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大般涅槃經》導讀
讀者們應該都知道,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的目的地是靈山大雷音寺。本經《大般涅槃經》故事的開頭也發生在那裡,不過它並不叫「靈山」,也沒有所謂的「大雷音寺」。它的真名叫「鷲峰山」(Gijjhakåña), 是佛陀前往馬葛特國(Magadha)首都王捨城 (Ràjagaha)時,經常會居住的一處幽靜山林。
一、王捨城鷲峰山
佛陀生活的那個年代,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期 (西元前 770-前 476 年),當時的古印度也是個 35 群雄爭霸、弱肉強食、兵荒馬亂、戰爭頻仍的時代。經典通常提到當時有包括馬葛特國、高思叻國(Kosala)、瓦基國(Vajjã)、馬叻國(Malla)、咖西國 (Kàsi) 等在內的十六大國 (soëasannaü mahàjanapadànaü)之多。(A.3.71; A.8.42, 43, 45)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以韋迭希之子馬葛特國未生怨王(Ràjà Màgadho Ajàtasattu Vedehiputto)準備征伐恆河北岸的瓦基國為始,拉開了本經的序幕。那一年,是他即位的第七年。
根據義註的說法,未生怨王萌生武力攻伐瓦基國的念頭是由於運抵恆河岸邊港口村鎮的昂貴貨物屢次被離差維諸王搶先取走。但是,這個年輕氣盛、野心勃勃、窮兵黷武的國王,在登基不久即對高思叻國發動了四次戰爭,由此可知,也許他對瓦基國覬覦已久。出兵之前,未生怨王決定先請教住在王都附近鷲峰山上的佛陀,於是派大臣瓦思咖勒婆羅門(Vassakàra Bràhmaõa)前去試探佛陀的口風。
一向主張慈悲、和平的佛陀當然不會認可任何形式的戰爭,但他又深知瓦基國最終難逃被吞並的命運,於是沒有直接回應國王的問題,而是向阿難尊者肯定了瓦基王族擁有的七種不衰退素質(satta aparihàniyadhammà)。瓦思咖勒婆羅門了解到未生怨王光靠武力不可能征服瓦基人,除非使用詐降計或離間計。
義註接著說婆羅門回去稟報未生怨王,策劃上演了一出「離間計」(mithubhedà):他假裝頂撞國王,使國王驅逐他,他借機投靠瓦基國,並逐漸騙取離差維諸王的信任,甚至讓他教導王子們。經過三年時間的離間分化,導致離差維諸王族各走各路、道不同行。見到時機成熟,瓦思咖勒婆羅門給未生怨王報信,國王隨即揮師北上,渡過恆河。而韋沙離城的戰鼓即使擂響,一盤散沙的族人也不願集會。於是馬葛特軍隊衝進敞開的城門,輕易地消滅了離差維人,兼並了瓦基國。
回到經文。等瓦思咖勒婆羅門離開後,佛陀召集住在王捨城的比庫僧眾,宣講了五類有希望讓比庫僧團只增長而不衰退的七法,以及一類「六和敬法」(cha sàràõãyà dhammà)。
佛陀所建立的比庫僧團無疑是當時印度各種教派中最成功的修行團體。從佛陀這些語重心長的教誨中,可以看到佛陀對比庫僧團未來興衰的關心和期許。在這些不衰退法中,諸如「比庫們未制定者將不制定,已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受持遵行」、「比庫們嚮往於林野的坐臥處」、不要樂於事務、不要樂於談話、不要樂於睡眠、不要樂於交際、不要滿足於低等的殊勝證量半途而廢等教誨,時至今日,仍然對所有佛教僧尼有著重要的警示和指導作用!
此後,佛陀多次向比庫僧眾反復教導了戒定慧: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遍修戒之定,有大果報、大功德;遍修定之慧,有大果報、大功德;遍修慧之心,能完全從欲漏、有漏、無明漏的諸漏中解脫。」
這段經文先後在本經中一字不差地出現了八次,可見佛陀對戒定慧三學的重視,以及修習戒定慧對斷盡煩惱的重要性。
二、那蘭達
佛陀離開王捨城後,經過芒果樹苗園,來到那蘭達(Nàëandà)。沙利子尊者前來拜謁佛陀,並作獅子吼:過去、未來、現在都沒有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在正覺(阿拉漢道智)方面比跋葛瓦有更高的證智。佛陀反問他是否能辨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之心,知道諸佛的戒、法、慧、住和解脫。 尊者坦承說不能,但他是通過法類智 (dhammanvayo)推知的。
三、巴嗒釐村
佛陀來到恆河南岸的巴嗒釐村,教導當地的居士破戒的五種過患以及持戒的五種功德。
當時,馬葛特大臣蘇尼特和瓦思咖勒為攻伐瓦基國而在巴嗒釐村修建城市。馬葛特國不久遷都於此,並在隨後的好幾個世紀中都作為政治和商業中心。兩位大臣得知佛陀到訪,邀請佛陀為首的比庫僧團應供,並把佛陀離開的那座門命名為果德瑪門(Gotamadvàra)。佛陀和比庫僧眾去到恆河邊,以神通從恆河的此岸渡至對岸。
四、尖頂村和那帝咖村
渡過恆河踏上了瓦基國土。佛陀在尖頂村 (Koñigàma)教導比庫們,不隨覺、不通達四聖諦, 長久以來皆流轉輪回;隨覺、通達四聖諦則斷有愛,不再輪回。在此,佛陀強調證悟四聖諦的必要性,證悟四聖諦與否乃聖凡的分水嶺。
在那帝咖村(Nàtikà),佛陀回答了阿難尊者詢問的該村多位逝世四眾弟子的投生趣處,並教導了法鏡法門(Dhammàdàsa dhammapariyàya):若聖弟子對佛、法、僧具足不動淨信,具足無毀無缺無斑的聖戒,則可自己宣稱是入流聖者。
五、韋沙離城安拔巴離林
佛陀來到韋沙離城(Vesàlã),住在安拔巴離林,教導比庫們應住於四念處與正知。林主安拔巴離妓女(Ambapàlã gaõikà)得知佛陀到訪,前往拜謁後邀請佛陀次日應供。離差維王子們聽說佛陀的到來,也想邀請佛陀應供,但因佛陀事先答應安拔巴離妓女而謝絕。翌日,安拔巴離妓女供養以佛陀為首的比庫僧團後,把她的芒果園也供養了出去。
六、韋沙離城韋嚕瓦村
佛陀來到韋嚕瓦村(Veëuvagàmaka),此時雨季 已經來臨,佛陀吩咐比庫們在韋沙離城周邊度雨安居,而他在韋嚕瓦村度雨安居。
入雨安居後,佛陀得了重病,劇痛難忍。此時離他般涅槃有十個月時間,他通過精進壓制該病,並靠入果定決意命行來維持。
佛陀大病初癒,阿難尊者說出了他的憂慮,請佛陀對比庫僧團作有關指示。佛陀說,他所教導之法不分內外,一視同仁;如來對諸法並無秘密,不似老師的握拳尚留一手。如來並沒有想要帶領比庫僧團或者要僧團聽他的指示。叮囑弟子們要以自己為島嶼而住,以自己為皈依,不以他人為皈依;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不以其它為皈依。
七、韋沙離城吒巴叻廟
在吒巴叻廟(Càpàla Cetiya),佛陀暗示阿難尊者,如來已精熟四神足,若他希望,能活滿時人為一百歲的壽元劫甚至超過一百歲。可惜阿難尊者如同被魔擾亂了心,三次暗示都沒有領會過來,沒有及時請求佛陀住世一劫。
阿難尊者離開不久,惡魔前來請求佛陀般涅槃。佛陀答應他三個月之後將般涅槃,然後具念與正知地捨棄壽行。
捨棄壽行時發生了大地震,阿難尊者前來詢問地震的因緣,佛陀解釋了地震的八種因緣,接著又提及八眾、八勝處、八解脫,顯示佛陀無懼無怕、具念與正知地捨棄壽行。此時阿難尊者才醒悟過來,才請求佛陀住立一劫。佛陀指責了阿難尊者的惡作和過失,並說他以前也曾經多次暗示有能力住立一劫,但全都被阿難尊者錯過了。
八、韋沙離城大林尖頂閣講堂
在大林的尖頂閣講堂(Mahàvana Kåñàgàra- sàlà),佛陀召集並囑咐比庫僧團說,四念處等三十七菩提分是他已證知並教導之法,僧眾們應很 好地學習後實踐它們,如此能令梵行久住,也是為了利樂眾人、悲憫世間、利樂人天。隨後,佛陀公佈了他三個月後將般涅槃的消息。
佛陀離開韋沙離城時,以龍象的回顧 (nàgàpalokita)最後一次看韋沙離城。
九、般噠村和財富城
在般噠村(Bhaõóagàmo),佛陀教導大比庫僧團,對(1)聖戒、(2)聖定、(3)聖慧和(4)聖解脫此四法不隨覺、不通達,長久以來皆流轉輪迴;隨覺、通達此四法則斷有愛,不再輪回。
佛陀在財富城 (Bhoganagara) 的阿難廟 (ânande Cetiye)教導了檢驗佛法的四大引據 (Catumahàpadesa):若有人宣稱(1)從佛陀處、(2)從某僧團、(3)從許多長老比庫、(4)從某位長老比庫處聽到「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導師的教導」時, 既不應喜歡,也不應蔑視,而是記住其文句語言後再去查對經和比較律。若既沒收進於經,也沒出現於律,則非佛陀之語,要捨棄它。若既收進於經,也出現於律,則是佛陀之語。
十、巴瓦
在巴瓦(Pàvà),佛陀和比庫僧團接受准德金匠子(Cunda Kammàraputta)的飯食供養。佛陀單獨食用了那些準備好的供食和軟豬肉(såkaramaddava) 後生了重病,產生劇痛並開始下痢疾。
佛陀繼續上路,中途休息時吩咐阿難尊者去河邊取水,阿難尊者驚嘆剛被許多車輪趟過的渾濁河水竟然變清澈。
恰好路過此地的補古思馬叻王子(Pukkusa Mallaputta)前來拜謁佛陀,說他師父阿臘勒·咖喇馬(âëàra Kàlàma)有次入定時竟然對五百輛車從身邊經過也不見不聞。佛陀說有一次天下著大雨,電閃雷鳴,雷電擊殺了農夫兄弟倆和四頭牛牯,他也是不見不聞。補古思馬叻王子聽後對佛陀產生信心並行皈依,供養了一對光亮的金色禮袍。那兩件金色禮袍披在佛陀身上後,竟然顯得暗淡無光。佛陀解釋說在如來成佛的夜晚和般涅槃的夜晚這兩個時段,身體會極清淨,膚色極潔淨。
佛陀在咖古塔河(Kakudhà Nadã)裡沐浴和喝水後,為了消除准德金匠子因供養最後餐食可能產生的懊悔,提到如來吃了證悟正覺和吃了般涅槃的這兩餐供食,遠比其它供食有更大的果報和功德。
十一、古西那勒娑羅雙樹
佛陀與大比庫僧團一起來到古西那勒拐彎處的馬叻族娑羅樹林 (sàlavana) ,在娑羅雙樹 (yamakasàlà)中間頭朝北鋪設床,佛陀以右肋作獅子臥。此時娑羅雙樹盛開非花期之花,飄落在如來身上;空中也落下天上的曼陀羅花和旃檀粉,飄落在如來身上;空中響起天樂天歌以敬奉如來。
但佛陀說並非只有這樣才是對如來的恭敬和禮敬,若佛弟子法隨法行、正當行道、隨法行而住,才是對如來的最高恭敬和禮敬。
佛陀把站在其前扇扇子的伍巴瓦納(Upavàõa) 尊者斥走,說從十個世界系前來的大部分諸天想在最後時刻謁見如來,但他卻擋住了諸天的視線。
佛陀指出(1)誕生地[倫比尼]、(2)成佛地[布特嘎亞]、(3)初轉法輪之地[施鹿苑]、(4)般涅槃之地[古西那勒]這四處是有信心的佛弟子應該去朝聖、能激發悚懼感的地方。若朝聖者在朝聖期間以淨信心去世,他們都能往生善趣天界。
佛陀教導阿難尊者對待女人時應有的態度。當阿難尊者問起要如何處理如來遺體時,佛陀叮囑不要操心如來的遺體,那是由在家人操辦的事,出家人只應專心於自己的利益。阿難尊者繼續追問時,佛陀說應該像處理轉輪王遺體那樣處理如來的遺體。然後指出(1)如來、(2)獨覺佛、(3)如來聖弟子和(4)轉輪王這四種人值得建塔,這些塔能讓人心生淨信,心生淨信者死後能往生善趣天界。
阿難尊者想到佛陀即將離開,忍不住偷偷哭泣。佛陀安慰他說一切所喜愛、可意的都會分離,如來的身體也會衰敗。阿難長久以無量的慈愛身語意業侍奉如來,已多積福德,只要專心精勤,很快將成為阿拉漢。所有過去世和未來世的諸佛都有像阿難一樣的第一侍者。阿難尊者有四種稀有、未曾有之法,即(1)比庫眾、(2)比庫尼眾、(3) 近事男眾、(4)近事女眾見到阿難都很喜歡,對阿難所說之法也感到歡喜,但若阿難沈默則感到不滿足。
阿難尊者請求佛陀不要在此荒涼的村野小城鎮般涅槃,可到其它大城市般涅槃。佛陀說不要以為這裡是荒涼的村野小鎮,它過去可是轉輪王大善見王(Mahàsudassana)的繁榮富有的王都古薩瓦帝城(Kusàvatã),並講述了《大善見經》。
佛陀吩咐阿難尊者進入古西那勒城,告知當地馬叻族人前來見如來最後一面。阿難尊者在初夜時分讓馬叻族人按家庭分組禮拜佛陀。
蘇跋德遊方僧(Subhadda paribbàjaka)得知佛陀將要般涅槃,前來請教問題卻被阿難尊者阻攔, 佛陀聽見爭執後同意他提問。蘇跋德問,那些有名的宗教導師全都已證悟、全都未證悟、還是有些證悟有些未證悟。佛陀回答,只要在一種教法中沒有八支聖道,那裡就沒有四種聖者沙門;只要一種教法中存在八支聖道,那裡才有四種聖者沙門;只有佛陀的教法中存在八支聖道,只有這裡才有四種聖者沙門,其他教派則空無沙門。只要比庫正確地安住,則世間不會空缺阿拉漢!蘇跋德聞法後即請求出家達上,成為佛陀最後的親傳弟子。
佛陀接著作最後的教導:你們不要認為導師的言教已經過去,你們沒有導師了。凡是我為你們所教導、制立的法和律,在我去世後即是你們 的導師。7
你們以前互相稱呼「賢友」,在我去世後, 上座比庫可以用名、姓或賢友之語稱呼下座;下座比庫應以‘尊者’或‘具壽’稱呼上座。
僧團有意願時,我去世後可廢除細之又細的學處。
應對傲慢難教的闡那比庫施予梵罰,無論他說什麼,比庫們都不和他說話,也不教誡、教誨他。
佛陀三次詢問比庫僧團是否有人對佛、對法、 對僧、對道或對修行有疑問,比庫們都保持沈默。 阿難尊者說大家都無疑問,佛陀說在此五百比庫中,最低程度都是入流聖者。
佛陀最後勉勵說:「諸比庫,現在讓我告訴你們:諸行皆是滅法,應以不放逸而成就!」
隨後佛陀從初禪開始,次第進入禪定至想受滅定,出定後又逆序入定至初禪,再從初禪至第四禪,出定後直接般涅槃。
佛陀般涅槃時發生大地震,梵天薩杭巴帝、 沙格天帝、阿奴盧特尊者和阿難尊者先後誦出偈頌。尚未離欲的比庫和諸天悲哀哭泣,離欲者則思惟無常。
阿難尊者進入古西那勒城告知馬叻族人佛陀般涅槃的消息,族人在悲痛之餘著手籌備佛陀的後事。經過六天的供養和準備,第七天由八位馬叻族首領把佛陀遺體抬到城東的加冕宗廟 (Makuñabandhana Cetiya),用處理轉輪王遺體的方法處理如來的遺體,準備火化。
十二、古西那勒
馬哈咖沙巴尊者和比庫僧眾在趕往古西那勒的路上得知佛陀般涅槃的消息,尚未離欲的比庫悲哀哭泣,但老年出家人蘇跋德幸災樂禍地勸大家不要悲哀,說曾經飽受佛陀的管制,現在終於擺脫他了,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馬叻族首領想點燃佛陀的火葬堆卻點不著,等馬哈咖沙巴尊者到來並作禮敬後,火葬堆自己燃燒起來,把佛陀的遺體燃燒殆盡,只剩下四顆牙、兩根鎖骨和頂骨這七塊遺骨,以及八桶(doõa) 如芥子、米粒和綠豆般大小的諸舍利。
馬叻族人連續七天供奉佛陀的舍利後,(1)馬葛特國未生怨王、(2)韋沙離的離差維族人、(3)咖畢叻瓦土的釋迦族人、(4)阿叻咖巴的布離族人、 (5)拉馬村的果離亞族人、(6)韋特洲的婆羅門和(7) 巴瓦的馬叻族人紛紛前來向(8)古西那勒的馬叻族人索要佛陀的舍利,氣氛緊張。此時,多納婆羅門(Doõa bràhmaõa)出來調停,把佛陀的舍利平均分為八份,讓他們請回去建塔供奉,自己則要了分舍利的瓶子回去建塔。畢巴離林的孔雀族人因遲來,只能拿火化的炭灰回去建塔供奉。
--------------
7 請注意:並非只是「以戒為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