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1-06-08 下午6.18.25.png

 

 

以下為自己聽完這篇的重點整理~~~

 

每人程度及需求不同,建議自己還是要聽音頻,取自己需要的重點。

 

********

 

・善心是要訓練的,訓練到在我們的心流中形成強有力的緣力。那麼在一切所緣出現的時候,慚和愧這兩個心所才會起作用,將我們導向善。

 

・如果一個人,負面情緒經常不斷地循環重覆,那是誰幹的呢?就是被痴、無慚、無愧、掉舉這四個心所控制了。

 

・痴有三個層次:隨眠的層次、現起的層次和違害的層次。那無慚無愧也會伴隨著痴的這三個層次。隨眠的無慚無愧依附在無明和邪見當中。

 

・作業: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無慚無愧這兩個心所是怎麼跟自己朝夕相伴的。 

 

・掉舉打妄想的時候,也是無慚無愧,只是它很微細。要去追溯的是什麼呢?你為什麼打妄想?你為什麼在那兒編故事、 放電影。 

 

 

 

雲端起觀- 55

各位賢友好,我們開始上課。 

昨天我們把慚愧這兩個心所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做了展開的學習。我們提到了,慚和愧是遍一切善心的心所,所有的善心生起的時候一定有「慚」和「愧」這兩個心所。 

即使在行善的時候,可能並沒有會令你覺得羞恥的或者會令你覺得害怕的惡行的目標出現,但慚和愧依然會在你的心流裡面生起來。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一切善心的素質都有這樣的特相、這樣的特徵、這樣的本性。為什麼會生起善心?就是因為慚羞恥造惡,愧害怕惡行,因此,它們退避諸惡而朝向善。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揭示了我們一切生命的一些習慣,什麼習慣呢?就像常言說的,人變壞不用學。也就是做壞事不需要學,但做好事不容易,做好事是需要訓練的。你要把它訓練出來,訓練到你的心流有這個東西才可以。有慚愧,就會有羞恥造惡、害怕造惡的心的素質在你的心流裡面存著。 

無明和痴總是以潛伏的方式在我們的名色相續流裡面一直伴隨著我們,無始以來它都在。但像無慚、無愧,或者像慧根這樣的素質,並沒有像無明這樣有力量自始至終陪伴著我們,它們就像偶爾在黑暗的夜空裡面劃過的流星一樣,是很稀有的、很少見的。但是,如果你通過訓練,每天都訓練,每天都訓練,然後,你也可以讓慧根像滿天的繁星一樣璀璨,乃至於像十五的月亮一樣明亮皎潔。善心是要訓練的,訓練到在我們的心流中形成強有力的緣力,那麼在一切所緣出現的時候,慚和愧這兩個心所才會起作用,將我們導向善。 

慚和愧是世間白法的基石。佛陀在《增支部·行為經》 (Cariya sutta)中說慚與愧這兩種法能保護世間

諸比庫,有兩種白法保護世間。哪兩種呢?慚與愧。諸比庫,若此兩種白法不保護世間,則不知這是母親、母親的姊妹、叔伯的妻子、師母及師長之妻,世間將走向混亂,猶如羊、雞、豬、狗、豺狼。 諸比庫,正因為有此兩種法保護世間,所以知道這是母親、母親的姊妹、叔伯的妻子、師母及師長之妻。 (A.2.9) 

沒有慚愧這兩種道德的素質守護著世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會變得非常糟糕。人與人之間的倫常不會被尊重,甚至不存在。母親和孩子、阿姨和侄兒之間,就可能沒有任何的禮節和倫常。人既不會尊重自己的母親,也不會尊重母親的姐姐,也不會尊重兄弟的妻子,也不會尊重主人的妻子,老師的妻子等。那這個世界將會沒有人的妻子有尊嚴。 

因為慚和愧的緣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男女之間的關係才能得體,這個世界才會有倫常的軌則,家庭才不會混亂,才會有穩定的家庭存在。不然的話,母親和孩子、父親與女兒、阿姨和侄兒、兄妹、姐弟之間就會亂倫,沒有約束,就會像動物一樣,像畜生一樣。因為慚愧這兩種法的緣故。 

因為有這樣的慚和愧,一個有社會地位的人,一個有尊貴出身的人、有教養的人,他會思惟「像我這樣的出身,這樣的家庭,我不能做這樣令人羞恥的事」。 

一個上年紀的人,他這樣思惟「像我這樣的一個令人尊重的老人, 不能夠造作這種可恥的事情」。基於對自己活這麼大歲數的尊嚴,他為做惡而感到羞恥,認為自己是一個要自尊的人。 

一個有好的教養的人、一個名門望族造作惡行,會給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老師蒙羞,會受到指責,成為被嘲諷的對象。所以基於尊重家族的榮耀不造惡、羞恥造惡和害怕造惡。 

一個佛教徒,思惟像我們這樣學習佛法、修習佛法、訓練阿毗達摩應用在生活上的人,還去做這些令人不齒的殺盜淫妄的惡行,是很丟人的,是很對不起我們「佛教徒、佛弟子」的身份的,不能說我們是學了教理並在修證的路上踐行的人。有這種害怕、羞恥造惡。 

一個有智慧的人,深信善惡因果緣起的法則,了知為惡當下傷害自他身心,損害自他福利,未來感不善果報,臨死成熟將導向惡趣結生,沈溺輪迴,遠離解脫。從而退避遠離惡行。 

因為家庭、年齡、學識、智慧的原因,不能做跟這些不相符的、不良的行為。年紀大了不能老不正經,沒有長者風範,老師不能不為人師表,這些都是因為他們自己內心裡面生起了慚恥。 

那對於 「害怕」怎麼理解呢?就是如果造惡的話,我們的家長、族親、親戚都會譴責我們,而且他們也會被譴責。被他人說你是一個沒有被好好教養的人,就會讓你的家族、父母、親戚蒙羞,因此就會生起害怕的心、慚恥的心。 

帕奧西亞多引用了緬甸的一個警句,說:「就像船上的魚,因為一條魚腐爛而一整艘船的魚都變壞了。」用我們中文來講,就是害群之馬。或者說因為家族中出了一個不孝之子或為人不齒的人,整個家族等於都遭受不祥。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慚愧心,他就能夠保護人與人之間的倫常關係,保護社會的倫理制度。所以說,慚愧是世間的保護者。 

除此之外,慚愧在佛法裡面也被稱為淨法,能夠淨化內心的一種法。為什麼呢?因為慚愧的緣故,可以讓一個人避免做惡。只要慚愧在,就能避免所有的不善心生起,讓他的身心能夠保持清淨或是逐漸走向清淨,所以慚愧是清淨之法。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的心流,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在慚與愧這兩種素質的保護下而得以淨化的。如果沒有這兩種素質,人類在各個方面都會像動物一樣。如果任其發展,人類就會消亡。即使不消亡也會跟動物一樣,沒有區別,所以這是需要我們特別警醒的地方。 

像我們現在這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不瞭解什麼是慚和愧。我們現在世間生活所鼓勵的各種各樣的行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倫理,乃至各種現代藝術,越來越多地被無慚無愧的惡習所污染。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各種欲樂、兩性關係、欺騙、霸凌、放縱、肆意的舉止和行為,都嚴重地衝擊著人類社會的道德基礎。在這個時代,尤其是要大力提倡慚愧這兩種素質來保護這個世間。 

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上來講,什麼是真正的普世價值?真正的普世價值一定是真理,它必須是真理,不然怎麼叫普世呢?這個真理必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個人都能聽得清楚、搞得明白,而且每個人內心都必須是一樣的有這樣的素質,這才叫普世。在前面的課程裡面已經給大家講過慚和愧,只要把這兩個心所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理出來,並翻譯成全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他們都能搞得明白, 都能講得清楚,而且都是一樣的,都很認同。 

但你說民主、自由、公正,你看看全世界民主搞成這個樣子,怎麼會是普世價值?自由怎麼會是普世價值?任由自己的煩惱危害自他怎麼會是普世價值?顯然不是。慚愧才是普世價值,是世間白法的基石。要倡導全世界的人有慚有愧,退避諸惡。我們中國古代講,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 國乃滅亡。禮儀廉恥也是以慚恥為基礎,講的也是慚愧,這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作為佛教徙,在這樣一個時代裡面,應該思考如何真正用心去體會慚和愧這兩種清淨的素質,在我們內心裡面怎樣讓這兩種素質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而被我們堅守,乃至於被我們弘揚出去。佛教徒不應該被外在的各種不負責任的、虛誑的口號所綁架。我們要回歸到本源,致力於恢復正確的社會道德風範,以慚愧來淨化我們身心的相續流,這樣才能保護人類,才能保護這個世界。其它東西都是枝末,慚愧才是本源!人類沒有這種慚愧之心、羞恥造惡的心、羞恥生起不善心的這樣的心,那麼道德是不能得到淨化和提升的。 

帕奧西亞多最後提到說:我們容易對慚愧有一些錯誤的理解。我們在社會上經常聽到大家口頭上講「哎呀,不好意思」。這個「不好意思」是不是慚愧呢?不一定。有些人害怕或者不敢去造作善行。比如說,你不敢或不好意思在大眾面前去做佈施;或者不好意思去請教問題; 或者不好意思去寶塔禮敬、去供花、去供養,乃至於不好意思在眾人面前持守戒律,覺得持守戒律是一個很不光彩的事情,或者是一個佛教徒愚昧的行為。我們很平常的感覺「哦,不好意思啊」「不敢啊」「害怕啊」,它們看起來不是明顯的惡行,但是,這不是慚愧。不敢做或不想做,不叫慚愧,大部分情況下是虛偽,或者內心不正直、虛詐、欺詐、狡詐,我們講:狡猾,這個人很狡猾。還有,一些人比較明顯的是瞋自卑。自卑不是卑慢,是瞋自卑,打擊自己:我不行,我不敢。這不是慚愧,這是自卑。那麼,這些生起的因都是跟不善心相關的,都是跟貪瞋痴相關的。凡是覺得:「這個我不好意思,這個會讓我沒有面子」,這都是跟痴和貪相關的。害怕善行而產生的那種害怕,屬於瞋。你害怕造善行被別人看到,害怕被別人說,這是屬於瞋,不屬於愧。 

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尊敬老師、敬畏老師,他去禮敬老師的時候,感到自己修學並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覺得很害羞;或者在老師面前,他總是覺得老師在德行、修學等各個方面都很了不起,在那種光輝的映照下,他內心裡面覺得:「弟子的修學真的是很不夠啊!」那麼這個是一種慚愧;或者他去禮敬導師,他的穿著不夠整潔,身上有臭味,腳沒有洗,他要去清洗一下,不然對老師不夠恭敬,這樣臭哄哄地去見老師,很丟人,這也是慚愧。我們要分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慚愧,在什麼情況下害羞和害怕不是慚愧。 

當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慚和愧,再來瞭解無慚、無愧就很容易了。無慚就是跟慚相反。與慚相反就是說,對於惡行或者不善心的生起,不會覺得羞恥,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也不會覺得這個行為、這個心意是很噁心的,就是不厭惡惡行,或無恥於惡行,這是無慚的特相 

 

無慚的作用,就是當一個人心流裡有無慚的心所呈現的時候,它可以推動他很無恥地從事惡行,他不會覺得做這個無恥的惡行是一件不恰當的事情。 

無慚的現起,在內心呈現的狀態就是不退縮,對於造()這件事情不退縮。 

無慚的近因,是不尊重自已。無慚有三種表現,可以說「哦!你這個無慚的人」,也可說「哦!你這個心是無慚的心」,或者說「你這個無慚的心和所有的心所都是無慚的」。 

無慚對於惡法不會感到厭惡,如同蒼蠅之於糞便。 佛陀講什麼是智者?就是有聞凡夫。他見聖者,聽聖者的話,受聖法的調教,這樣的人是智者。從智者的角度來看,貪瞋痴就是導致這些不善心生起和維持的因。貪瞋痴是很污穢的,是令人厭惡的。在佛陀、聖者、乃至智者的眼中,它們是很污穢的。如果一個人被貪瞋痴蒙蔽的話,就會有貪瞋痴的行為,從事這些惡行。 

《義注》裡面說,如同豬吃大便,也躺在自己的糞便堆裡,人看到會噁心,不恥,而豬本身卻享受其中,不覺得什麼不好意思。這就是說,被愚痴黑暗所遮蔽的時候,那個羞恥心,那個慚不會生起。不僅不會有慚生起,而且會直接導致一個人去造作惡行,並帶來各種危險——自責的危險,因為他沒有尊重自己;還有會被他人指責和處罰的危險,被國王、雇主處罰的危險。還有墮入惡趣的危險。 

沒有尊重自己,會自責。有很多同學說,罵孩子,罵完以後自責,就跟孩子道歉。可是看到孩子,又生氣,再罵他,罵他之後,又再自責,然後再道歉。一直這樣重覆,但就是不改。還會被他人指責:「你怎麼搞的,你對你孩子一點辦法沒有。」你會被人指責。還會被孩子反抗,孩子直接語言頂撞你,再大一點的時候,就用行動跟你頂撞。對於外人,你這樣做的話,會被人家反擊。跟人家吵架,我們同學做作業說,出去跟隔壁的村霸吵架,村霸三個兒子就把他家的店鋪洗劫一空。他是不對,但吵架的結果就是你不但沒有贏得任何東西,反而得到更大的傷害,這就是危險。或者有被政府、國王、或者你的領導、上師、雇主處罰的危險。你不信,你跟你的領導吵架看看。你不信, 跟哪個國家的國王,跟哪一個政府,你對著幹看看,試試看是你強, 還是他強。你會落入這樣的危險,臨終的時候,還有墮入惡趣的危險。 

愧,正是因為知道有這些危險而會退縮,無愧的人就不會看到這個危險。所以無愧的人,在造惡的時候,看不到這個危險。《義注》中的解釋,用了一個比喻,就像飛蛾撲火,不怕惡報,直接撲上去。無愧的人就是這樣,撲上去,不會退縮。就是自己受苦了,他也不會退縮:「我寧願苦,我也不退縮,我記仇記你六十年,我還記著,哪怕我的身心已經被仇恨糾結得遍體鱗傷,我也還記著」。這就是像飛蛾撲火一樣。 

無慚和無愧起來的時候,可能很多人認為,要到什麼程度呢? 是潑婦罵街,潑婦在大街上罵街,或者有人做出很多不齒的行為,那才叫無慚無愧。這是無慚無愧的極端表現。而普通的無慚無愧,在我們每一個生活的當下都很容易找到。就是你對於貪,你對於瞋,你都覺得理所當然。有同學說,「我覺得生活就是挺好的,你們為什麼要說生活是苦呢?作為人存在,我們就是要有點好吃、好喝、好穿、好住的嘛,這是人之常情啊」。是,作為欲樂,它是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你不要貪。當你貪的時候,就是生起了不善心,不善心就會傷害自 他的身心。這樣地敢於貪,理直氣壯地貪,毫無羞恥地貪,這是無慚。 

瞋就更明顯了,跟老公吵架,跟太太吵架,跟孩子吵架,跟客戶吵架,跟領導吵架,氣不打一處來,咬牙切齒的。三天、十天、兩個月、一年,就是堅決地跟你沒完,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地衝上去,美其名曰:「維護我的權益,維護我作為太太的權益,維護我作為先生的權益」。在《阿毗達摩》裡面,這都是無慚無愧,對照一下。 

帕奧西亞多也講,慚愧和無慚無愧的表現在我們現在的佛教徒來講也會有一些,我們很容易觀察到的。 

我們剛才已經把愧、無愧提了一下。無愧就是不害怕惡行,它的作用就是無懼,毫無畏懼地為惡。現起就是不退避諸惡,衝上去,像飛蛾撲火一樣。它的近因是不尊重他人。 

那麼,我們已經學習了痴、無慚、無愧,明天再學習掉舉心所,它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 

如果一個人,負面情緒經常不斷地循環重覆,那是誰幹的呢?就是這四個心所控制的。你的心被痴、無慚、無愧、掉舉控制了。無慚無愧,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別人。對於貪瞋痴的態度,「我覺得沒有什麼可恥的啊,我自己賺錢,我自己花,我只是享受一下,我怎麼叫做無慚呢?我自己付出努力,我該吃吃,我該喝喝嘛」。從世俗的規範來講可以這樣,但是從你是不是生起善心的角度上來講,就像你說的,「我貪得理直氣壯」,這就是無慚。「我是維護自己的權益才跟人家吵架,我生氣,我不害怕」,如飛蛾撲火。你也不會想會被報復;也不會想當下生氣的時候對自己身心是如何的毀壞;你也不害怕後面有什麼惡報;你總是奮不顧身地撲上去,毫不退縮。哪怕自己受苦煎熬,也決不放棄,一輩子都不放棄,瞋下去,這就是無愧,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 

無慚和無愧,跟我們前面講的痴心所是一樣的,也是有不同的層面。因為痴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所以無慚和無愧總是跟痴相伴。痴有三個層次:隨眠的層次、現起的層次和違害的層次。那無慚無愧也會伴隨著痴的這三個層次。隨眠的無慚無愧依附在無明和邪見當中。無明和邪見隱藏得很深,所以無慚無愧也是隱藏得很深。當你的煩惱表現為現行的時候,古人翻譯成「纏」,無慚無愧也跟著纏煩惱現起。你的內心煩惱、難受、愁悲苦憂惱的時候,你是無慚無愧的。愁悲苦憂惱,你的內心也是無慚無愧的。你發愁,無慚無愧;你很悲痛,無慚無愧;你很憂心,無慚無愧;內心很煩惱,無慚無愧。 

無慚無愧令相應的名法和它一起不退避惡行。即使是一個愁,愁是一個瞋心所,前面有遍一切心和通一切心的心所,加上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除了無慚無愧以外,心識和其它俱生的十幾個心所都叫相應名法。當無慚無愧出現的時候,它們會令到你的心識和其它所有的心所都忽視對自他的尊重,從而一起不退避惡行。在那裡重覆,互相鼓勵,因為是俱生緣的關係。我們後面學二十四緣,會學到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心和心所之間,有這樣的一些緣力。所以無慚無愧和心與其它所有心所互相支持、互相鼓勵「撲上去,和他沒完。」一直從困擾性的煩惱到爆發成違害性的煩惱,然後表現在身口上。無慚無愧在這裡面就起了當之無愧的作用,起到這樣的作用。帕奧西亞多也講到,在我們這個時代,無慚無愧在我們佛弟子、禪修者平常的這種互動上,或者跟社會的互動上,也很容易看到這些現象。比如說,現在我們大家持戒了,至少持五戒。那我們不敢殺生,不能殺蚊子,不用講殺豬、殺雞了,蚊子都不能殺。 

一個粗俗的人講,「你這個膽小鬼,你這是學佛學蠢了,蚊子是害蟲,你知不知道?蚊子傳播傳染病,你不殺它,它會殺遍全人類,你是人類的害蟲,你們佛教徒是人類的害蟲,你這個膽小鬼。」我們很容易遭到這樣批評,認為你這是懦弱的一種表現。這樣的人的價值觀很 有問題,沒法跟他談。 

不殺生不是懦弱,是我們持戒人的慚愧心在起作用,讓我們對這種殺盜淫妄的行為,像羽毛遇到火一樣自動地退縮。生起這樣的退縮、不作、不為、不想,乃至你完全不起這樣的心念,這是慚愧的作用。 

同樣地,你們可能持戒了,但因為工作經常要出去應酬,你又不能告訴人家你是佛教徒,你持戒了。你說「我不喝酒」,他們說「怕什麼, 喝吧,喝一小杯就可以」。你不喝酒,這是你有慚愧心,你不犯戒。但是對於一個粗俗的人來講,他會說,「這有什麼,喝一杯酒會死啊」。 這是無慚無愧。 

再微細一點講,比如說,在年輕的時候,一個男的見到女的,或者女的見到男的,他會覺得不好意思、害臊。在很初始的這樣的情況下,一般很多都是慚愧心來的。現在的人會說,「你就大膽地表白,要把愛說出來」,我們不鼓勵這樣的行為。現在的人不會害臊,「男子漢大丈夫有愛就表白」,這是愚痴人的話。為什麼要慚愧呢?就是當你看到美女、俊男的時候,你意識到自己有蠢蠢欲動的貪心生起,或者即將要生起,你的慚愧心同時也起來,「這個不好,這會影響我的形象,這可能會讓對方感覺到不尊重或生起遐想」。這樣的內心決定委員會會做出評判,有些人會覺得不好意思,這是慚愧心。 

這種慚愧心要被提倡,而不是被取消。但是世間人都是顛倒的。比如我們有一個 bhante,他的媽媽、姐姐都是基督徒,而他是比庫。他說:「我很無奈,回去跟她們講,我守 227 條戒律。她們就笑,說你們會受戒?受戒是耶穌才能受的戒,耶穌才能受五戒,你也說你們能受 227 條戒,都笑死人了!」。人都是顛倒的,「只有耶穌才受五戒,我們其他人不用受戒的」。當然可能基督教有很多教派,我們不能說所有的教派都是這樣的。這位比庫說,他媽媽跟他姐姐信的是這樣的一個教派。 

當然世俗的人,沒有被訓練過的心,即使會有一點點慚愧心生起來,一開始像一點點火苗,但是由於這種欲貪的力量非常強勁,他很快就被拉走了。不管是對錢財、美女、俊男,他一見到就想入非非。當我們遇到這些不善心可能生起的所緣,殺盜淫妄酒的所緣出現的時候,我們會退縮,是因為羞恥的緣故,因為害怕惡的緣故,因為羞恥惡的緣故。我們會覺得這不值得做,這是我們的慚愧心所在發揮作用。或者針對這些所緣,你起來這個念頭,你都覺得不好意思,「我怎麼起這麼可怕的念頭呢?這麼邪惡的念頭呢?這麼齷齪的念頭呢?」這是慚愧心在起作用。這是我們要提倡的。 

有不少同學對我說,「我有時候見到佛像,見到比庫,或者是見到什麼,我的心裡會起一種很不好的念頭,我覺得很可怕,怎麼辦? 其實,你首先要鼓勵自己的心,鼓勵什麼,就是你看到了自己邪惡的念頭,這是慚愧心在起作用。但是,對於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你可以去追它,然後清理掉它。不是說,對這個念頭,你忽略、視而不見,而是對自己能發現這個念頭,這種慚愧心能生起來,要去鼓勵。但是對這個根源,可以看一看,看不到也沒關係。我們用它的對治法,我們去恭敬、我們去供養、我們去奉行,就可以了。 

無慚無愧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剛才講了一部分,它們不是要表現為那種極端的行為,比如當眾隨地大小便、潑婦罵街,或者攔路調戲婦女,這種「無慚無愧」才稱得上無慚無愧,而是在一切不善心生起的時候,都有無慚無愧兩個心所。無慚無愧是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 

今天的作業是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無慚無愧這兩個心所是怎麼跟自己朝夕相伴的。 

無慚無愧在所有的不善心中都有表現,最容易的我們來看這個貪。 在家人貪孩子、貪錢財、貪伴侶、貪父母、貪美食、貪美貌。貪各種各樣的你想抓取的、想黏著的東西。那麼,對貪心中的無慚無愧怎麼觀察呢?就像我們剛才講,貪的特點是一下就黏上去了。在你黏上去的時候,你會不會想,「啊!這跟我的身份相符嗎?跟我作為一個佛弟子的身份相符嗎?

先不要講佛弟子,把你 「黏黏黏」的這種貪,在大庭廣眾之下掰扯一下,你覺得是非常高尚的一種行為嗎?然後,你再看,「我這樣貪貪貪,這樣黏黏黏,對我自己的身心帶來什麼利益了嗎?對於其他人帶來什麼利益了嗎?如果這樣貪貪貪的習慣在臨終的時候成熟,會把我送到天界嗎?會把我送到人間來嗎?」,要去觀察,不管你是愛誰。 

雖然你說,「我愛孩子,我愛父母,我愛伴侶,我愛美食,我愛財富,這是天經地義的嘛,我自己打扮得美一點有什麼問題?」如果你在臨終的時候,這個德行現行,我保證你再也做不了人,就是這樣。你可以繼續,沒問題,理直氣壯,幹吧,但結果等著你。如果你毫無 畏懼,你就繼續啦。如果你覺得說,其實真的沒有必要。是,我們得把自己收拾清楚,為什麼呢?畢竟你是那麼骯臟的一個五蘊和合之身, 半天不洗澡就臭不可聞,肚子裡面帶著好幾斤的大便,時不時還要上廁所排泄一下。不收拾清楚對不起別人,讓別人覺得很臭,這是尊重人,這是慚愧心。但是如果說,「你看,雖然我有點年紀了,但是還是風情萬種」。如果「我風情萬種」這樣的念頭,在你臨終的時候現起,我敢跟你保證,你一定做不了人。你不能理直氣壯地說,「我賺的錢,我貪,怎麼著!」。如果你要跟世俗人一樣想,那就不用學阿毗達摩了。 貪的時候,你這樣來觀察,你那個無慚無愧的心是如此的明顯,沒有羞恥感,毫無畏懼地衝過去。 

傲慢也是這樣,「我們出身名門望族啊,從小都很有教養,我媽是什麼人,我爸是什麼人,我舅舅是什麼人,我阿姨是什麼人,然後在什麼樣的社會團體裡面有什麼樣的地位。」,看到其他人時,要做尖閣樓上的旗幟,高高飄揚的那種心就起來了。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幹嘛要不好意思,難道要生在乞丐家裡才好嗎?」。沒問題,你飄吧,天天這樣飄著,別人會怎麼看你呢。飄到臨終的時候,看你飄到哪裡去? 你在現世裡飄,你在臨終的時候再飄,看哪一個對你有好處。 

等慢也是這樣,卑慢更次點,在那裡梗脖子,「有什麼了不起,我也有吃有喝,我又不靠你」。就是那種頑固的、非常頑劣的心態。往往這種卑慢的人為什麼會卑啊?就是因為你這種頑劣、不可教。頑劣、 梗脖子一起來的時候那種無慚無愧,不會覺得做一件很低賤的事情,或者毫無文化或者沒有技能是可恥的。而不是說見賢思齊,心裡卻想 「你有什麼了不起」,這是無慚。他繼續堅持這種心態,也不怕人家說, 然後他梗脖子,這是無愧。 

瞋就更明顯,它有時候表現為憤怒。看大家的作業,看得我都快抑鬱了,怎麼都這麼苦。跟父母鬥,跟丈夫或妻子鬥,跟孩子鬥,跟上師鬥,跟朋友鬥,跟各種各樣的人鬥。愁苦、憂惱、妒忌、慳吝、惡作、忘恩負義,各種各樣的事。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他人,都無慚無愧,都毫無羞恥感,都毫不害怕,對這樣的惡行理所當然、理直氣壯。這是我們要去觀察的。 

痴也是這樣。痴對我們禪修者來講,最典型的一個就是禪修不能專注,掉舉打妄想。掉舉打妄想的時候,也是無慚無愧,只是它很微細。要去追溯的是什麼呢?你為什麼打妄想?你為什麼在那兒編故事、 放電影。 

我們現在講無慚無愧,明天講掉舉,會深入講。先簡單來講,就是你回味過去,你規劃未來,然後你焦慮現在。不管這件事是好事還是壞事,你都要拿來放電影編故事,說「你看我做了一件善行,我居然做了一件善行,不過當時如果是這樣這樣做的,如果是那樣那樣做的,可能會更這樣這樣的,更那樣那樣的。」,在那邊編。為什麼呢? 貪啊,放不下。對於過去的,一想「哦!這個傢伙,他曾經那樣欺負我,我當時應該甩他一巴掌。」,怎樣怎樣......你就坐不下來,飄出去了。 

剛才刷了兩個小時的朋友圈,跟一群網絡噴子互噴了一個半小時。 然後說,「bhante,我現在禪修妄念紛飛,怎麼辦?」。你刷朋友圈,噴憤的時候,你怎麼沒想到「我過一會兒要禪修啊」?無慚無愧。 

再有一些人,學阿毗達摩,永遠都是學自己的,永遠都不會入心,永遠都是別人不對,這是愚痴。你別以為她好像很會分析,好像世間道理很懂,但是法永遠都不會入心。這個在阿毗達摩來講,是愚痴。 他不屬於世間講的不聰明,他是愚痴,他的慧根無法彰顯,他的慧根就是出不來,永遠都是別人不對。學阿毗達摩永遠都是「我拿來怎麼樣給我增加點知識,我再放到我的群裡面,跟他們說一說,說道說道」。 這樣是愚痴。這種愚痴也是無慚無愧,他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去觀察無慚無愧,這是今天的作業題。無慚無愧我 們就學習到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聖小尼 的頭像
    聖小尼

    邁向聖寂之佛、禪法部落格

    聖小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