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於今世和來世均無欲望,因此而獲得解脫。我稱他為真正的婆羅門 ◊◊
【410偈】
對此世他世,均無有欲望,
無欲而解脫,是謂婆羅門。
【註解】
若有人對今世和來世都不執著,無欲望、擺脫垢穢,他就是真正的婆羅門。
【無欲者是婆羅門——舍利弗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舍利弗尊者。
話說有一回舍利弗尊者與五百名比丘來到道場度過夏安居,當地的信徒答應供給一切必需品,可是雨季快結束了,答應供奉的必需品還沒有到齊,舍利弗尊者打算回去參拜佛陀,臨走時對眾比丘說:「要是收到信徒供養沙彌的必需品時,請將它送來給我,如果沒有收到也請傳信給我。」
回到寺院後,眾比丘議論紛紛:「舍利弗尊者心中還是有欲求的。當他回來前,向道場裡的比丘說,如果收到那些供應品,請將它送來。」佛陀聽到他們的言談,打斷他們的話頭對他們說:「舍利弗尊者心中已無欲求,他之所以這麼說,完全是為了那些年輕的小沙彌的利益,和眾生的福報。」
【評論】
欲望是導致輪迴轉世的重要因素。追求欲望之樂的繫縛,發生於今世,也發生於來世,如肉慾、生欲和無生欲。
就是這欲望使肉慾、貪欲在各方面呈現,導致一切苦和生命的延續,這不應該視為初始狀態。根據佛學,一切皆相應相依,沒有初始可言,這欲望被視為因,或苦之因。這欲望依賴它物而生,「業」就是依賴「受」和「觸」而生,循環不息相輔相成。
欲望不是苦的第一個或唯一的因素,但卻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因素,它有著即時興起的特性。在傳統經典中,對緣起或苦之因的定義包括了其它種種垢穢,除了處於首名的愛欲之外,我們只要記住欲望是因「癡」的錯誤,和以自我觀念為中心就足夠了。
欲望不僅包括了貪欲、執著、欲樂、財富和權力,還包括了概念、理想、見解、觀點和信念的欲望和執著。根據佛陀的分析,世間一切的苦,從家庭小小的糾紛到國與國之間的紛爭,都是由這自私欲望而生。以現代的觀點來看,一切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也都根源於這自私的欲望。試圖解決國際紛爭和以政治或經濟來談論戰爭或和平的政治家,所接觸的只是問題的表面,從來沒有追究問題的根源。如佛陀對羅陀說:「這世間因缺少而產生欲望,人類也因此成為欲望的奴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