要按照慚、愧和無慚、無愧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去認真對照,不要 混淆。不是說表現出非常令人不齒的語言或者行為才叫無慚無愧,而是一切不善心都是無慚無愧。無慚、無愧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只要你有任何不善心生起來,都有無慚、無愧這兩個心所。對於你造作的惡行,對於你所生起的不善心,不管貪還是嗔,不管你覺得是正義 的還是非正義的,有理由還是無理由的,只要生起不善心,那麼你對這個不善心就不會覺得羞恥,不會覺得害怕,你不會退避這個不善心 生起來,這就是無慚無愧。要把它們弄清楚。 

 

二、掉舉心所 

2.1 不善心所--掉舉 

我們今天學習一個新的心所,就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最後一 :掉舉,巴利語叫 Uddhacca。掉舉心所我們很熟悉了,比如我們經常聽到昏沈掉舉或者掉舉追悔。
 

2.1.1 掉舉與一境性 

Uddhacca 是掉舉心所,我們這次會把掉舉心所跟另外一個相對的心所,就是一境性 ekaggatā,放在一起來學習。ekaggatā是一境性,心一境性,掉舉是 uddhacca,就是散亂,這兩個是相對的。掉舉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我們要記住。 

到今天為止,不善心中的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我們就都學完了, 痴、無慚、無愧、掉舉,所有不善心一定有這 4 個傢伙;或者說只要這 4 個傢伙中任何一個生起來,這個心就一定是不善心。當然不善心所中任何一個生起來都是不善心,但是這 4 個很有代表性。為什麼它 4 個特別有代表性呢?我們一會兒會講,很有意思的,這是心的定則,也是心的特點。

為什麼這 4 個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並不是論師把它編出來的,而是你在以後修習觀智的時候,觀察所有的不善心就有這樣的特點——痴、無慚、無愧、掉舉同時生起。某種程度上來講,當掉舉一出現,就代表當下生起的一定是不善心。所以認識掉舉,也是認識你生起的是善心還是不善心的一個指標。uddhacca 導致不善心出現,它的特點是什麼呢?比如說,痴導致不善心出現,是因為它有蒙蔽的作用,使你把不真實的看成是真實的,或者直接就看錯了。蒙蔽真相,這是痴的特點。無慚、無愧,就是你不羞恥,你不害怕惡行,導致不善心生起。 

2.1.2 掉舉怎樣讓不善心生起 

掉舉是怎樣使不善心生起的呢?它是讓你的心失去本來的目標,你的心變得非常不穩定、搖動,或者興奮或者激動的狀態,不能安住在當下的目標上;或者說,掉舉導致所有跟它一起生起的心識、心所等相應法都不能安定,處於擾亂或者興奮的狀態。 

2.2 掉舉的四種鑒別法 

掉舉的特相,就是心的攪動不安。《義注》中說,就像風吹水面生起漣漪一樣,也有《義注》說,像拿竹竿去打平靜的水面,或者拿石頭去扔平靜的水面,水就激起漣漪,本來平靜的水面像一面鏡子,可以把周邊的景色倒映在水面上,你可以看清楚。當你用竹竿或者石頭擊打水面,形成漣漪以後,水面就會晃動,任何倒影就都看不清了。 

掉舉的作用,就是讓心攪動起來。經典中說就像風動旗桿,《六祖壇經》中說是風動還是心動?它的作用就是讓你的心像紅旗一樣一直飄動。 

掉舉的現起,呈現在內心的狀態就是混亂,或者心很混亂,或者心搖動。舉個例子,《義注》中講,就像地面上覆蓋著厚厚一層塵土,突然扔一個大石頭或者倒一個樹枝進去,然後塵土滿天飛揚,你的心就是這種狀態。你的心當下呈現出來的狀態就像霧霾一樣。前段時間加州起山火,能見度很差,外面都飄著粉塵,掉舉出現時就類似於這樣。哪個城市的霧霾特別嚴重的時候,就會有顆粒或者沙塵暴,沙塵暴比較形象。沙塵暴是風很大把沙塵吹起來的,整個環境都是灰蒙蒙的,天空也都是灰蒙蒙的,你在當下觀察目標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狀態,這就是掉舉造成的。 

掉舉的近因,就是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這個很有意思,什麼叫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呢?對散亂之心還能起不如理作意嗎?掉舉本身就是散亂、搗來搗去,因為不如理作意導致散亂,又因為散亂而變成更不如理作意,它們是相互的關聯,後面我們會細講。這是粗粗地講了掉舉的四相——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後面我們會按照帕奧西亞多書裡面的介紹展開來說明。 

2.3 掉舉的概念 

掉舉,心不能夠平穩,混亂、攪動不安。具體來講是什麼概念呢? 就是當你的心與掉舉相應的時候,或者你的心裡冒出掉舉心所的時候,你的心就完全不能平靜地面對一個所緣,所緣呈現時,你的心就是散亂、不定、不安、攪動、無法平靜。舉個例子講,一般我們講到掉舉,很多人都想到在禪修的時候,心老是散亂。但我們要記住,掉舉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也就是說,不管是貪、還是嗔、還是痴,這些心當中一定都有掉舉。有的人會說「不會呀,我貪的時候,我是黏著在這個目標上的,緊緊地黏著在這個目標上,怎麼會散亂不定、不安攪動呢?」大家體會一下。 

2.4 日常生活中的呈現 2.4.1 貪的掉舉 

貪,我們體會一下,比如說,你看到美食——榴蓮,有些人喜歡吃榴蓮,馬來西亞貓山王榴蓮。一看到榴蓮的時候,你的心是什麼感?你的心的所緣是一個什麼東西?你一開始看到貓山王的時候,那只是一個榴蓮,對不對?但是你貪,想吃這個榴蓮的時候,你的心已經不是純粹地在榴蓮這個目標上了,目標已經變成你以前的各種體驗。比如它很刺激你的味蕾啊,那種臭臭的、或者很香的感覺,而且你咽口水,恨不得現在馬上吃,大庭廣眾下不好意思,就想能不能快點吃啊。 

大家能不能體會一些?就是你的心有一刻安寧嗎?當你貪起來的時候,你是黏著「我想吃,我要盡快地吃進去」,你面對的目標是一個平靜的、穩定的目標嗎?是純粹的貓山王嗎?不是的,你賦予了它非常多的內涵,然後你的心在你對它所賦予的內涵裡面來回地奔跑,恨不得趕緊吃,即使你在吃的時候,你也擔心別人會多吃,你想著自己能不能多吃幾口啊,明天是不是還有啊,你的心就在這一堆想法裡折騰。同意嗎?散亂、不定、不安、攪動。貪是這樣。 

2.4.2 嗔中的掉舉 

那嗔怎麼會掉舉呢?比如說,「兒子頂撞我了,我氣不打一處來」,這時候你的目標是什麼?他還是你兒子嗎?他本來是你兒子,親生兒子,你的心頭肉,現在變成了什麼?那個目標是什麼目標?看大家做的作業,父親母親打孩子的時候真狠啊,我看了都覺得怎麼這麼狠啊! 作業裡頭說,爸爸在打女兒的時候,掐她脖子,掐到她鼻子流血,但是這個勁兒過去以後,他抱著她痛哭,嗚咽地哭,哭了很久。你說爸爸不愛她嗎?那你說當時她爸爸在掐她的時候,他不恨嗎

當他生起瞋的時候面對寶貝女兒,看到的是什麼所緣,所緣是如實的嗎?他的心已經跑掉了,跑到哪裡呢?跑到了「老師來家訪,你放根刺在老師的座位底下,老師坐下去被刺著了,你當著所有人的面幹這種事,你要幹去其它地方幹啊」。本來爸爸就是受欺負的人,老師來以後,讓你爸爸下不來台,讓你全家人都不堪,蒙羞、尷尬,你爸爸當然要表現出來,他要教育你呀,要當著別人的面教育你呀,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習慣。 

所以,當有貪、嗔的時候,你是面對這個所緣,但是你在內心已經把這個所緣變化成千萬種所緣跑出來了,有的是很美好的,有的像魔鬼一樣,有的是追悔,無數種,心表現出來的就是散亂、不安定、攪動、無法平靜、無法正念於當下的如實的所緣,這是掉舉在貪嗔時候的狀態。這個時候,貪、嗔是主導,但是掉舉心所也幹了不少事, 它就是讓你的心沒有辦法安住下來在這個所緣上,無法平靜地面對目標,或者平靜地安住目標。 

2.4.3 掉舉和妄想的關聯和區別 

掉舉在禪修時候的表現,就是我們說的散亂。很多人把掉舉跟打妄想完全等同,其實掉舉和打妄想有關聯,但它們不完全等同。 

我們剛才講過,掉舉的現起就像石打揚塵,或者沙塵暴。霧霾或者沙塵暴的特點是什麼呢?就是沒有一個可以讓他穩定的、安住的目標,目標全是散的,就是細細的各種各樣跟霧霾一樣的目標,心完全無法安住,散的、亂的、亂哄哄。 

有時候,在霧霾的狀態裡面,會突然有一個比較強的所緣「嘭」地跑出來,你跟著就過去、現在、未來編故事看電影、折騰,這些所緣大部分都是不善行,但是也有可能是善行,比如禪修的人,回憶起布施、持戒、或者上一世禪修的狀態,生起來的不一定是完全不善行。但開始的時候,心脫離原來的目標都是掉舉,掉舉都是不善的,目標都是一堆堆散亂的霧霾狀的東西,心基本上都安不到一個目標上。 

但是打妄想,你只要過去、現在、未來這樣的開始編故事,它往往都是隨著一個主軸去的,雖然有時候有些人主軸很散亂,但也有一些人的主軸很明確,他思維一件事,就在打坐的時候很專心地追下去了。像昨天有人禪修報告說,「打坐的時候,我思維法義比較清晰」。如果你經常在打坐的時候思維法義,那你以後打坐就變成了只是思維法義,很難做到專注,這就養成了一個不良習慣。 

打妄想是掉舉引起的,但是真正在打妄想的過程中不完全都是掉舉,這個大家知道一下。只要掉舉心一開始生起,就是散亂的那種狀態一開始生起,就都是不善心。 

我們再看看掉舉的作用。掉舉的作用,西亞多吉講,就像旗桿上的旗,被風一吹就不可能平靜,它一定會飄動。掉舉起的作用是什麼?就像那一陣風一樣,讓你的心飄起來,不能在一個所緣上安住,你的心飄起來,而且所有的心所也都一起飄起來,它們不能和諧統一地安住在一個所緣上。 

2.6 掉舉相應的一境性 

相對應的,我們能體會的,就是我們的三摩地 samādhi——定,心的一境性,剛好跟掉舉完全相反。三摩地 samādhi,這種一境性,就是聚合、引領所有的心所,非常平靜地、非常安穩地跟所緣結合在一起。掉舉的作用,我們記住,它就是讓你的心飄、散亂、亂飛,也帶其它相應動心所非常混亂。這裡可能有一些人會提出來,掉舉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但是一境性 ekaggatā是遍一切心的心所,所有的心都有這個一境性,那也就是不善心裡面也都有一境性了,那不善心裡面有掉舉又有一境性,那它們兩個不是矛盾的嗎?它們兩個怎麼可以並存呢?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帕奧西亞多說,如果是與禪那心、道心、果心這個相應的一境性, 就叫 samādhi,這是「定」,它可以穩定持久地融入定或者觀禪的目標, 包括涅槃這個目標。 

但是掉舉相應的一境性,不能夠穩定持久地投入目標。那麼這個一境性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沒有這個一境性,你連那個目標都無法認識,對於目標你根本看都看不了。為什麼一境性必須要成為遍一切心的心所呢?一境性就是你必須對著這個目標,你必須以這個目標為你那一個剎那的唯一所緣,至少在那一剎那你能看到它。我們的心都是這樣一剎那一剎那生起的,對不對?所以一個剎那你的心生起來,必須要有一境性,就是你要面對這個目標。不面對這個目標的話,你連目標都無法觀察。 

在生起速行心的時候,連續 7 個速行心都觀察一個目標。如果生起的是不善速行,一境性就被掉舉壓住了,它很難起到穩定的作用。就是跟掉舉相應的一境性,不會穩定、持續地去專注目標。 

也就是說,當掉舉心所存在的時候,一境性心所的力量就很弱,它無法安住在一個所緣上,不能穩定地、很好地去取所緣,它的功能就被掉舉功能掩蓋了,一境性被攪動掉了,就像灰塵揚起來一樣。雖然你有一境性,但是對每一個所緣都沈不進去,無法安住。這就是在有掉舉心所的不善心裡面一境性的特點,它們兩個是沒有辦法完全都起作用的。 

2.7 禪修中掉舉心所現起的表現 2.7.1 現起 

我們再仔細地看掉舉的現起。現在我們大家都在修禪,修安那般那,掉舉呈現在我們內心的狀態就很容易觀察到。心很散亂,坐在那兒專注呼吸,兩個呼吸都專注不了。你入息出息數 1,入息出息數 2,「哎,今天中秋節呀,月餅送給誰呀?」跑出去了。「錯了錯了,回來回 來。」繼續入息出息數 1,入息出息數 2,「哎,晚上我們是不是要去哪裡玩一下」,又跑出去了。這就是散亂的狀態,很容易觀察到。我天天給大家講,你要訓練即入即出,這個掉舉就是我們訓練即入即出最大的敵人。 

2.7.2 如何對治

如何對治掉舉呢?如果能把掉舉這個問題解決掉,你即入即出的能力就有了。以前給大家講過,掉舉生起來的時候,你就給它打包扔了,這個是在那個當下沒有辦法的一個辦法,大家不能把它當做靈丹妙藥,它也不是靈丹妙藥。它是在什麼情況下用的呢?就是你已經有相當的定力了,你不會完全被掉舉帶跑,主要因為今天的所緣有點多,你這一座坐不安穩,你打個包扔了,還是有點作用的。如果你本身數一、數二都數不下去的人,你想打包,你是沒有包可以打的,都是霧霾,打什麼包。這種情況你要做的是什麼?要練習你心的習慣。 

所以為什麼給大家一再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要訓練正念正知,不要一心多用,要守護根門,不要刷朋友圈,那毫無意義,不要跟網絡噴子互懟。你的心這樣散,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它就是散的,你的目標都跟霧霾一樣,那麼你在打坐的時候,目標就是霧霾,你的心一直都在霧霾裡面活著,從來都沒有穩定地面對一個目標的時候,你還想在打坐時能夠穩定,這是不可能的。然後怪自己怪別人,你這就是不對的。後面我們再講對治掉舉的一些方法,這裡先這樣提一下。

2.7.3 掉舉心所的近因在禪修中的表現 

掉舉的近因,是不如理作意,由於不如理作意而導致掉舉心生起。很多人說,「我沒有不如理作意,坐著坐著心就跑了,我連作意都來不及,我甚至連什麼時候跑出去的都不知道,我怎麼作意啊?什麼叫非理作意呀,我都沒有作意過」。 

《義注》裡面有一個這樣的解釋,就像有人為了獲得皮革,豹子皮或者老虎皮,去射殺一頭豹子或者老虎。新疆的天山雪豹是非常瀕危的動物了,然而,有人因為喜歡豹子的皮,而去殺豹子。他並不是因為豹子有危險,或者豹子做出什麼危害人畜的行為,而是他想要它的皮。這樣的角度是不正確的、不明智的,不是真正對待事物的態度,心一直不平靜。 

就像現在有的人在西藏追殺藏羚羊,並不是為了吃肉,或者藏羚羊怎麼害他,而是為了要藏羚羊的皮毛。所以守護藏羚羊的人經常看到成堆成堆的藏羚羊的屍體,都是沒有皮的。這些人並不是因為藏羚羊或者雪豹本身有什麼危害,而是他們要這些動物的皮,他們是這樣作意的。《義注》說,這種心不是從理智的角度上來考慮的,心不平靜,不理智,不明智。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事的時候,習慣於這樣不明智、不如理地去作意目標。 

那具體怎麼表現的呢?大家都練習正念正知了,對吧,正念正知是什麼?就是當下你的身心經歷著什麼,那就是目標,你如實地知道。吃飯的時候,你就吃飯。吃飯的時候,從去吃一口飯,去夾一口菜,放到嘴裡開始咀嚼,左邊的牙齒在咬,還是右邊的牙齒在咬,舌頭怎麼攪動,都如實地知道。你去切菜,從洗菜開始,每一個菜掰開,把污垢洗掉,清理多少遍,你都跟著目標走。洗的時候,水是涼的,加點溫水,「哦,這個水是溫的。」然後,手指頭碰到,「手指頭碰到」, 手掌碰到,「手掌碰到。」手臂碰到,「手臂碰到」,都如實地知道。每一個狀態都非常清楚,目標都很明確。 

你一直這樣訓練,早上一起床,眼睛一睜開,覺知一下呼吸,你要臥禪就臥禪,不臥禪,就立即起床。起床就洗漱,哪個腳先下床的,走多少步到洗手間,先刷牙還是先洗臉,還是先排泄,就是每一個動作你都能如實知道它。洗澡的時候,感受那個水流,是溫的還是涼的還是熱的,從頭部流下來,一直流到腳底,這種水流動的感覺你應該覺知它,這就是正念正知,就是你的心一直在目標上。 

很多人會說,管那麼多幹什麼,今天還有一堆事呢,趕緊趁洗澡的時間、刷牙的時間好好想一想。從《義注》的角度來講,這就是殺豹子取皮。就是你不讓你的心在做什麼的時候就只是去做什麼,而是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心跑到其他事情上,等真正需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心都是糊塗的、散的。做出來的決策,都是一堆過去的稻草人在那瞎指揮,你都不知道。這就是不如理作意。大家能明白這個意思嗎

你越是在每個當下能夠有念知,真正在需要你決策的時候,你的心就特別清明,不混亂,為什麼呢?他沒掉舉呀,他心裡面沒霧霾呀,清澈湛藍。那麼,不管你做什麼決策,不管是客戶、對手,你對他背後的稻草人瞭然於心,對自己的稻草人也瞭然於心,然後你該做什麼就能做什麼。你不會殺一隻豹子要皮、殺一個藏羚羊要皮。掉舉的因素要從這樣的角度來理解。 

剛才我們講,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也就是說,你心散亂的時候,你會不如理作意,你不如理作意的時候,你的心散亂,它們兩個是相互的。帕奧西亞多書裡有個比喻,翻譯得不是太好,大致的理解是這樣的,就是說當掉舉心生起來的時候,你的心會散亂,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心散亂的時候,又導致你不斷地不如理作意。 

有一個比喻,一個人喜歡吃糖,如果他痰濕比較重,口水比較多,比較喜歡吐痰,那他一吃糖,痰就會出來。往往痰濕的人,脾都不好。脾不好的人又喜歡吃糖,痰濕重的人往往還特別喜歡吃糖,喜歡吃甜食;一吃甜食,他的痰就更多;痰更多,脾又受困;脾受困,他還喜歡吃糖。它們是互相增強、互相影響的。 

當掉舉心生起來的時候,心和心所都不能安住在所緣,就像石頭掉在灰堆上塵土飛揚,身心都處於不安穩的狀態。如果你本身就處在一種不安穩的狀態中,每天一心無數用,跟無頭蒼蠅一樣到處瞎轉,那你就不可能做到對一個所緣如理作意、安下心來,永遠安不下心來。我們會有體會,比如說有些人焦慮、抑鬱,他就是這樣的狀態,他的散亂跟掉舉互相激蕩,心就「嚯嚯嚯.....」飛出去,回不來,那怎麼辦呢? 你總要回來一趟,回來一趟就安全了,不要害怕,按住它回來,就安全了,多回來幾次你就習慣了。 

如果你的心很散亂,想在禪修的時候去解這個決問題是很難的。因為你在生活中就習慣於心像揚塵一樣地四處飄,你的心就像一個流浪漢,你的生活也像流浪漢一樣,因為你的心變成流浪漢了,所以你的生活也像一個流浪漢一樣。 

所以,帕奧西亞多說,這樣的人儘管他禪修是在坐著,即使他的腿不會痛,可以坐 2 小時,但是他的心是在整個宇宙裡面飄蕩著的,他不可能專注一個所緣,他在盤算各種各樣的東西。盤算還是好的,盤算孩子啊、生意啊還是好的,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坐下來的 2 小時裡心在折騰什麼,問他剛才想什麼,「哎呀,報告老師,掉舉、妄想很多」。什麼東西?幻想什麼?「不知道。」有沒有一點印象?「沒印象。」太可憐了,是吧!

在經典裡面有講,佛陀成佛以後回家,正是他的弟弟難達王子的結婚日。佛陀去到難達的新房,把缽交給他,說「你幫我拿著」,難達王子接過缽後,佛陀轉頭就走了,他於是就跟著佛陀,來到了大林禪林。 

他在走出家門的時候,馬上要和他結婚的未婚妻就喊著說:「親愛的,你早點回來呀,陛下,你早點回來呀。」他答應她,但是佛陀要他拿缽,他不好意思,他拿到大林禪寺以後,佛陀說:「難達,願意出家嗎?」難達不好意思,不敢拒絕佛陀的要求,說:「好吧,我出家吧!」於是,難達落去鬚髮,身著袈裟,就成為出家的比庫了。 

難達沒辦法禪修,家裡的未婚妻還在等著他,他的心總是不斷地想起他的未婚妻。他本來禪修的所緣是安那般那,但是出來的都是他的未婚妻,這個就是貪欲相應的掉舉、或者掉舉相應的貪欲的力量, 把他給俘獲了,所以他根本沒辦法禪修。 

後來佛陀帶著他去了天界,路過的時候看到一個毛被燒光的母猴,也看到了天女,然後問他:「天女比你未婚妻漂亮嗎?「哎,漂亮太多了,如果可以比較的話,我那未婚妻就像那母猴一樣。」 

「你若好好禪修,以後這些天女都是你的。」 

回來後,他就開始好好禪修。人家笑他,他就去獨處,最後證得了阿拉漢。完整的故事太長了,我們就不展開了。 

也就是說,當你的心被某一個所緣、或者若干所緣帶走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安住的。 

帕奧西亞多也舉了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古達拉∙班迪達長老。北傳經常講出家不能超過 7 次,就是這位古達拉∙班迪達長老幹的。他就是在放牛時碰到了僧團,心裡想這僧團很好,放牛多辛苦啊。於是就請問僧團「我可不可以出家?」「可以啊。」他就出家了。出家以後,他在吃飽後打坐,一打坐就開始想他的牛、他的妻子、他的田地,沒辦法安住,就還俗回去了。回去一幹活就苦,又懷念出家好,又來出家。來來回回 7 次。 

6 次還俗回家,有一天午休,他看到妻子躺在床上,鼾聲如雷,流著口水,醜態百出。他一想,「我就在家裡面跟這樣的人在一起一輩子嗎?不行。」他又去出家,比庫僧團再不收他了。他說,這是最後一次,給我最後一次機會。僧團還是讓他出家了。出家以後他就精進修行,最後也是證得了道果。有的說他證得神通,有的說他證得道果,要去查一下。但是他那個妻子,當他要離開的時候,人家說「你老公又去出家了。」,她說:「讓他出吧,他遲早要回來。」但這次他沒有回來,他真的出家了。 

這個就是說,你的心對生命的目標不穩固的時候,就會造成你的心不斷地被所緣抓走。由於掉舉和欲貪相結合而形成的掉舉的力量,使他無法安住下來,盡一個出家人的責任,直到第 7 次出家以後,他看到了世俗的不堪和苦,才成功地降伏了掉舉相應的貪欲,堅持了下來。 

三、當一個人取所緣的時候,有四種作意 

帕奧西亞多 2012 年、2013 年在最早的眉繆佛學院辦禪修營的時候,有一位禪修者問西亞多說,「如果有兩個人,面對同一個所緣,比如說兩個好朋友一起去菜市場,為什麼其中一個人東張西望,而另一個人很有目標地去找他需要購買的東西,是什麼樣的心理素質影響著他們兩個有這樣不同的表現? 

帕奧西亞多就引用了《義注》來回應。西亞多很精準,他說,當一個人取所緣的時候,一般有 4 種作意。 

第一種,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我們已經講過很多了,這裡不做討論。 

第二種,行處作意。就是平時你的心就習慣安住在禪修目標上,比如說安那般那,或者正念正知,所以你在面對不同的所緣時,你也是心無旁騖,不會分心,你的心會自動地安住在禪修的業處上,或者四念處上,這就是行處作意。 

第三種,無痴作意。就是他過去修觀禪,或者正在修觀禪,習慣於觀察所有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所以他面對所有的人事物,心就會自動生起來無常 aniccca、苦 dukkha、無我 anattā,他自然就會觀,自動地導向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是伴隨著慧心所、無痴心所作意的。 

第四種作意叫心猿意馬。也就是,心看到什麼所緣就直接攀過去,直接抓過去了,他沒有辦法控制,他的心沒有軌跡。帕奧西亞多說,這四種作意中,最後這種作意是最危險的,習慣這樣作意的人在臨死那一刻,一般都是下三惡道的,下四惡趣的。 前面的第一種,包括如理作意和非如理作意。帕奧西亞多認為這種心猿意馬的作意比非如理作意還危險,它是最危險的。也就是說你習慣於讓你的心總是沒有穩定的目標、漫無目的、天馬行空,這樣是很危險的。 

四、掉舉的過患 

4.1 導致不善趣的結生 

掉舉的特相是不能保持安住在目標上,它的注意力是分散的,它一會抓這個一會抓那個,由於它對每一個目標都不穩定,造成這種散亂掉舉。 

我們後面再講痴心。12 個不善心,有兩個痴根心,一個是疑相應的,一個是掉舉相應的。掉舉心雖然是不善業,但是它不會導致結生,這種不善業很弱,但是你只要縱容這個掉舉心所發展強大,那麼它就會跟貪 loba、嗔 dosa 結合,這些強有力的不善心所,就有機可乘,最後會把你引導到很悲慘的境況,導致未來生投生到不善趣。

4.2 引發與其他不善業相應 

雖然說掉舉不像貪和嗔那樣強有力造很強的不善業,但是它最大的問題是會削弱你的專注力,讓你所有的心和心所都漫不經心、沒有力量、昏昏沈沈、浮浮泛泛,心變得非常輕率和大意,跟一個沒腦子的人一樣。掉舉這種心的狀態非常容易引發不善心或者惡行,從而給自己的生命造下很多的不善業,導致惡果。 所以掉舉如果不去對治的話,就很容易跟其它不善心心所相應,貪嗔痴等等,因為這些貪嗔痴我們本來就是具足的,無始以來都是這些貪嗔痴,而且我們輪迴的根是渴愛。如果不去培養我們的無貪、無 嗔、無痴、一境性這樣的心,而放任這個掉舉心所為所欲為,那麼你就會由於掉舉的原因,變得放逸,會想「就是渴愛呀,那又怎麼樣呢? 永遠回不到當下,永遠無法讓你的正念生起,三五三十五,太難了

所以當有貪嗔的時候,你的心就會更放逸地朝向已經被痴蒙蔽了真相的這種貪和嗔相應的想蘊標記,就是我們講的稻草人。你只要放縱掉舉,你的心就更放逸地朝向你那些稻草人,你所編制的那些稻草人。你貪貓山王榴蓮的時候,心就朝向吃貓山王榴蓮的那個狀態;你生氣,對某個人生氣,就去編排「這個人怎麼壞怎麼壞」的故事,可以編出無數東西出來。所以,心只要掉舉,就回不來,在裡面繞繞繞,最後造下一堆惡業。這樣的心無法穩定在當下的目標,看不清楚真相。 

然後,心就被不善心所綁架,帶著你天馬行空,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一直把你送到四惡趣。在四惡趣,更多的愚痴、掉舉,也無法反思。即使不善業在地獄道、畜生道、惡鬼道受完報之後,偶爾出來做下人,因為掉舉的習慣,難得做點好事,死後很快就又掉回到四惡趣。這就是掉舉的過患。 

別看掉舉好像很輕微、不強、損害性不大,但常言說,溫水煮青蛙,你是怎麼被溫水煮死的,就是這樣煮死的。因為你對掉舉不重視、掉以輕心,然後它就讓你所有的貪嗔痴都越來越有機會去造作,去呈現,變成現起性的煩惱和違害性的煩惱。關於掉舉,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明天再來講對治掉舉的方法,以及一境性心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