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上座部佛、禪法(取自網路) (298)
- May 23 Thu 2019 08:05
解析燃燒經 — Āditta sutta
- May 21 Tue 2019 08:19
什麼是淨人?淨人的制度因何而立?巴利三藏內有記載嗎?
- May 16 Thu 2019 08:02
佛教徒的常識‧十二因緣 — 燃燈尼師開示
- May 10 Fri 2019 08:30
如何區分善知識與惡知識?
- May 08 Wed 2019 08:24
佛教徒該向誰禮拜,為什麼?我們該何時做?— 燃燈尼師
- Apr 14 Sun 2019 08:23
生病的省思 ─ 聖喜大長老的開示
- Feb 18 Mon 2019 09:00
【巴利賢友答疑】放生
- Jan 10 Thu 2019 08:19
想要在修行上取得成功需要積累許多功德~帕奧禪師
什麼是獲得道果的必須條件呢?成就止禪和觀禪是其必要條件。但為了成就止禪和觀禪需要其他許多的善業作為支持。換句話說為了我們獲得禪修上的成功我們需要積累許多功德(佈施,持戒,禪修),不只是在今生也包括過去生中。並且這種訓練必須是高品質的:始終如一地持續修習。這將是我們下面將要討論的。
- Jan 08 Tue 2019 08:27
佛護尊者上海十分鐘開示
觀呼吸的心態,要放開,放闊。所以為什麼有時候佛陀教導我們佈施,佈施就是培育這樣的心,為什麼修慈心很重要?因為用心想無邊無際的眾生,心就廣闊了,廣闊後不要再去「找」呼吸,重點在不要去「找」呼吸,再強調一次,不要去「找」或者「追」呼吸,包括禪相。不要去找、追,讓它們自己靠過來,其實你也不是讓它靠過來,它本身就在那邊,呼吸本來就在那邊,禪相也本來就在那邊,只是要做對就行。重要的是放鬆。
- Dec 29 Sat 2018 08:00
道場與世間修行的區別 ~ 吉祥尊者
- Dec 27 Thu 2018 08:00
【正法的沒落】帕奧禪師 開示
- Sep 10 Mon 2018 08:10
佛陀如何介紹他的法??
- Sep 08 Sat 2018 08:23
“Kammaṭṭhāna”—業處
“Kammaṭṭhāna”一詞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對於修持解脫之道的頭陀比丘而言,它格外的重要。然而,kammaṭṭhāna 的真正意義可以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找到—不管是男人或女人,也不管是出家人或在家人,因為它與頭髮、身體的毛髮,或其餘類此的東西有關。
- Sep 05 Wed 2018 08:25
討論佛使比丘否定十二緣起包含三世的問題
- Sep 04 Tue 2018 08:16
為何阿毘達磨是佛說的?
- Sep 02 Sun 2018 08:16
阿難尊者過去世的願行
「諸比丘,我弟子比丘中,多聞第一者,即是阿難。具(正)念(第一)者,……威儀(第一)者,……具堅固(第一)者,……近侍(第一)者,即是阿難。(A.i,pp.24~5. (pg. 1.0025))」
- Sep 01 Sat 2018 08:09
過忍辱的生活 ─ 2018本雅難陀尊者 — 新加坡大眾學佛研究會訪談
- Aug 13 Mon 2018 08:03
今生貧窮、多病的果報跟過去世有關嗎?如果有,是不是宿命論,或是常見?